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风雨飘摇
作品:《大乾闲人》 苏朝阳瞅见苏伶的来信,脸上的肌肉忍不住抽搐了一下,随后不动声色地将信收入袖中,语气冰冷地说道:“本公子知道了。”
言罢,他转过身,大踏步朝着府邸走去,同时对着管家吩咐道:“苏离,去南街院子里给他挑几间房子住下。”
老管家苏离赶忙点头应道:“是,公子。”
接着,他看向闫宽,客气地说道:“闫指挥,请随我来吧!”
苏家镇作为大姓聚居的大镇,所谓的南街,便是在苏家老宅正南方向,约莫一里路远的地方。
此处占地约有十多亩,不仅有连片的房屋,还有大片开阔之地。
地面上摆放着一些木板,清晰地留着货物被搬走后的痕迹。
苏离一边走,一边向闫宽介绍:“这里都是王爷的产业,平常会囤放一些物资,用于周转给幽州。”
闫宽听闻,回首回应道:“苏管家,我也曾是王爷的近卫,对苏家镇的情况多少知道一些。”
苏离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瞳孔微微张大,
随即笑着说道:“既然闫指挥知晓,那我就不多费口舌介绍了。不过有一点得提醒您,在这儿居住,夜间是严禁使用火种的。门口设有茶水间和煮饭的地方。”
说着,他目光扫过走进院子的众人,不禁轻轻叹息一声,面露难色道:“您这边来人着实有些多了,若是都自己生火做饭,恐怕在这院子里不太方便。”
闫宽略一思索,觉得苏离所言在理。
他带来的人加上郑志宝的手下,差不多有三十人,再算上原先在这儿看守院子的人,这么多人一同开火做饭,确实不太现实。
他抬眼打量着院子对面,开口问道:“苏管家,我看对面也有个院子,那是什么地方?”
苏离顺着闫宽的目光,回头看向对面,神色一沉,
缓缓说道:“那是杨家的院子。闫指挥或许不太清楚,以前我们苏家和杨家关系甚是融洽。只是后来……”
说到这儿,苏离忍不住重重叹了口气,满脸惋惜道:“哎!杨家原本在中山,一门三代皆为忠烈之士。杨家老六独自镇守这关口,部分家眷就安置在苏家镇。”
“那这个院子,是杨家下人居住的地方吗?”闫宽追问道。
“这院子原是安置伤残军士的,穆家也有受伤的人在此养伤,不过后来他们都离开了。”苏离解释道。
“那这院子如今还有主人吗?”
“杨家的后人还在呢。怎么,闫指挥难道是想住进这个院子?”
“没错,我觉得这个院子挺合适的!”
其实,闫宽第一眼看到这个院子,就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从军事驻扎的角度来看,这里十分适合驻兵。
……
在安镇,鲁修正满心欢喜地接收着闫宽运来的武器,心中已然开始盘算着尽快返回幽州。
然而,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他却如蒙在鼓里,全然不知。
这一切的关键,便在于苏伶将消息严严实实地封锁了起来。
苏定山在听闻这些消息的瞬间,脑海中第一反应便是:崔家必定会千方百计地袒护相关人员,找个替死鬼来背锅,而且此事最后大概率一分钱的赔偿都拿不到。
果不其然,正如他所料,博陵崔家与清河崔家提及此事时,仅仅以管教不严为由,便将所有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了崔仁义身上。
随后,只是给了死者家属一百两银子,算是象征性的赔偿。
崔杰得知这般处理结果,气得七窍生烟,心中的怒火如熊熊燃烧的烈焰,几乎要将他整个人吞噬。
崔布禄知晓情况后,二话不说,当即派人将崔仁义抓了起来,先关押在了一处监狱之中,
那暗室阴冷潮湿,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腐臭气息。
整件事情,就如同一块石头落入平静的湖面,只是泛起了些许细微的涟漪,很快便恢复了平静,没有掀起什么惊涛骇浪。
苏定山眼见事态已然如此发展,思索再三,觉得还是先将此事暂且压下为好。
他实在不想让鲁修知晓后,冲动之下搞出什么大动作。
毕竟,如今朝堂之上的局势已然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情绪,如阴霾般笼罩在他心头,令他隐隐感到担忧。
……
京城。
老皇帝最近一直身体出现咳血等症状,太子打算即位。
在西北镇守党项人的四皇子,收到留在京城七皇子来信,说太子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削番,以缓解朝堂财政困难。
大乾皇帝一共皇子有十二个,其中五位皇子已经出京就番。
其余的皇子虽然也封王,都因为小而留在了京城。
七皇子豫王,本身就在京城附近,所以也等于在没有外封。
四皇子和七皇子是一个母亲,太子担心这些年龄大的皇子,会抢自己的储君之位,所以建议将这些人都分封的很远。
二皇子和六皇子与太子是皇后所生,分封的地方都十分的富饶,一个是吴王,在江南之地。
另一个是鲁王,距离京城也很近。
清河崔家就在鲁王的封地,而且是太子一党的人。
博陵崔氏在豫王的封地,但他们却不是豫王的人,也不是太子一脉,所以他们只能是保皇派。
镇北王苏定山是异姓王,他的身份不能让他成为任何党争成员,唯有报效国家。
这时候清河崔氏的强势,无疑是告诉苏定山,他们是惹不起的存在。
在那雕梁画栋、静谧深沉的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诡谲地跳动。
老皇帝斜倚在龙椅之上,形容枯槁,面色如纸,每一次呼吸都仿佛用尽全身力气。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大限已然不远。
虽说对太子的表现诸多不满,可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下,他实在不愿贸然更换储君,以免引发朝堂动荡,让江山社稷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老皇帝强撑着精神,传召了朝中几位重臣前来御书房商议大事。
左右丞相、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以及礼部尚书依次步入御书房,
众人看着龙椅上形容憔悴的皇帝,心中皆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老皇帝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声音虚弱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太子即位不过是迟早的事。你们都是朕的肱股之臣,说说看,该如何为太子即位做好铺垫?”
御书房内,一时间寂静得落针可闻。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没有人愿意率先开口。
皇帝的话,意思已然十分明了,他们心里清楚,此时开口表态,似乎并无太大意义,稍有不慎,还可能说错话引火烧身。
于是,众人齐齐低头,各自在心中权衡着利弊。
殿内唯有烛火燃烧的“哔啵”声,在这压抑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