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大陆上的事,让明廷自己玩吧
作品:《北美新明》 “自女真崛起辽东,已有二十余年,近来我大明河南陕西等地,又遭连年的旱蝗天灾,流民四起,朕宵衣旰食,只盼早日平定动乱,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幸得贵国出售的犀利火器,助我大明边军扭转局势。”
崇祯语气委婉,对高振表示了一番感谢。
“只是正常的生意往来,皇上客气了。”高振淡然一笑。
这些年,明廷一直在用海贸赚到的银子,还有流民,跟他交换军备物资。
火绳枪、燧发枪、大炮、甲胄,还有药品和医用道具。
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军火物资贸易链。
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堆老古董武器,但却让明朝边军整体的战斗力大增。
也让本土的军工企业赚了不少钱,有了钱,才有继续点亮军事科技的‘技能点’。
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早就听闻,贵国的先辈是从我大明出海之人。”
“诸位又多娶我大明女子为妻,尔等与大明,也算血脉相连,同为汉家儿郎,以后也应携手共济才是。”
崇祯继续放低姿态,跟高振打起了感情牌。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跟高振是亲戚呢。
“皇上说的是,我们血脉相连、言语相通、文化相似,自然是一家人。”
“只是...我国当下的处境不是很妙,正被西洋列国围攻,不知贵国能否提供一些帮助?”
高振会心一笑,顺着崇祯的话往下说。
“哦!还有这等事!”崇祯忽然瞪大眼,面露疑惑,不是说汉髡纵横西洋吗?怎么又被围攻了?
“如此说来,我朝被北虏所扰,尔国被洋夷所困,还真是...同病相怜啊。”
“哎,我华国,国小民寡,虽然有坚船利炮,但也只够自保,欧洲诸国人多势众,舰船火器同样犀利,皇上如果......”
高振叹了口气,就准备把话题往移民上拐。
“陛下!”
这时,杨嗣昌突然开口,打断两人的谈话。
他们大明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去管西洋的事。
大明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人。
对方想要的无非就是移民,但移民是他们的谈判底牌,自不能随便打出去。
高振脸一黑,扫了眼杨嗣昌,这位崇祯眼前的大红人。
回忆了一下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结局。
好像是在听到张献忠攻破襄阳的消息后,畏罪自杀。
就是因为他在前线跟左良玉闹矛盾,导致没能将张献忠彻底击溃。
张献忠攻破襄阳,杀了当地的藩王,引得朝野震动。
杨嗣昌也算是个‘人才’,作为兵部尚书,几乎与所有带兵官员都有矛盾。
“高总督,我们就不浪费时间了,这次邀请诸位过来,是想请求贵国协助我朝,解决北方边患,女真蛮夷,乃我汉家之大患。”
杨嗣昌在崇祯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表示接下来让他和高振谈。
他已经看出汉髡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务实派。
打感情牌效果不大,得有实打实的好处做利益交换。
崇祯点头同意,有些欣慰,要是满朝群臣都能像杨卿这般为君分忧就好了。
他默默喝起了王承恩送来的茶。
目光则看向高振后方墙壁上的世界地图,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高振手指敲起了桌子,没有立即答应,也没有立即拒绝。
默默思考着。
听杨嗣昌的意思,明廷这是准备反打女真?
虽有些出乎意料,但也不是不可能。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别说是像明朝这样的庞大帝国了。
它的崩溃并非发生在一夕之间,而是被内乱和外患不停的放血,最后变得奄奄一息。
但是,随着海贸重开,明廷赚了不少钱,相当于加了个回血的buff。
可以给边军补军饷,又可以从殷洲购买先进武器,提升军队战斗力。
女真和蒙古,两个苦哈哈,如果无力南下劫掠,持久战绝对耗不过明朝。
记得历史上,就在今年下半年,明清会爆发松锦大战,清军虽然赢了,但也元气大伤。
于是就想谈和先缓一缓,没办法,他们国力太小,明军可以输很多次,他们输一次后果则会很严重。
但明廷要面子,死活不肯承认黄台吉已经称帝的事实,觉得与蛮夷谈和是耻辱。
崇祯自己不会主动提,满朝文臣也不敢提,谁要是主张谈和,就多了一个被别人扣帽子的机会。
关于明朝为何灭亡,后世之人总结了无数原因。
朝廷腐败、制度腐朽、土地兼并、财政崩溃、小冰河期...等等,都是。
原因有很多,不止一个。
但其中财政肯定是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有了银子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无法治愈大明的‘内疾’,但至少可以治‘外伤’。
能让这个庞大帝国‘苟延残喘’一阵子。
明廷为了搞钱,做出了许多改变,例如学习华联共和国,改革商税、厘定关税,并由市舶司主导几个通商口岸的海外贸易。
每年可以多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白银。
这些钱超过一半能入国库,极大地缓解了财政压力。
所以今天才会邀请高振过来,他们觉得大明中兴有望,又开始玩操作了。
“这个我们得先内部讨论一下,再给答复。”
片刻后,高振抬头说道。
他不是在拒绝,而是需要重新考虑他们在东亚的战略,以及对明廷的态度。
如果明廷自己能把女真问题解决,对他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结果。
这样的话,他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外。
殷洲那边不用多说,是一定要完全占领的,还有东瀛、南洋、澳洲...这些地方都等着他们去征服,忙的很。
......
