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一年

作品:《打进大明,比考进大明容易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第二批窑洞终于挖成了。


    阎赴让人在洞内砌了土炕,又用石灰混着秸秆粉刷墙壁。


    一群流民兴奋的攥紧拳头,两个半大小子染满炭灰的手抹得脸上黑乎乎的,只亢奋的咧嘴笑着。


    “有家了!”


    “咱有家了!”


    接连十多天,阎赴身影不断出现在小庄,河西村等地,如今窑洞修建井井有条,已经搬进去好几批流民,新来的流民则是住在茅草屋。


    安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粮食的问题。


    “大人,这地......”


    老农刘三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捻了捻,苦笑着摇头。


    “本来咱陕北的地就都是砂石地,种不出好庄稼。”


    阎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是几样种子。


    “这些荞麦种,耐旱耐贫瘠,还有,咱们得先养地。”


    阎赴开始带着百姓们开始改良土壤。


    他让人把茅厕的粪肥收集起来,又组织妇女儿童去捡拾牲畜粪便,甚至还要求每家每户把灶灰都存起来,不许乱倒。


    “大人,这真能有用?”


    李寡妇几人凑近了盯着。


    他们倒不怕脏和臭,种地浇大粪,他们早就习惯了,可这些灶灰......山东那边倒是有不少人用兽骨灰做肥料,他们这边到底用的不多。


    阎赴却笑着将灶灰撒在地里。


    “这可是宝贝。”


    灰能改良酸性土,粪肥增加地力,这种法子后世用的愈发普遍。


    “等雪化了,咱们再挖沟排水,这块地就能种麦子了。”


    肥田的方法教出去之后,阎赴把百姓分成三队。


    一队继续建房,一队开垦荒地,一队去修引水渠。


    他自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腰间别着干粮袋,哪里活最累就往哪里去。


    不光是他,年前的从县竟不同寻常的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


    整个从县上到知县,下到县衙差役,巡检司兵马,百姓,流民,纷纷忙碌的建设起来。


    阎赴如今正在挖掘水沟水渠,只等开春之后,便引水灌溉。


    汗水滴落的时候,张耀祖正在身边汇报。


    “大人,张炼那边,现在已经带着第一批学会养田的百姓前往各个村镇教导。”


    “陈守拙那边在带着衙役搬运黄泥和石块,最多十天,第三批窑洞就能初步成型。”


    “谢怀清带着章伯彦那批读书人在勘定道路,修筑村镇道路。”


    “赵观澜和蔡元贞如今还在囤积粮种,如今粮荒,他们去的很远,估计也要十几天才能折返......”


    阎赴大口喘着气,在寒冬凝结出一道道白雾,终于停下,点头。


    如今从县上下的官吏都有任务,带着百姓和衙役等人,各自建设,热火朝天。


    彼时阎赴放下锄头,看着眼下,今日便是除夕了,新的一年要到了。


    明日起,便是自己上任从县后的第二年了。


    嘉靖二十八年。


    他思索着,在记忆中搜寻这一年大明发生的大小事件。


    这一年事实上是嘉靖执政时期有着重大转折的一年,第一件事便是太子驾崩与继位争议张居正等人后来跟随的裕王原本应当在太子死后继承,偏偏嘉靖不立储君。


    第二件事则是张璁革新和宦官专权。


    嘉靖打算借着此人之手,对朝中各政下手,包括勋贵庄田,镇守中官,科举,成效显著。


    不过也正因如此,朝中君臣势力平衡出现问题,宦官势力也自此开始膨胀。


    第三件事,是俺答汗率蒙古军南下,攻破宣大防线,史称庚戌之乱。


    不过想到此处,阎赴眼前一亮。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海瑞中举。


    或许自己好友张居正心里有百姓,但更多的是为了大明而革新,如果要形容,就像是这个腐朽王朝的裱糊匠。


    但海瑞不同。


    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此人脑子里不光有儒家所谓的纲常,百姓,他看的极重。


    张耀祖如今也穿着粗布袍子,身上还染着泥灰,但他倒也并未觉得有辱斯文,毕竟连知县大人都是如此。


    喘了口气,阎赴继续开始挥舞锄头,同时开口。


    “今日便是除夕了,今天起,统筹县衙粮食,但凡参与劳作者,每个人发放二两腊肉,一斤糙米,一斤面。”


    “另外,今日将巡检司兵马和衙门三班都召集起来。”


    “告诉乡亲们,今晚熬大锅肉粥和面片汤。”


    暮色沉沉,县衙外支起的十几口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巡检司的兵丁们扛着粮袋往来奔走,衙役们挥着长勺搅动锅中翻滚的肉粥,浓郁的香气混着柴火烟气,在寒风里飘出老远。


    “都听好了!”


    少年张炼咧嘴笑着,看着这样生机勃勃的场景,站在粮车顶上。


    “阎大人有令,但凡参与建屋开荒的,每人领半斤腊肉,三升黍米,流民兄弟今晚管饱!”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几个半大孩子蹦跳着跑。


    “娘!有肉吃了!”


    老李头蹲在锅边添柴,枯瘦的手小心拨弄着火堆。


    松枝噼啪作响,火光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


    “多少年没闻过肉味喽......”


    他喃喃自语,突然被塞进手里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两片厚切的腊肉,肥膘透亮。


    老人的手抖得厉害,差点掉进火堆里。


    阎赴捧着粗陶碗,蹲在人群边缘喝粥。


    热腾腾的片汤里飘着野菜末,他呼噜噜喝得额头冒汗。


    几个流民娃娃躲在磨盘后偷看,见他碗里和自己一样都是清汤寡水,黑瘦的小脸上显出困惑。


    火光跃动间,阎赴看见老木匠偷偷把分到的腊肉塞给抱孩子的寡妇。


    张炼正脱下棉袄裹在发抖的老汉身上,方才还为半碗粥争吵的两个后生,此刻勾肩搭背共用一个碗喝汤。


    临时搭建的灶下爆开个火星。


    阎赴看着,也笑着。


    自己赴任一年,灭刘家,扶持张耀祖等人掌权县衙,又灭缙绅四家,扶持章伯彦等人掌权基层村镇,吸纳流民,建房筑路,垦荒种植。


    一年时间黑袍农民军和黑袍陕北军逐渐有了精锐气象,盘踞延按府外。


    兵马钱粮,人口权力,从县终于有了一点造反的基础。


    仰头饮尽最后一口汤,滚烫的暖流从喉咙滑到胃里。


    “新的一年要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