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跨越时空的古今交流

作品:《北美新明

    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1640年,明朝崇祯十三年。


    在另一个时空中,距离崇祯自挂歪脖树只剩四年。


    由于穿越众引发的蝴蝶效应,明朝的最终结局会如何暂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女真不可能再入关。


    东亚十八穿越者,经过这些年的经营建设,手上有了一支足够影响东亚局势的军队,不会坐视华夏大地生灵涂炭。


    高振不知道在原来的时空里,今年的北京城夜景是什么模样。


    他现在所见到的景象,算不上十分繁华,但至少是一片安定祥和。


    微凉晚风卷起郊外的麦香,掠过京城上空。


    夜色渐沉,会同馆周围的街道上,亮起一朵朵明亮的灯火。


    众人出门右拐,而后左拐向北走,过了一个街区,来到东长安大街,继续往北,又过一个街区,来到十王府大街。


    这里就是王府井。


    与后世一样,明代的王府井大街,也是一条商业街。


    这里与使馆所在的东江米巷相邻,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


    街道上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


    “煎饼粿子,好吃又不贵,瞧一瞧,看一看哎,不好吃不要钱。”


    煎饼铺子前,掌柜用鏊子熟练地将面糊弄成薄饼。


    不过没有蛋,只有肉沫和蔬菜。


    “掌柜,给我来两个,我要玉米粉的,多放点辣酱。”


    “好嘞,马上就好!”


    “烤红薯,又香又甜的烤红薯,三文一个,五文两个!”


    小贩肩挑着箩筐,红薯的香味从里面飘出。


    路过的小孩拉住大人的手,眼巴巴看着小贩不肯走。


    “肉夹馍,殷洲来的肉夹馍!”


    “掌柜的,你这肉夹馍怎么看着怪怪的?这啥馍馍啊?”


    “不说了殷洲来的么,汉髡管这东西叫面包,把肉饼和蔬菜夹里面就能吃了。”


    “看着挺新奇,多少钱啊,给我来一个。”


    “不贵不贵,五百文一个。”


    “嘿,五百文!一块这么小的肉,你咋不去抢呢,我不要了。”


    见又一个客人被价格劝退,掌柜挠了挠头,汉髡明明就这么卖的啊。


    算了算了,以后还是直接卖面包吧。


    想到这里,掌柜眼神羡慕地看向隔壁生意火爆的店铺。


    同样是一家模仿殷洲汉髡的店铺。


    名叫‘蜜雪阁’,门前围满了莺莺燕燕的富家千金,个个手持一柄小圆扇,正踮着脚挑选奶茶。


    身后是各自的仆从丫鬟,小心翼翼警戒着四周。


    他们的奶茶有真奶加茶叶,有豆奶、椰奶,还有玉米粉、木薯粉等东西泡的茶,总之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


    各种美食的香味,充斥着鼻腔,让人食欲大动。


    原本应该在清末出现的煎饼果子,因穿越者的原因,提前出现在了明朝人的食谱上。


    玉米、番薯、土豆等外来食物,随着贸易繁盛、交流增多,也从冷门食物变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路人看见奇装异服的高振等人,不再像之前那般频频回头。


    因为包括京城在内,明朝部分地区已经流行起一股‘汉髡风’。


    为追求标新立异,风流文士竞相模仿,富贵人家的小姐,也会穿戴海外来的服装和首饰。


    这点在北方还不明显,如果去南方的几个通商口岸看看,保守人士定会大骂礼崩乐溃、世风日下。


    那里甚至还有人主动剃发,向传统礼教发起挑战,主打一个叛逆。


    其根源在于,南方的资本主义萌芽进程正在加速,商人、市民、工厂主等新的阶级正在茁壮成长。


    “走走走,我们也去尝尝!”


    几个女穿越者,立马拉着柳兰芝等人逛起了街。


    “晚明的商品经济果然发达,我还以为只有江南是这样,没想到北方的城市也这么热闹。”


    “你们看那里,墨心居,应该是一家咖啡馆,我在南方也见过几家,他们学的还真快。”


    洪吉祥长期坐镇大琉球,只去过南方沿海的几个城市,以前没来过北京,听着满街的喧嚣,啧啧称奇。


    明朝移民们把华夏的味道带入殷洲。


    同样也会有人从殷洲,把西洋的东西,还有穿越者们来自后世的‘创意’带回大明。


    这场因商业往来导致的民间交流,不仅是东西方之间交流,更是跨越时空的古今交流。


    “怎么说也是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政治中心,肯定差不到那去,南方现在什么情况?”