“你们怎么看?”
高振当场用拉丁语加密通话,和其他几个穿越者商量。
“我觉得明廷有点飘了,农民军的问题他们都还没解决呢,就想着反打女真?”
“这像是崇祯能做出来的决定,他是个速胜论者,不早点解决北方问题,他估计都睡不着觉,不然也不会把那么多人催死。”
“我倒觉得可以合作,让朝鲜去打嘛,不影响咱们的其他计划,而且这也正好符合元首设想的‘三国轴心计划’,不过合作得有个限度,不然以后可能拿捏不住他们。”
“不能让明廷突然崩溃,到时天下大乱,我们就得亲自下场,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通商和移民也都会受到影响,本土那边不好交代。”
“但也不能让明廷过的太舒服,万一他们真把内忧外患解决,估计就开始算计我们了。”
“没错,我们的工作重心依然是移民,填补本土,其次是‘跑海圈地’,大陆方面就先让明廷自己慢慢玩吧。”
......
经过几分钟的简单讨论,众人达成一致意见。
可以与明廷合作,强令朝鲜出兵,配合明军合击女真。
并进行前线情报共享。
至于结局会如何,那便只能坐等了。
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明廷新增两个通商口岸,胶州湾和松江府,二是彻底放开对百姓出海的限制。
高振将一张明朝地图摊开在桌上。
拿笔在上面画了两个圈。
分别是后世的青岛,和后世的上海。
目前青岛还是个小渔村。
上海还属于松江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长江出海口。
崇祯几人也是小声商量了一下,没有完全同意高振的条件。
只答应新开两个通商口岸。
第二个条件没答应,若是允许百姓随意出海,那天下就更乱了,此先例一开,后面想刹估计都刹不住。
如此肯定不行。
他们目前对百姓自行出海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商口岸附近的百姓可以出去,但其他地方不行。
更不会颁布鼓励出海的政策。
但是他们抛出了在高振意料之外的筹码,而且非常诱人。
河南刚发生大旱,那里的百万流民,正让明廷头疼不已。
不解决这些流民,李自成等人就会卷土重来。
在听到这个条件时,原本一直低着头的洪承畴似乎来了兴趣,双目一亮。
“陛下英明!既然高总督愿助我朝百姓出海拓疆,不如让那些吃不饱饭的流民都出海算了。”
高振诧异地看了眼洪承畴。
这位久经考验的封建主义战士,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利刃,果然对流民‘恨之入骨’啊,迫不及待的想往外赶。
不过这样正合了他们的意。
明廷中有人主张对起义军边剿边抚,也有人主张只剿不抚。
洪承畴属于后者比较极端的那种,主张一个不留,全杀光。
这种官员普遍认为,明朝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人多地少,把多余的人解决了,内乱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他们比较支持让流民出海。
“其余爱卿呢,你们也说说。”崇祯一听,突然又犹豫起来。
开始瞎担心,万一汉髡实力强大了,来抢他皇位咋办。
开国之初,之所以实行海禁,不仅是怕百姓乱跑,人口流失,更重要的是,担心百姓与海外势力勾结,回来作乱。
嘉靖年间的倭寇不就是这样,以明朝百姓为主。
还有现在的建奴,原本是大明藩属,一言不合就造反,妄图入主中原。
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怎能不让他对高振等人心生戒备。
“臣...听陛下的。”袁崇焕不想表态。
“微臣觉得此事...”孙传庭张了张嘴,说到一半又把话收了回去。
洪承畴虽然说的好听,言流民是为大明出海拓疆。
但这里的人心里都门清,那些流民相当于是卖给汉髡了。
出了海就不再是大明朝百姓。
但他又很清楚,不让流民出海,要么饿死在大明,要么成为反贼被他杀死。
关键是,大明问题的根源,压根不是人太多,而是在于朝廷自身已经腐朽了。
光把百姓移民出去,治标不治本,总不可能下次哪里爆发大灾,又把百姓卖给汉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