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华明协约》
作品:《北美新明》 “我们希望贵国能开放清化市为通商口岸,允许我国商人自由贸易。”
说着,高振起身来到身后的世界地图前,指了指安南北部的一座沿海城市。
崇祯的意思他明白,明廷可以为他们殖民安南提供便利,条件是他们帮明廷练新军。
洪吉祥等人正为如何殖民南洋而头疼呢。
虽说已经有了大琉球,也控制了濠境,都可以作为桥头堡,但问题是这两个地方与南洋都隔着一个南海。
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对他们是戒备心大于合作的意愿。
后勤补给方面,多少会有些不方便,因为海上补给线容易被欧洲殖民者袭击。
简单讲就是战争成本会比较高。
安南还很落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丛林里,军队进入之后,找老乡‘借’粮食都找不到,只能靠自己运。
但如果明廷愿意配合,允许他们借道广西,海陆双管齐下,事情就会轻松许多。
无论是探查情报、运兵员和物资、还是占领后的长期控制,都会很方便。
如果有人不听话,大军可迅速抵达,将其镇压。
等拿下安南,整个南洋和东南亚,都将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
安南正处于三朝并立阶段,分别是最北部与云南接壤的莫朝,与广西接壤的郑朝,还有最南方的阮氏王朝。
阮氏获得了南洋欧洲人的帮助,想要统一安南。
也是华联共和国在安南扩张势力的最好时机。
“这个...外臣需向我主禀报后,才能答复。”黎仲文拱手道。
“无妨,日后再议也行,你先退下吧。”崇祯挥了挥手。
而后看向高振。
“高大人觉得如何?我朝可助你们在安南获得通商和行军之便,你们只需助我朝编练新军。”
明朝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性格偏保守,汉地一十三省是他们认为最好的地方,也是核心利益区。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没有多大兴趣。
不能种地的地方对他们而言,都是负资产。
而且朱元璋一口气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安南赫然在列,主要是怕后人穷兵黩武,把国家给打没了。
他们吸取前朝教训,在宋朝和元朝之间寻找平衡的治国之道。
以至于明朝两百多年里,对外政策都是以防御为主。
因为打仗确实亏,能占的地都占完了,北边大草原又冷又穷,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根本无法长期占领。
青藏高原和西域,在明廷看来,也都是负资产。
至于南方,他们早在安南吃过亏,这一次很想看看华国是怎么做的。
因为他们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欧洲人和汉髡到处搞殖民扩张,他们的运作模式又是怎样。
没人要的土地,欧洲人占领后跟捡到宝一样。
“既然皇上有此诚意,那我们奉陪到底!”
高振立马起身,伸出右手。
崇祯愣了愣,而后意识到这是华国的礼仪,也起身,与高振握了握手。
随后双方对有关安南的细节进行讨论。
安南最北部的莫氏政权,领土最小,实力最弱,但与明朝关系最好。
莫朝国主还有明朝册封的官身,名叫安南都统使。
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身份,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但需要它的时候,作用便大了。
莫朝此刻正被郑朝攻击,急需外部帮助。
崇祯可以先让熊文灿去与莫朝国主联系,届时由大明当中间人,协助华联共和国的军队进入莫朝。
高振闻言点了点头,肯定了崇祯的提议。
也意识到明廷内部还是有不少能臣的,这些提议肯定不是崇祯的想法。
因为太过‘深谋远虑’,是个一石好几鸟的计划。
在北方编练新军,是为了平定北方边患,但却故意把他们的注意力往南方引,似乎知道华联共和国最想要什么。
明廷在西南地区也有个大患,西南土司。
他们愿意协助华联共和国殖民安南,未必没有借势稳定西南地区的想法。
不过这些都只是高振的猜测。
他现在没工夫去细细揣测明廷的真实意图,殖民东瀛和安南,经略南洋,接下来够他们忙活的了。
火枪和大炮的数量远远不够,得让本土的军工企业加大马力生产。
他们自己也得在东亚造大型兵工厂,生产更多的火药和炮弹。
接下来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战争。
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一次‘令诞节会谈’,看似普普通通,但将彻底改变亚洲,乃至世界的历史。
与会谈没有直接关联的周皇后,都成了后世史书上的名人。
......
