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有情搭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此人跟她动笔停笔的节奏,相差无几。


    到下半日的时候,姜如初明显感受到,其他几个方向的几位考生,很少发出动静,显然真正动笔的时候不多。


    但唯有她右边这位,几乎次次都与她的动静相契合,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人做题的进度,应当与她是不相上下的.......


    姜如初收起试卷,拿出一根细麻绳将卷子拴好,再将另一端悬挂在一边的墙上,将自己的试卷高高的挂了起来。


    晚饭跟午饭是一模一样的,还是那两菜一汤,她吃过饭后,用每日一碗的清水漱口洗脸后,便无事可做。


    蜡烛自是要等到需要熬夜做题时用的,其余时候不能有任何的浪费。


    于是姜如初便摸着黑,老老实实的躺下,脑子却清楚活泛的,开始继续解最后一道截搭题,给明日的下笔,提前打腹稿。


    乌漆麻黑的夜里,她正安安静静的沉思着,忽地,却闻到一股突兀的、莫名其妙的雪松木熏香。


    带着一丝熟悉的味道。


    姜如初瞬间睁开黑亮的双眼,扭头往香味的来源,也就是右边的窗口上看去。


    她似乎,知道右边号房里是谁了.......


    寂静漆黑的夜里,前后几个方向的号房都隐隐响起纸张翻动的动静,一听便知,这些考生还在继续做题。


    一般考生都是如此,白日里的进度不够快,便在夜里燃烛,继续做题,以确保最后一日不会慌乱。


    入夜后,砖石结构的号房中,更加的冷意十足,姜如初没有脱去外衣,整个人都安静的蜷缩在被子里,但双脚还是冻得麻木。


    纸张响动的声音,砚台与墨条碰撞的声音,在此时此刻,都变得清晰可闻。


    所以右手边这间号房的安静,就逐渐让她的猜测变得更加的明确起来。


    在知晓与她一墙相隔的这人是谁之后,她对他整日的悄无声息,似乎就有了猜测。


    或许,他也知道,隔壁的是谁.......


    黑暗里,姜如初闭了闭眼,努力抛开这些不相干的想法,将思绪重新拉了回来。


    回到最后一道经义题上。


    不想脑子却越想越清晰,不知不觉就想到了深夜去,最后她只能使劲闭上眼,努力放空自己,强迫自己快些入睡。


    到这时,周围的许多号房几乎已经没有翻动纸张的声音,但是整条号巷响起的声音却更加的精彩。


    什么样儿的声音都有,放屁声、打鼾声、磨牙声.......全都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如同奏乐一般。


    最奇怪的是,还有隐隐的水声,姜如初正睡意上涌,忽然明白是什么后。


    刚酝酿出来的些许困意,倏地消散。


    她一把拉过散发着霉味儿的被子,盖过头顶,将自己捂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日一早,姜如初是被门板敲响的声音惊醒的,她几乎是瞬间便睁开眼,意识一下清醒,立即想起自己在贡院里。


    昨夜里她其实被冻醒了很多次,在会试如此紧张的环境,以及翻个身都困难的情形下,要睡个好觉,其实也不容易。


    她杵着拐杖下床,先将号板收起来,横铺成一张桌子,再去窗口边,拿自己的早饭。


    早饭跟第一晚一样,还是两个馍馍,姜如初碰了碰,尚还温热着,她松了一口气。


    以及每日一碗的清水,这碗水的作用,跟乡试的时候一样,不仅是用来喝的,也是用来磨墨的,更是晨间用来洗漱的。


    用完了,便只能等到明日早上,但只此小小一碗,如何能够这样多的用处.......自然是得紧着最要紧的,磨墨的时候用。


    姜如初喝了一口,简单的漱了个口,再用帕子捏了一个角,轻轻的打湿一些,在脸上简单的擦拭了一遍,便洗漱完成。


    整个人神清气爽后,趁着馍馍尚还温热,她便飞快的开始用早饭,两个馍馍她就仅吃了半个,剩余的便放回窗台上。


    等一会儿,门口的号军便会来收走。


    吃完早饭,姜如初扶着拐杖在原地站立片刻,视线不由自主的飘向后方,已经被她铺了好几层草木灰的便盆。


    她走过去的瞬间,脑子里忽地便想起,昨夜里听到的,来自右边号房的奇怪的水声......才知道原来附近几个号房的动静,皆如此清晰。


    姜如初沉默片刻,还是走上前去.......


    因为有昨夜里打的腹稿,所以今日,她展开试卷后,磨好墨,当即便没有迟疑,迅速开始提笔书写。


    “井渫不食,为我心测,子钓而不纲。”


    《易经》拼接《论语》,看似毫无关联,但其实这是一道有情搭,解题者,需要用典籍找出这两句其中的关联。


    若是找不出,以为这是一道无情截搭题的话,那这一题,便很容易一开始就走错方向。


    前一句的意思是井水清洁却无人饮用,暗喻怀才不遇,后一句,孔子钓鱼但不用大纲,指的是取物应当有节制。


    “才德之用”和“节制之道”,这二者的联系,若是用一句话概括,便可以是:才见弃则可惜,物过取则可伤。


    姜如初昨夜里,想到深夜,终于想清楚自己的论证方式,便是借经典互证,用《易》和《春秋》将这前后两句分开论证。


    从《易》入手,君子之道,犹洁井待汲,故《易》中才说“求王明”.......再以《春秋》为续,仁者之仁,虽取物却有节,故《春秋》中才讥讽“竭泽而渔”.......


    光是引经据典的论证,她便写了一整个上半日,仅是墨都磨了三回,快到午时的时候,她才落下最后一句:


    ......是以,用才贵当其可,取物务适其中。


    因此用了一天半的功夫,姜如初才将五道经义题全部解出,而且,这还是在她打了腹稿,没有誊抄的情况下。


    她的速度,至少可以赶超在场三分之二的考生,然而即使是如此,她也用了一半的时间,可想而知.......


    对于许多速度更慢、还要誊抄的考生来说,他们若是不熬夜燃烛的做题,剩下的两道法令题,哪还有空余时间。


    还有一会儿才到送午饭的时辰。


    姜如初的目光,看向第一道法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