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大明?北方蛮子罢了

作品:《北美新明

    待朝鲜使者离开,崇祯又向高振提出了一个请求。


    希望高振能派出一批优秀军官,协助他们在蓟镇编练新军。


    华国的军队在沿海地区‘横行霸道’,控制朝鲜和琉球、殖民东瀛、驱逐洋夷,这些事情崇祯和明廷自然早已知晓。


    他们不是傻子,肯定会好奇,并去了解高振的军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最后,他们总结了两点,一个是汉髡的武器装备先进,另一个是军队体制似乎更好。


    于是便决定从这两个方向学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他们认为,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至少能把关外那群野人给解决了。


    正好现在有钱,组建新军,消灭女真,刻不容缓。


    高振听到崇祯的话,并不觉得意外,只是觉得,明廷的这波操作与后世的清廷有几分相似。


    清朝末期学西方,编练新军,结果给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也就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此时此刻恰似彼时彼刻,两个朝代都到了风雨飘摇,快要灭亡的时候。


    区别就是,明廷醒来的比清廷要早,一发现华国军队战斗力强,就开始研究,疯狂购买火器。


    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更高。


    去年,袁崇焕在辽东取得大捷,一路横推收复广宁,更加让崇祯和明廷中的忠良之臣坚定了想法。


    明廷早已没了传统的党争,变成了维新与守旧两派争斗。


    今天在座的几人,无论是袁崇焕、孙传庭,还是杨嗣昌和洪承畴,都属于维新派阵营。


    他们当中有人是真的想中兴大明,也有人只是想爬得更高或是巩固地位,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最后站在了一起。


    崇祯本人当然是主张维新变革,再不变革他就要完蛋,没人比他更爱大明。


    明廷之所以出现了强烈的变革意愿,还与另一个势力有重大关系。


    那就是由黄宗羲等人在京海组建的‘同社’,曾经的复社成员,很多都加入了同社。


    ‘复社’在明末是个很有影响力的组织。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左右朝局,甚至废立首辅,崇祯都拿他们没办法,因为整个组织是一张巨大的政治人脉关系网,笼罩着半个大明。


    从明末一直活跃到清初。


    以前他们是党争的幕后推手,被称‘小东林’。


    如今部分有影响力的人物加入了‘同社’,成了维新派的坚强后盾。


    这批人属于地主阶级改良派,正在南方引导舆论,说要救大明,必须变法,许多年轻文人都支持他们的主张。


    高振和其他几个穿越者简单商量了一下,最后表示可以答应崇祯的请求,但得给好处。


    明廷向着好的方向变化,对华联共和国来说,利大于弊。


    高振等人的立场是一贯的,以华联共和国和华夏民族整体利益为先。


    不白帮忙,也不会阻碍明廷的自我改良。


    毕竟就算明廷不改,他们终有一天要亲自出马,对这片大地进行改造。


    刚来东亚的时候,他们便有过两条路线。


    一条是像现在这样,保持东亚局势稳定,安安稳稳做生意搞移民。


    另一条是使用武力,将明廷取而代之。


    前者效率低,但胜在稳定。


    后者如果成功,属于以小博大一波肥,直接以华夏大地为根基,内部改革,外部扩张。


    但如果没成功,事情就严重了。


    首先,与明廷结下死仇,加速明朝崩溃,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农民军势必壮大,清军趁机入关,华夏大地先乱成一锅粥,生灵涂炭。


    接着,南洋的欧洲殖民者可能卷土重来。


    最后,朝鲜也会变得不安分,东瀛德川幕府则趁机收复失地。


    他们可没能力以一己之力平定六方势力。


    玩砸了,本土那边鬼知道会气成啥样。


    风险太高,所以第二条路线很早就被否决了。


    “传安南使臣!”


    见高振提到好处,崇祯淡淡一笑,命人将安南使臣叫了进来。


    他个人非常喜欢高振等人的行事作风,无利不起早,但是有着原则和底线,隔着万里汪洋,仍旧心系国家,居然不割据造反。


    不禁有些羡慕那个叫许平的华国元首。


    要是自己身边的大臣都能像华国的这批官员一样就好了。


    不一会儿。


    一个穿着类似明朝官服的安南人走了进来。


    “外臣黎仲文,奉我朝主上之命,远赴天朝,叩见大明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寿无疆,大明山河永固!”


    “见过华国诸位将军!”


    黎仲文进来后,先是朝崇祯行了隆重的跪拜礼,而后起身朝对面的高振简单行了个躬礼。


    他早就知道了汉髡的存在,因为就是这群汉髡把明朝沿海的西洋人赶跑了,然后那群西洋人开始入侵他们安南,支持南方的阮氏政权。


    “无需多礼,朕早就听闻你们安南南北分治,因此贡道暂歇,也知你们多有难处,不会责怪。”


    崇祯抬了抬手。


    记得安南在大明建国之初,还是大明领土,名叫交趾布政司。


    但是太穷,一年税收七万两,军费开支却高达三百万两,天天闹起义,统治成本太高,不划算,于是宣宗便放弃了交趾。


    而后虽独立,但仍旧作为藩属国存在,需三年一贡。


    随着大明国力日渐衰弱,安南就越来越不老实,朝贡关系也彻底断开。


    “外臣此次奉命前来,正是为向陛下请罪,实非我主敢忘上朝天恩,实在是力有不逮,等平定南朝,必定遣使按期入朝,恢复往日友好关系!”


    黎仲文继续客气道。


    嘴上虽这么说,但他心里却没有半点敬意,独立了这么久,早就没了藩属国的心理。


    大明?北方蛮子罢了。


    要不是南方阮氏得了西洋人支持,他们打不过,也不会来大明这里装儿子。


    这次过来,是因为明朝说可以帮助他们对付阮氏,条件是恢复朝贡关系。


    “朕并非苛责之君,能理解你们的难处,往日之事,就不必再提了。”


    “听闻你们那边的伪朝得了西洋人支持,兵强马壮,又有火器大炮,朕为了大明南疆的稳定,自不能坐视不理。”


    “这样吧,朕命两广总督熊文灿率军支援尔国如何?”


    崇祯先行试探。


    “多谢上朝皇帝天恩,不过我们不缺兵马,只缺火器和匠人。”


    黎伯文一听,连忙婉拒。


    怎么可能让大明的军队进入安南呢,到时候别赖着不走。


    还有,明朝的情况他很清楚,自顾不暇,哪来的能力支援他们?


    崇祯被拒绝后也不恼,笑着看向高振。


    高振心领神会,点了点头。


    “既如此,那就由这位华国总督为你们提供火器大炮如何?”


    黎伯文看向高振,又看了看崇祯,双方似乎都是汉人,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关系如何,总有种不好的预感。


    犹豫了一会。


    他躬身道谢:“外臣代主上,叩谢上朝皇帝天恩。”


    “等等,要火器大炮可以,但我也有个条件。”高振见状,忽然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