高振等人在北京呆了有一个多月,最后将之前达成的所有共识,汇集成《华明协约》。
协约涵盖了军事、移民等多方面的合作事项。
为了避免将来出现领土纠纷,还初步划定了华国与明国的势力边界。
以协约的形式,华联共和国承认明廷对两京一十三省的领土主权。
保证不主动侵犯,让明廷和崇祯安心。
穿越者本身就对明朝土地没兴趣,因为这块地方,他们来与不来,永远都是华夏的土地。
海外的广袤土地,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明廷正式用上了现代版的地图,并理解了后世的国界概念。
他们将朝鲜半岛的宣称彻底让了出去,换取华国对明朝辽东地区宣称的支持。
这份协约,在后世被视为亚洲新秩序建立的开端,也叫东方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但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同的是,《华明协约》的签订国只有两个,而且不是和约,而是合作协约。
因此也被后世某些欧洲学者调侃为,这场‘令诞节宴会’,是华夏族内部的分餐大会。
乾清宫。
朱由检背负双手,站在一幅巨大的新版世界地图前。
他时常思考,大明与殷洲华国有何不同。
当然了,他肯定想不明白其中的本质区别,或者不敢细想。
但不妨碍他和那些想要中兴大明的朝臣们,照虎画猫。
总结华国的优点,然后有选择性的学习和模仿。
崇祯现在所做的事情,在历史意义上,与几十年后沙俄的彼得大帝差不多。
彼得大帝意识到沙俄与西欧的差距,甚至亲自前往西欧诸国游历和学习,崇祯早年也派了一批留学生。
但崇祯不是因为意识到差距才学习,而是危急时刻的自救,他本身就喜欢微操。
例如撤驿站,让快递小哥李自成失业。
在政治上,他绝对无法接受华国的政治制度和某些思想。
但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他又希望能做的如华国一般好。
“陛下,内阁已将蓟镇新军的章程拟好,完全仿照华国的军团体制,总计七千余人,分为步、骑、炮、工程、医疗等兵种,请陛下过目。”
王承恩双手端着一本小折子走了进来。
崇祯接过,随便翻了翻,看了个大概,而后点头。
“很好,这支新军就叫‘定虏军’。”
从新军名字就能看出,崇祯依旧是把北方的敌人作为王朝最大威胁。
“大伴,你觉得由谁担任新军总兵最为合适?”
“陛下就别难为奴婢了,此等军国大事,奴婢岂敢妄议,实在不知谁更合适。”
王承恩惶恐,连忙下跪。
“哎。”崇祯叹了口气,老毛病又犯了,开始疑神疑鬼,谁也不信。
纠结了好几天,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北边的袁崇焕,手下几万关宁军让他睡不好觉。
南边的左良玉等人,也有拥兵自重之嫌,不用心剿匪。
海外的汉髡...算了,应该会严格遵守协约吧?
如果新军不找个放心的人管,他真要抑郁了。
最后,崇祯决定让洪承畴担任新军总兵,孙元化为副总兵。
......
与此同时,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州府。
下辖三县,分别为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
面积不大,总人口却足足有五百多万。
当地人不管是高官还是平民,都还不知道,他们这地方已经被朝廷和海外汉髡们画上了一个圈。
被定为通商口岸。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无数人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变。
这天,一大一小两个面黄肌瘦的孩童,走在通往上海县的乡路上。
大的看起来六七岁,赤身裸体,是个男孩,小的四五岁,是个女孩,身上裹了件破布。
他们是一路从河南徒步走到的松江府。
上千公里的路途,除了他们自己,无人知道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