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上门说亲
作品:《随身空间:神医娘子逃荒种田忙》 不多时,宁涵清和她母亲大姨娘一同到了。宁涵清穿着淡粉色的襦裙,发髻上的珠花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当宁大爷说明来意时,大姨娘当即变了脸色:“老爷,这怎么使得?我们清儿可是......”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
宁涵清跪在父亲面前,泪水浸湿了绣着海棠的手帕。她双手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带着哭腔:“父亲,清儿虽是庶出,也不该如此作践啊!”
檀木桌案后,宁家大爷眉头紧锁。他端起茶盏,茶水已经凉透,却仍是一口一口地啜饮,似乎想借此平复内心的烦躁。
“父亲心里清楚。”宁涵清抬起泪眼,“既无根基,又无钱财,不过是个开医馆的。女儿过去,岂不是要受苦?”
老夫人坐在太师椅上,未发一言。她斜眼瞥向儿子,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玩味。这个孙女向来娇纵,今日这般哭闹倒也在意料之中。
一旁的宁涵凤神色平静,仿佛这一切与她无关。她的目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院中那株傲雪的梅花上。花瓣上还凝着晚霜,在烛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晕。她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在街头卖小食的少年。
记得那日从医馆回来,她曾在街角遇见过他。少年虽在贩卖小食,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一股书卷气。他调制的糖水,加入了几味药材,既解暑又养生,引得不少人驻足购买。
“老夫人开恩啊!”大姨娘也跪了下来,膝行几步,“清儿年纪尚小,何必急于议亲?林家门第实在配不上我们宁家。”
宁涵清见状,立刻爬到老夫人跟前,泪眼婆娑:“祖母最疼清儿了,怎忍心让清儿去受苦?林大夫再有本事,不过是个大夫罢了。至于她弟弟,整日在街头摆摊,这样的人家,清儿实在不愿意。”
这话一出,宁涵凤眸光一冷。她转过身,目光如刀般锐利:“林大夫医术高明,救了我们宁家三条人命。若非她妙手回春,祖母、我和姑姑怕是早已不在人世。清妹妹这般说话,是否太过了?”
堂内一时寂静,连烛火都似乎停止了跳动。
“不如大姐自己嫁过去。”宁涵清擦了擦眼泪,语气中带着几分刻薄,“林大夫救了大姐的命,若要报恩,该是大姐去才对。”
“放肆!”老夫人重重拍了下桌案,茶盏震得跳了起来,“林大夫对宁家恩重如山,不管是谁嫁过去都是为宁家报恩。你大姐年岁比林家公子大些,否则老身早就做主了。你若不愿意,现在就可以滚出去,莫要在老身面前哭哭啼啼。”
大姨娘和宁涵清吓得脸色发白,灰溜溜地退了出去。临走时,宁涵清还不忘回头看了眼父亲,却见父亲一脸铁青,显然对她今日的表现极为不满。
宁家大爷坐在那里,手中的茶盏已经凉透。这还是头一回被妾氏和女儿这般驳了面子,心中难免有些不快。但想到林大夫的医术,又不得不承认母亲说得有理。
“凤儿。”老夫人放下佛珠,看向孙女,“你觉得林家将来如何?”
宁涵凤微微一笑,:“孙女以为,能教出神医的人家,绝非寻常。更何况,那位林公子虽在街头卖食,却能想出独特的配方,这般聪慧之人,日后定有一番作为。”
老夫人眼前一亮,捻着佛珠的手停了下来:“你说得对,,前程不可限量。”
“父亲。”宁涵凤转向宁家大爷,声音柔和却坚定,“若是要与林家结亲,还请说明女儿年岁已十八,以免日后生出误会。”
宁家大爷点头:“为父明白。”
仁心医馆,林山正在整理药材,柳雅芝则在清点账目。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林大夫,林老爷。”媒人笑眯眯地走进来,“宁家托我来说一门亲事。”
林山和柳雅芝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宁家大小姐对令郎甚是倾心。”媒人坐下来,接过柳雅芝递来的茶,“虽说大小姐年长令郎两岁,但端庄贤淑,知书达理。宁家说了,不图令郎家资,只看中令郎品性。”
林山放下手中的药材,眉头微皱:“这事来得突然。”
“我们家文昂才十六岁。”柳雅芝迟疑道,“这事还得问问他的意思。况且,宁家门第高贵,我们这样的人家......”
“宁家说了,不在意这些。”媒人打断道,“林大夫的医术,在云州可是数一数二的。宁家老太太说了,有这样的医术传承,比什么都强。”
“这......”林山和柳雅芝面面相觑。
“宁家也说不急。”媒人起身告辞,“。”
待媒人走后,医馆内陷入沉默。柳雅芝收拾着账本,欲言又止。林山则站在药柜前,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柜面。
这门亲事来得突然,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毕竟柔柔曾救过宁家大小姐的性命,宁家对他们一直心存感激。只是,他们的儿子,会同意这门亲事吗?
林芷柔将媒人送出门外,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院子里的秋菊开得正艳,几片落叶打着旋儿飘落在石板路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她站在门槛边,望着远处的天际发怔。秋日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她微蹙的眉间。这些日子以来,媒人登门的次数越来越多,每一次都带来不同的说辞,却都让她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姐。”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
林文昂大步跨进院子,脸上带着些许疲惫,衣襟上还沾着些许尘土。他看了看姐姐欲言又止的表情,轻声道:“又是来说亲的?”
林芷柔点点头,转身走向厨房:“你先坐,我去热些茶。”
灶台上的水壶冒着热气,林芷柔一边添柴一边问道:“今日去楚家庄可还顺利?”
“比想象中复杂。”林文昂坐在门槛上,望着院子里的秋菊出神,“那庄子上住了三百多人。”
水壶里的水突然沸腾,发出尖锐的响声。林芷柔的手微微一颤,险些打翻茶盏。
“三百多人?”她回过头,不由有些意外“怎会这么多?”
“都是些老兵和他们的家眷。”林文昂接过姐姐递来的茶,轻轻吹了吹,“很多人住在山洼的茅草棚里,日子过得很是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