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府案首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客栈内。


    等姜知望从考场回来,却只见隔壁房空空如也,愣在原地好半天。


    他一问伙计才知,姜如初有留话给他,估计此刻母女二人早已踏上回书院的路了。


    原来她早就没打算跟他们同路......


    这时姜知望才怔怔的明白过来......什么雇马车,只是一个顾及他自尊心的幌子罢了。


    从平陵府到大兴府的大同县,坐马车大概需要四五天。


    巧的是,这一次给母女二人赶马车的车夫,依然是头叔。


    兴许是他脸上有刀疤,瞧着吓人,竟然除了前些日子接过姜氏的活儿之后,便一直闲散至今。


    姜母去寻马车的时候,正巧遇上他在等活儿,价钱也不贵,再说熟人自然更放心,便欣然将他雇了过来。


    一路上有头叔的护送,十分的安宁顺遂。


    姜如初不喜欢老闷在马车里,同头叔混熟之后,她便拿着书掀开帘子,大方的坐在车辕的另一边看起书来。


    耳边微风轻拂,远处山野辽阔,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头叔一边赶车,一边扭过脸纳罕的瞧了她一眼,随即嘴边扬起一个笑容,继续低声呵斥马儿:“驾。”


    马车刚到大同县时,还未进城,姜如初便收到了大表兄的来信。


    马车内,姜母拿着信,双手颤抖着迟迟不敢打开。


    她呼吸急促,颤声问道:“如初啊,如成肯定在里头说了你府试的结果吧......”


    姜如初正在收拾行李,还有半日马车就能到无崖山脚下,她早早开始收拾,到时候便能直接上山。


    她闻言扭头,无奈一笑:“母亲你若不敢看,便让我来吧。”


    前两日的路上她其实也有些焦虑,但在真正收到这封信后,姜如初反而平静了下来。


    府试的结果早在榜单出来那一日就已揭晓,无论她再怎么担忧害怕,这信中的内容都不可能改变。


    姜如初接过姜母递过来的信,干脆利落的打开。


    第一眼,她便看到了满篇都在不断重复提到的三个字。


    府案首。


    姜如初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顿时悄无声息的落下。


    她露出一个笑容来,没想到大表兄写信竟如此啰嗦话多,就看个榜就重复赘余了整整一页信纸。


    姜母在一旁看着,心如擂鼓,见她露出一个笑容,也跟着大大松了一口气。


    她吐出一口气,这才欢喜着追问道:“中了?第几名?”


    “母亲,等我看完,给你自己瞧吧。”


    姜如初接着看下去。


    兴许是姜如成在知晓这一次的府试结果后太过激动,头一张纸上都是说他看到府案首是她时的震惊和喜悦。


    难得十分的不符合他本人的性子。


    姜如成在信中说,因此次的府案首是一位中县来的女郎,令平陵府上下一片哗然,无数学子震惊。


    此次府试诗题太刁钻,落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读书人,还有一位考生被勒令三年不许再考,因此她这位女案首就更加的惹人注目。


    姜如初读到此处一笑,怕不是惹人注意,而是怀疑吧。


    姜如成信中又道,但知府老爷将她的试卷都张贴了出来,还称府案首是他和几位考官一致赞同,千挑万选出来的,不容置疑。


    看着那出彩的笔墨,和毫无留白的试卷,以及无一错漏的算题......这下无人再敢有质疑,大家都只私底下打探。


    实际上,陈知府得知自己大手一挥,竟选出来一位女案首时,也是吃了一惊,他心头一慌,生怕惹来质疑。


    但在查看了这女郎其他的试卷后,发现她确实答得十分出彩,府案首当之无愧,他这才放心下来,从容自信的叫人张了榜。


    姜如成信中继续写道。


    许多读书人到处打听她的底细,意外的是,这些人竟还寻到了万府来,居然找到了他的身上,甚至不知怎的惊动了万老太爷。


    似乎还惹得老太爷难得在府上发了一通脾气。


    姜如初顿时眉头一皱,心想这些人真是闲得无聊,打探她做什么,还跑去万府扰别人的清净,真是无礼。


    她再继续看,就看到姜如成在下一行写道:


    老夫人让我嘱咐你,读书不分男女,因此你不算寻常女客,下一回你再来府城考试,就住在万府来。


    姜如初默然,不置可否。


    姜如成的信中,却无意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连中小两元并非她头一份,凤台县去年就已有人拿过,那便是霍氏长房嫡子,霍衍舟。


    姜如初手上的动作一顿,这才想起这个许久都没想起过的人来,霍衍舟,她前世的夫君,也是未来的状元郎。


    院试两年一次,去年并没有开考,县里的人都在猜测他会不会在今年下场……


    她知道,他会的。


    霍衍舟在前世不仅拿了小三元,还立马参加了次年的乡试,一举拿下解元,连中四元,名冠那年的盛京,随后便前往了国子监读书。


    姜如初顺手将手中的看完的一张信递给一旁的姜母,姜母刚放下心,正好奇她的名次,欢欢喜喜的接过来一看。


    顿时,她两眼发直,张了张嘴,愣愣的说不出话。


    姜如初翻到信的最后一页,上头写的都是让她记得回乡告祖的嘱咐,以及姜知望三人的情形。


    她此次连中两元,最后的院试,即使她不中案首,学政大人也不会打知府和知县两位大人的脸,她必定是榜上有名的。


    知府和知县两位大人亲点的案首,即使不中头名,也不可能落榜,否则岂不是在说,县试和府试皆名不副实?


    因此,她这个女秀才已是板上钉钉,姜如成便在信中嘱咐她回乡拜谢祖宗的事。


    姜如初皱了皱眉,院试都还没考,板上钉钉的秀才终究不是秀才,此刻告祖未免言之过早。


    她便直接将这一段跳了过去,看向最后面。


    姜知望此次名次不大好,但好在也中了,第十六名。


    姜永才此次榜上无名。


    但族中一次出了两个童生,已是天大的喜事,三人已经结伴回家去了。


    姜如初收起信件,长舒一口气,缓缓露出一个笑容来。


    是啊,童生。


    考过县试和府试,她现在便是正儿八经的童生了,多少读书人一生都困在童生这里,不得寸进。


    就算此刻她不再科考回家去,靠着童生的身份,也可在私塾中做个启蒙先生,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可读书真好,读书让她心胸宽容,眼界开阔。


    不仅知晓了圣人言,还听到了许多从前未听过的敬言善语,也站到了以前不敢想的号舍中,更见到了寻常人难得一见的知府大人.......


    如今,读书于她而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