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稳中有序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但这样的两菜一汤,尤其是还有白净的米饭,对于许多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都算得是一顿不错的饭食了。
端下饭菜,姜如初当先便喝了一口还冒着热气的小白菜汤,整个人瞬间暖洋洋一片。
快要冻僵的身子,瞬间便缓和几分。
她端起饭菜小口吃起来,到这样要紧的时候,就算吃饭,她也还是不敢吃得太饱。
吃到半饱时,姜如初便毫不犹豫的放下碗筷。
一是不想吃太饱出现任何不适,吃到半饱,保持在不饿不饱的情形下,这时候,脑子也是最清醒的状态。
二是因为尽量不用出门去上大号,但凡请示号军打开号房一次,她的试卷上都是会有记录的,也就是会有一个“屎戳子”。
屎戳子的负面影响,便不必多说了,万一碰到一个有忌讳的阅卷官.......虽说已是会试,阅卷要经过好几轮,不可能有被略过的情况。
但要知道,阅卷也是主观的,在看到屎戳子的第一瞬间,难免会对卷面印象不好,也会影响到最真实的判断。
不过要三天不上一次大号,也不可能所有的考生都能忍住,但为了考试,许多考生即使忍不住,也不会走出号房.......
姜如初看了一眼后面角落的那个小便盆,即使忍不住,她也绝对要忍过前面两天,就算是自己的,那味道估计也不好受。
多忍两日,就是少受两日折磨。
到了第一日的下半日,四周纸张翻动的哗啦啦声响,明显少了许多,就连磨墨的声音,也是好一会儿才响起。
很显然,从第一题的迅速提笔,到后面难度逐渐递增的这几题,大家动笔的速度都开始慢慢的降低,沉思的时间逐渐的增加.......
吃过午饭走动了两步后,姜如初查看了一下自己受伤的腿,没见伤口任何的问题,便放下心来,再次坐回来。
她隐约听到,右边这间号房的考生,几乎在她坐回来的同时,正巧刚开始发出墨条和砚台碰撞磨动的声音。
显然隔壁,也刚开始准备动笔。
姜如初开始解第四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此句出自《中庸》,核心,乃是“中和”二字。其意是:情感未显露时,人心保持纯粹天理的平衡状态,当情感流露时若能合乎道德,便是和谐。
这是儒家心性修养的准则,讲的是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中和”为核心。
属于四书五经的《中庸》,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应当都是信手拈来的,但凡要下场科举的读书人,都必将此书反复咀嚼数遍。
而“中庸一道”,在座的考生能考上举人,谁不能论述两句?但这才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不仅要说得精彩,还要说出新意。
要说得......让阅卷官一看,便眼前一亮。
姜如初思虑片刻,再次提笔.......她从喜不失敬、怒不过暴、哀不伤生、乐不逾矩入手。
分别从以《论语》的“乐而不淫”,《孟子》的“王赫斯怒”,《礼记》的毁不灭性,再到《诗经》的“好乐无荒”进行阐述......
姜如初明显发现,从第四题往后开始,她解题的速度明显便慢了不少,因为要阐述的东西实在不少,还要引经据典。
如此一写,便又是一个长篇。
最后她以“......故君子必慎其独,而中和可致矣”为结尾,才总算是,将这第四题的中和之道,从各方面完美解答。
她走的是稳妥的路子,将各方面都面面俱到,自问挑不出错处,旁征博引功底也算扎实,但若要问算不算得上有新意.......
便看阅卷的考官,认不认她这样的“中庸之道”,以中庸来答中庸之题,表达需遵循真诚和适度,这就是她的答案。
姜如初只顾埋头苦答,一时浑然忘我。
待她还在沉思最后一道经义题的时候,不经意抬头一看,猛然发现窗口处的光亮,竟似乎减弱不少.......
姜如初这才发现,原来天色竟不早了。
她还停留在自己刚吃完午饭不久的状态,连外头号军击鼓提醒时辰的声音似乎也没听见,感觉最多不过过了一个时辰。
不想一个沉浸,下半日竟就这样过去。
她看向方才想了半晌的最后一道截搭题......
“井渫不食,为我心测”,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子钓而不纲”.......由《易经·井卦》搭上《论语·述而》拼接而成。
前半句的意思是:井水清洁却无人饮用。半后句的意思是:孔子钓鱼但没有用大网。
两句看似毫不相干的语句搭在一起,乍一看,似乎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看似是一道无情搭,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这道截搭题很有些妙处。
姜如初解完第四题之后,便一直盯着这最后一道截搭题沉思许久,因此到此时恍然抬头,发现都已近黄昏。
她自是已看出此题的妙处,只是要如何论证清楚,还未有完整的思路,于是这才迟疑到如今.......
不过这才第一日,还有整整两日,她只剩下眼前这道截搭题,以及两道法令题,速度上已算是遥遥领先。
见天色渐暗,姜如初便没打算继续。
今夜里,她也不打算燃烛答题,准备好好的休息一晚,给明日白天养足精神,全力以赴的应对剩下的两道法令题。
姜如初先将笔墨收好,再将还余有墨汁的砚台小心翼翼的拿走,正打算收起试卷.......
忽地听到右边的号房里,也响起一阵笔墨纸砚翻动的声响,以及凳子挪动的声音,很显然,旁边安静的这位,也正在收卷。
此人跟她动笔停笔的节奏,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