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读书为谋生

作品:《重生1990:开局拒绝去香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华夏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普高热” 的格局,反而深陷 “中专热” 的浪潮。


    彼时城乡居民对 “铁饭碗” 的渴求,让 “初中毕业考中专” 成为无数家庭眼中的 “最优解”。


    有权威机构专门做过统计,当时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极小。


    1990 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率仅 22%,而中专(含师范、卫校、技校)不仅招生名额相对充裕,更关键的是“包分配”。


    毕业后直接进入机关、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端上 “旱涝保收” 的铁饭碗。


    这对家境普通、急于减轻家庭负担的农村和县城学生而言,吸引力远超需要再读三年高中、且升学不确定性极大的普通高中。?


    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祖厉师范作为铜都市乃至陇中地区的老牌师范院校,自然成了 “香饽饽”。


    彼时师范类中专比普通中专更具优势:不仅免学费、有生活补贴,毕业后还能直接站上讲台,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办教师。


    在“读书为谋生”的年代,教师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对看重“体面”的家庭来说,比进工厂当工人更有吸引力。


    祖厉师范的招生范围覆盖祖厉县、宁会县、泰景县等周边数县,每年仅招收百余名学生,却要面对数千名初中毕业生的竞争,录取分数线甚至远超部分普通高中。?


    能考上靖祖厉师范的学生,无一不是 “尖子中的尖子”。


    当时初中学校的 “重点班”,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冲击中专;不少成绩稳居年级前十的学生,宁愿放弃读重点高中的机会,也要报考祖厉师范。


    毕竟对他们而言,“早毕业、早工作、早当家” 是更现实的选择。


    这些考生往往从初二年级就开始针对性备考,除了巩固语数外等主科知识,还要突击史地生、音体美等师范院校加试科目。


    考上祖厉师范的消息传来时,家里会放鞭炮、摆宴席,整个村子都会觉得是 “光宗耀祖” 的大事,不亚于如今考上重点大学。?


    彼时的祖厉师范也不负盛名:校园里的青砖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都是县域教育里的 “顶配”。


    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还要练习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普通话和简笔画,为日后任教打下基础。


    每到毕业季,周边乡镇的中小学都会主动来校 “抢人”,优秀毕业生甚至能被分配到县城重点小学。


    这份 “确定性”,让祖厉师范在九零年代初的“中专热”中,始终占据着陇中教育版图里的重要一席。


    邹师傅捏着烟袋锅,烟丝还没点燃,眼神里满是疑惑:“金涛,你说让颖颖去省城读高中,我实在想不通。


    祖厉师范多好啊,初中毕业就能考,毕业就有编制,当老师多稳当,这不比读三年高中再考大学强?”


    梁金涛放下酒杯,拿起筷子夹了块土豆,慢慢嚼着。


    心里琢磨着怎么解释才不露破绽:“邹叔,您先别急,听我跟您算笔账。


    现在是九十年代,您觉得‘铁饭碗’能铁一辈子吗?


    就说咱药酒厂,二十年前谁能想到它会差点倒闭?


    要不是陈先生投资,咱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邹师傅眉头皱得更紧:“师范不一样!老师吃的是国家饭,不管啥时候都得有学校、有老师,饿不着!


    颖颖要是考上师范,三年后就能拿工资,还能帮衬家里,读高中考大学,最少得六年,还不一定能考上好学校,这风险太大了。”


    “风险大,回报也大啊!” 梁金涛往前凑了凑,声音放得更温和,“您想想,师范毕业只能当小学或初中老师,工资是稳定,可这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要是读高中考大学,颖颖能选的路就多了——能去学医生、学工程、学外语,将来能去省城、去首都、去沪市,甚至去国外工作,您说哪个眼界更宽?”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酒瓶,指着标签上的“柳河劲酒”:“就像咱这酒,以前只在柳河乡卖,现在能卖到省城、卖到周边城市,要是当初只守着柳河乡,能有今天的销量吗?


    人也一样,不往外走,永远不知道外面有多大的世界。”


    邹师傅沉默了,手指在烟袋锅上轻轻划着。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要是有机会读书,也不会只靠着酿酒手艺糊口。


    可“铁饭碗”的诱惑实在太大,他还是忍不住嘀咕:“可大学哪那么好考?颖颖成绩虽说不差,可县中学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也就那么几个,万一考不上,不是白耽误三年?”


    “所以才要去省城读高中啊!”梁金涛赶紧接话,“省城的中学师资比县里好,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学方法也先进。


    颖颖去了那儿,跟着好老师学,考上大学的几率肯定比在县里大。


    就算考不上顶尖的大学,普通大学毕业,公家单位也抢着要,工资比当老师高,选择也更多。”


    他看着邹师傅渐渐松动的表情,又补充道:“您还记得年后来药酒厂考察的那个小郭工程师吗?就是帮咱改进酿酒设备的那个,人家一个月的工资,比咱药酒厂老工人半年的工资还高!


    这就是读大学的好处 —— 有文化、有技术,到哪儿都吃香。”


    邹师傅的烟袋锅终于点燃了,烟雾在他眼前散开。


    他慢慢吸了一口,语气软了下来:“可颖颖是个女娃,我总想着让她稳当点。


    要是去省城读书,没人看着,万一学坏了怎么办?”


    “您放心,咱们公司、厂子都在省城,颖颖要是去了,可以先住公司,谁照顾都方便。” 梁金涛笑着说,“而且省城的中学管理很严,每天都有晚自习,老师也会盯着学生的学习。颖颖是个懂事的孩子,肯定不会学坏。”


    他拿起酒杯,跟邹师傅碰了碰:“邹叔,我不是说师范不好,只是觉得颖颖是个有潜力的孩子,不该只局限在祖厉县。


    您想想,等将来颖颖大学毕业,能在省城找到好工作,把您和婶子也接到省城住,不用再在柳河乡风吹日晒,这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