    高振回头看了一眼队伍最后方的大明官员,压低声音。


    “繁华的地方非常繁华,甚至与京海都有的一比,例如苏州、杭州等地,但落后的地方非常落后,贫穷与饥饿是普遍现象。”


    洪吉祥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你们快过来看看这个。”这时,一名穿越者朝众人招了招手。


    “上面写的什么?”


    众人闻声走了过去,来到一面院墙前,墙上贴了一张大告示,由于光线昏暗,看不清上面的字。


    “诸位大人,这上面写的是朝廷宣谕,主要是说与百姓听,劝课农桑,教百姓不要懈怠。”随行的明朝官员赶忙上前解释。


    “宣谕?具体什么内容?”有个穿越者好奇问道。


    “也不是什么重要内容,现在是五月,正是庄稼成长的时候,宣谕上面写的是提醒百姓不要纵放牲畜,作践田地,每个月的内容都不一样。”


    “总而言之,就是告诫百姓,农忙时不要懒惰废业,农闲时不要作奸犯科,要遵纪守法,孝顺父母之类的话。”


    随行官员继续说道。


    穿越众默默点头,不约而同想起后世的宣传标语。


    原来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啊。


    众人在王府井大街简单逛了逛,而后又回到东江米巷。


    这里还没有变成完全的使馆区,而是京城有名的商帮聚集地。


    有福建商帮开的茶铺,山西商帮办的票号,广东商帮出售海货的行子。


    在这里,甚至能买到新鲜的南方水果,包括柑橘、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等。


    “你们看,好大一张鳄鱼皮,海外来的吗?”


    路过一家商铺门口,穿越众发现里面盘着一张巨大的鳄鱼皮,从头到尾,大概有六七米长。


    除了鳄鱼皮外,里面还有老虎皮、鹿皮、貂皮等各种动物毛皮。


    老板正坐在柜台后面吃饭,碗里是腌萝卜和小米粥,妻子坐在旁边,两人窃窃私语,似乎是在聊着北方的军情。


    像他们这种做毛皮生意的,跟关外的商人免不了要来往。


    高振等人只是在外面看了看,没有进去。


    “那应该是中华韩愈鳄,因为小冰河期的原因,正走向灭绝。”


    “能长这么大?我还以为华夏只有扬子鳄那样的小型鳄鱼呢。”


    “那当然,据说成年韩愈鳄,可以轻松长到五米以上,属于和湾鳄一样的大型鳄鱼,在两广地区应该还能看到,不过数量可能不多了,鳄鱼怕冷,现在海南都能下大雪。”


    众人一路慢走,一路闲聊,逛了一个小时,这才回到使馆。


    庞乐丹等人买了一大堆东西,各种手工艺品、小吃和书籍。


    礼部官员命人给他们送来了一大桌晚膳,总计二十多道菜,色香味俱全。


    还有水果、糕点、美酒。


    明代的烹饪方式与后世几乎没有区别,煎炒煮炖烤卤腌...应有尽有,跨越四百多年,一脉相承。


    没有后世那么多调味料,但依旧很好吃。


    “高大人可以尝尝这个,这道菜名叫酒蒸鲥鱼,先是用花雕酒和酒酿腌制,后搭配笋片和火腿片蒸制,味道鲜美无比,回味起来,又有浓浓酒香。”


    礼部小官亲自送来一道大盘硬菜,放在高振面前。


    高振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肉质鲜嫩爽滑,还有浓浓酒香,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比朝鲜的食物要好吃多了。


    明末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崛起的特殊历史阶段。


    人们在衣食住行上,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钱多得没地方花的官员和商人。


    后世之人可以通过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小说,一窥当时的社会生活。


    有贵族之家的钟鸣鼎食,也有普通人的粗茶淡饭。


    虽然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不全是明朝人,但故事却都是明末清初的故事。


    高振在东亚呆了这么多年,则是亲眼见证了明末的繁华与黑暗同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阶段。


    就像是一棵马上要枯萎的老树,但在树干上却长出了碧绿的新芽。


    是死亡还是新生,仿佛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