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百万流民,我们吃了
作品:《北美新明》 “孙督师有何高见?若是一地发生洪灾,孙督师是想让人把洪水喝光,还是疏通河道,将洪水引走呢?”
“水能养育百姓,也能淹死百姓,孙督师可要想清楚。”
“我记得华国的高总督说过,海外蛮夷之地土地肥沃,多是无主之地,与其让那些未开化的野人糟蹋了,不如让我朝百姓占据。”
“移民海外,既能开疆拓土,又能拯救千万千黎民,一举两得。”
“后世史书上,陛下的英名,或许也能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般,被后人传颂。”
洪承畴听到孙传庭的话,顿时皱起眉头看了过去,老兄别捣乱好不好。
高振等人则是听的心里一阵舒坦。
虽然后世对洪承畴的评价两极分化,因为他后面投降了满清,但今天,洪承畴与他们利益一致。
孙传庭不再说话,相当于是默认了。
“杨卿呢?”崇祯被洪承畴的话给说动,最后看向他最信任的杨嗣昌。
“臣近日阅读了几本华国书籍,上面记载着世界各国的大致情形,得知我大明朝人口之多,竟百倍于佛郎机。”
“所以,臣也觉得,我朝问题在于人地矛盾,堵不如疏,让流民出海,或可解当下之急。”
河南流民问题不解决,万一让张献忠满血复活,他的人头恐怕不保。
所以杨嗣昌没理由反对。
“既如此,那就如诸位爱卿所言,朕可命河南、山东、南直隶三省的官员全力配合,安排流民出海。”
崇祯说完,看向高振。
“那我们第一个共识就算达成了。”
高振笑了笑,他们刚才也商量了一下。
加上胶州湾和松江府这两个口岸,明廷总计开放了七座城市。
从南往北,依次是濠境、漳州、泉州、宁波、松江府、青岛、天津。
覆盖了东部所有的沿海省份。
不过能用来接河南流民的港口,只有宁波、松江府和青岛。
其他三个地方要么因为距离远,要么因为离京师近,不好安排。
宁波和松江府的港口设施完备,青岛则需要从零开始建设。
随后,双方就有关河南百万流民出海的细节进行探讨。
毕竟人太多,他们在东亚地区根本没有这么庞大的运力,能把数百万人一次送出海。
数百万流民的安置也是个问题。
大琉球和九州岛无法一次装下,囫囵吞枣般把人全部送过去,会给这两个地区造成混乱。
必须分批次进行。
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之多,双方足足讨论了几个时辰,从下午一直到晚上。
比如,大明出现天灾的地方不止河南一处,届时恐怕不只是河南地区,其他地方的官府也会偷偷把人送出海,说是河南来的。
流民就是定时炸弹,没有地方官会喜欢。
而且流民的具体数量也无法统计,可能是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甚至更多。
把这些人从各地送往几个港口,然后运出海,工作量非常之大。
现在不像后世有那么多交通工具。
至少在陆地上,纯靠两条腿。
高振这边同样很麻烦,得给流民提供最基本的食物和住宿,还要检查健康状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然到时候一死就死一大片。
总之他们必须制定一个详细的移民章程,尽可能的考虑到各个方面,以免出现混乱。
流民不比普通的百姓,他们一无所有,出海意愿会更高,但也更容易生事。
穿越众头一次感受到人多的困扰。
三天后,双方再次相聚华谊馆会议厅。
总算是将‘大移民章程’制定好。
明廷的地方官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也有动力把麻烦送走。
共和国这边,之前的小规模移民,总结了很多经验,也可以保证这次的大移民,尽可能少出现问题。
高振还是挺紧张的,因为一个处理不好,流民当场变反贼,整个计划就全泡汤了。
最后,明廷保证,每个月暂时先各送一万流民到松江府和宁波,胶州湾每个月则送三千。
后续视情况,每月按比例增加。
一年下来大概能有五十多万,其中11月到次年2月不送,天气太冷。
高振等人快速统计所有船只的总运力,以及大琉球、九州岛、济州岛的短期人口承载力。
就连朝鲜的部分沿海港口,也要被征用,作为流民的临时安置点。
最后发现,这第一年的五十万人,分散安置,他们完全可以吃得下!
大琉球的粮食产量年年有余,东瀛那边粮食也够。
实在不行,让朝鲜‘捐’一点,向德川幕府‘借’一点。
加上原本就有的每年二十万出海人数,大明在未来几年,每年出海的人数很快就能突破百万。
至于如何将这些人送往殷洲,那便是另外要考虑的事了,也是一趟漫长的旅程。
本土的移民增长速度,今年能直接翻一番,并随着船只增加而逐年增多。
在此之前,还得给本土送去一封急报,让那边的人做好迎接大移民的准备,同时建造更多的船。
移民工作谈妥,便轮到北方战事。
双方就有关辽东战场协助的细节进行探讨,商量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高振也因此得知了明廷接下来对辽东的大致战略安排。
南方的左良玉等人,继续追击剩下的农民起义军。
孙传庭和袁崇焕,则专心对付北方的女真和蒙古,现在应该叫清朝。
他们准备从辽西、辽南、以及朝鲜三个方向,合力夹击清朝。
优先攻击女真,同时利用边塞贸易,拉拢蒙古的一些部落,分化满蒙联盟。
战略上没有太大问题,拉一派打一派,是他们的常规操作。
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方案,就必须得到高振的帮助。
辽南地区处于完全沦陷状态,没有东亚海军协助,他们攻不上去。
朝鲜没有高振催促,也不会认真对付清朝。
“让朝鲜使者进来!”
谈到有关朝鲜的事情时,杨嗣昌不客气地朝外面喊了一句。
不多时,朝鲜使者低着头走进会议厅,一名穿越者起身给他搬了个椅子,但是他不敢坐,毕恭毕敬地站在崇祯侧后方。
目光往对面的高振瞟了一眼,迅速收回。
进来的时候,看了看明朝官员的表情,似乎对他很不满。
朝鲜王国的情况有点复杂,内部有很多人是‘精明’,也就是精神明朝人。
在文化上,他们认明朝为正统,尤其是朝鲜的士大夫阶层,以小中华自称。
别看他们表面臣服于华联共和国,内心里,却是把高振和黄台吉视为一路货色,蛮夷也。
只是因为华联共和国的强大武力,而被迫臣服。
以至于内部分成两派,一个是亲明派,另一个是亲华派。
许多朝鲜士大夫,私下里称明朝为皇明、皇朝、父母之国。
但是提到华联共和国时,就两字,‘汉髡’。
对朝鲜的这种分裂心理,高振自然知晓,不过他不在意。
“回去告诉李倧,抓紧备足粮草兵马,与我朝合力讨伐建奴!”
面对‘藩属国’使臣,崇祯突然变得十分硬气,直接用命令的语气道。
朝鲜使者金熹元瞄了一眼高振,得到眼神示意,立马退后几步,给崇祯磕了三个头。
“下臣遵旨!”
他的身子微微颤抖,抹了把头上的冷汗。
也不知咋回事,明明是来参加宴会祝贺的。
两个‘父亲之国’突然就坐一起,让他们去干建奴,这下就算想摸鱼也摸不了了,还以为能在明朝和华国之间左右逢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