第二百一十章 钱带来的安全感

作品:《新婚夜你接寡嫂回家?我改嫁你哥去随军

    曾淇点点头,毫不吝啬对周颖如的夸奖,“首长问得没错。之前一直因为新鲜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后厨没怎么进货。”


    “后来竹鹿岛送来的海鲜品质都很不错,小周同志还在其中牵线搭桥,让一部分军属承包养殖的海产都打开了销路,这可是件好事。”


    左首长认可地点点头,想到这段时间,竹鹿岛和市里两边跑的沈季平,由衷地感叹了一句,“沈营长和他的爱人,都是踏实肯干的年轻人。”


    周颖如回到后厨,没看到郝光。


    倒是庄勇像个小鸡仔似地跟在林大厨的身后,林大厨不时跟他说些什么,庄勇就拼命点头,不时还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认真地记录。


    周颖如走过去,对林大厨说:“林师傅,临时来了一对老夫妻,点了两个菜。”


    “曾经理说,再送他们一个菜,当做赔礼。毕竟今天大厅不接待。”


    林大厨放下手里的不锈钢盆,应承下来,“没问题,什么菜?”


    “三鲜蒸饺和葱烧海参。”


    林大厨有意考考庄勇,“小庄会调馅吗?”


    庄勇迟疑地看着林大厨,半天没点头。


    他又转头,看着周颖如含笑看着自己,眼神里全是鼓励,这才点点头,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会。”


    “好。”林大厨将不锈钢盆递了过去,“你做做看,一会儿我过来检查味道。”


    林大厨说着,到冷柜去拿其他食材了。


    周颖如看庄勇剥虾的手都在发抖,忍不住出声,“别紧张,慢慢来。”


    “有林大厨在,肯定不会让你出错的。”


    庄勇感激地回了一句,“周同志,今天的事情,谢谢你。”


    周颖如好奇,“明明不是你做的,为什么郝光诬陷你的时候,不告诉林大厨实话呢?”


    庄勇将虾肉放进盆里,正在挤葱姜水,脸上的表情没身边波澜,“习惯了。”


    “以前每一次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想过这次还有人能替我出头。”


    庄勇边说,边往盆里加调料,“不仅是我,像小黄,还有其他人,我们这些合同工,都是干的多,得到的少。”


    “只要后厨不乱,谁会去计较活是合同工还是正式工干的?”


    “合同工干了,那叫分内之事;不干,那叫消极怠工;多干,那叫故意表现……怎么都是错,不如默默地将别人吩咐的事情干好。”


    庄勇说着,将搅合好的鸡蛋滑进炒锅,搅散翻了翻,就倒进了馅盆里,“这次要不是你拿出了采购单,你觉得林大厨会信郝光还是我?”


    庄勇难得抬头,看着周颖如的眼神里似乎有千言万语。


    最后却像黑夜里的大海一样,全部都沉默了下去,连一点海浪都翻不起来。


    周颖如张了张嘴,只能跟着闭上嘴巴。


    哪怕她在后厨工作的时间不长,也不得不承认,庄勇说的就是事实。


    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今天的事情,基本就会像郝光预计的那样,所有的失误都扣在他一个人头上。


    运气好,可能只是一点处罚。


    运气不好,直接辞退庄勇都是轻的。


    郝光一开始就打的就是让庄勇滚蛋的如意算盘。


    只是没想到自己还能找到陈老板。


    周颖如抿了抿唇,不再说话。


    另一边,竹鹿岛上。


    沈季平跟着村主任,挨家挨户走访这些海产养殖户,收集大家对于加工厂落地的意见。


    首先来到的,就是陈三妹家。


    她家跟郭婷家住得近,正好可以把两家人的意见都问了。


    陈三妹给村主任和沈季平都倒了茶水,坐下后,陈三妹不安地搅动着衣袖,“主任,您特意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村主任轻咳一声,开门见山,“陈三妹同志,现在有这么个情况。”


    “这个,杨同志的船队最近反映,在往市里供货的时候呢,发现这附近的村镇,都在大面积的进行养殖,市里农贸市场也多了不少摊位,都是卖海鲜的。”


    “所以你也知道,最近这些个海鲜的价格,都有所降低。”


    陈三妹点点头。


    她当然知道,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


    身边几个养殖户都有些着急,一旁的郭婷一听就坐不住了,“主任,你说这个情况,俺们都了解。你是不是给想想办法,俺们都是承包的海域,要是价格一直降低,连本都挣不回来!”


    村主任敲着桌子,面上表情凝重,“所以,我们才尽力申请,将加工厂的地址定在了咱自己的岛上。”


    “这次去市里开会,上面的领导也跟我说了,只要加工厂能落地, 咱以后就不用什么都往外头卖了,咱自己就能生产,做罐头啊,粉末啊,食品啊……用处多着呢,到时候出路多了,收入自然上去了。”


    陈三妹和郭婷一听,都面露喜色,“主任,那感情好,这工厂什么时候建好?”


    村主任叹了口气,愁容满面,“这就是我来找你们商量的地方。”


    “这加工厂落地可不便宜,几十万都是少的,厂房建设,生产线的引进……到处都要用钱,市里已经替我们跟银行交了申请,能贷款一大部分。”


    看到村主任比划的手指,陈三妹和郭婷对视一眼,都惊讶地捂住了嘴。


    “但这不够啊,”村主任唉声叹气,“所以我想着,能不能村办和你们这些养殖户,共同集资,再凑个十万二十万的。”


    “当然,这个钱算是你们借给咱工厂的,到时候按银行的利息给你们算。”


    看到陈三妹跟郭婷都不说话了,村主任连连保证,“你们放心,只要加工厂建起来了,不仅可以解决我们海产品的销路问题,还能解决你们的工作问题。”


    “你们想想,一个工厂能养活多少人?创造多少劳动岗位?”


    “等工厂盈利了,还担心你们投的几千块,几万块钱拿不回来吗?”


    村主任说的轻松,陈三妹却握紧了双手,嘴巴紧闭不吭声。


    她不明白这些大道理,只觉得钱放在自己身上,或者存在储蓄所里,才是最稳妥的。


    没有什么比存折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更能给陈三妹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