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乡野小诗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府试放榜在三日后。


    但府城的花销太大,就算姜如初有小金库,她也经不住这般耗费,因此她不等放榜,当日就退了客栈。


    凤台县的宅院她在离开的时候,就租给了一对外来的年轻夫妇,因此一早她就没有想过还要回县城。


    最后一场刚考完,姜如初便打算同姜母一起,准备打道回书院。


    但在离开之前,她还得去跟万府的姜如成告个别,毕竟当初来府城的一路上也受了他的照拂,不声不响的离开未免失了礼数。


    姜如初一路走过去,无意看到街道旁有一间书斋,想着正好看看府城的选本如何,也顺道看看有什么可以带给静雅舍师兄师姐的。


    选本,也就是历年科举来,各路高中的秀才或举人进士们作的出色文章或考卷,也有各类优秀算题或诗题的合集。


    不过选本也分官府和民间,官府选本自然更公正,由本地学者过目,府衙公费印刷,内容上乘。民间选本大多都是学子自费的,就如沙中淘金,难免鱼龙混杂,内容参差不齐。


    府城的书斋就是不一般,门口的伙计都十分的眼界见识。


    姜如初虽是一位女郎,但满身的书卷气瞧着就是一位读书人,书斋的伙计倒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将她迎进去了。


    “这位女郎,请。”


    书斋门口瞧着阔气,里头就更是气派。


    姜如初一进门,便只觉浓厚的墨香扑鼻而来,入眼的是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各处角落里都聚集着不少正默默看书的读书人。


    氛围十足。


    姜如初上前挨个看过去,圣人书、诸子百家皆有,各类“不正经”的话本游记和奇闻异志也有......


    但这府城书斋的书籍还是比不上贺家的书楼,姜如初神色镇定的走过。


    各类诗集和历年选本都在最后一个书架,不过此处聚集的读书人也更多,将书架前挤得没剩多少空隙。


    姜如初好不容易走过去,就见角落里聚着三个读书人,三人正拿着一本诗集翻来翻去的瞧,叽叽咕咕的小声说着什么。


    她神色如常的使劲挤过去,便开始认真的找今年的官府选本。


    这时,姜如初就听到身后那三个读书人的交谈声。


    “今年算题好难,但这诗题也太简单了,你看这往年的诗题多难......”


    另一道声音却语气得意的小声说道:“我觉得我这次的诗写得十分不错,五个县的民情我都有所提及,绝对错不了。”


    原来也是这一次府试的考生......听到他们在说此次的诗题简单,姜如初却暗暗的摇了摇头。


    三人在一角嘀嘀咕咕,将各自的算题和诗题都说来对比了一番,一会儿这人唉声叹气,一会儿那人兴高采烈的。


    姜如初找了半天,都没有看到官府的选本,心想着可能都已经被旁人买走,顿时情不自禁的叹了一口气。


    “唉......”算了。


    谁知身后的笑声却顿时一止,其中一人闻声抬头寻找,一脸不高兴的看向旁边的姜如初。


    “你这女郎好生无礼,我说我的诗作得好,你叹什么气?”


    姜如初茫然回头,就顿时迎上三道不善的视线,正中间那人锐利的视线将她上下扫了一遍。


    有些怀疑的问道:“我瞧你有些眼熟,你也是这次的考生?”但他却忘记在号舍的何处见过这女郎了。


    姜如初无奈解释:“这位兄台,在下方才并非对你叹气。”


    见她不否认,这人顿时眼睛一眯:“我念我的诗,你既瞧不上眼,那你的诗题是如何答的,不如说来听听?”


    姜如初看了他一眼,无心生事,便耐心询问道:“兄台,方才在下确实未听清你的诗,你可否再念一遍?”


    那人见她确实没听清,也知是自己误会了,这才态度好转,他尴尬的清咳了两声,但还是将自己的诗念了出来。


    “……”


    “......平陵人如画,温柔月恋乡。”


    姜如初听罢,并未说好与不好,只是夸赞道:“听着让人对平陵府不禁心生神往。”


    那人闻言神情得意,另外的两个读书人见她拜服,都纷纷一脸热情的朝这小女郎说道:


    “快把你的也说来听听,让咱们给你瞧瞧。”


    姜如初推辞了几句,但在二人热情的催促下,她还是将自己的诗念了出来,却见二人面面相觑,一脸忍不住的笑意。


    左边那读书人皱眉笑着说道:“你这诗也没有不好,只是有些太过寻常,像是乡野小诗。”


    右边那读书人语气委婉的说道:“是有些寻常,像民间的打油诗,不过好在也朗朗上口,颇有些野趣。”


    姜如初笑着告辞:“多谢几位兄台指点。”


    等那小女郎确实转身走了。


    正中间那人这才开口,轻笑了一声,摇了摇头道:“终究是个没见识的乡野女郎,能写出什么好诗来。”


    三人便将这女郎抛在脑后,继续嘀嘀咕咕的互相对比各自的试卷。


    姜如初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选本,便挑了几本游记和话本准备拿给师兄师姐们作礼。


    这才脚下生风般的往万府而去。


    万府后门,姜如成看着眼前这个族妹,见她如脱胎换骨般,心绪万千。


    姜如成早就放弃了学业,也不再读书,在万府做大管事虽说出去算体面,但他心知,自己终归是个伺候人的。


    “如初妹妹,若是三爷爷看到你如今参加科举的样子.......”


    他顿了顿,轻轻笑着继续道:“......不知该有多高兴。”


    姜如成口中的“三爷爷”便是姜如初的外祖父,提起他老人家,似乎这多年未见的表兄妹二人之间,突然就亲近了许多。


    姜如初也露出一个笑容,轻声叹道:“我给外祖父他老人家丢人了,到十五岁才开始考,晚了这许多年。”


    姜如成眼神欣慰的看着她,“好饭不怕晚,你初入考场就拿了第一个案首,比那些考到二三十岁都还未上榜的不知强上多少。”


    “你给三爷爷争了一口气,给他老人家丢人的是我......”他虽笑着,后半句话却突然变得轻飘飘的,几不可闻。


    他姜氏曾也曾是祖上为官,若要论家族底蕴,万氏远不及他姜氏,但如今却是他在万家做下人。


    终究是他让姜氏蒙羞了。


    姜如初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她斟酌道:“大表兄,其实你以前书读得比我要好,你若是愿意......”其实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她的话未说尽,姜如成瞬间明白了她的意思,但他却立马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声道:


    “我是不成了,读书科举也不是那般容易的。”


    他一脸正色的提醒道:“如初妹妹,你要知道,府试过了还有院试,这秀才之名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


    见他已无斗志,姜如初也不再多言,神色平静的答道:“大表兄,八月我会再来府城参加院试的。”


    院试在八月,考场依然是在平陵府,只不过主考官变成了盛京来的学政大人。


    姜如成见她这般坚定,一时百感交集。


    随即温声嘱咐道:“等你八月再来府城,一定要提前通知兄长我,到时候我可以提前为你预备客栈,你也能方便许多。”


    姜如初同他行礼作别:“多谢大表兄,还望你保重。”


    “保重。”


    告别了姜如成,姜如初一路沉默的走回去,见到早已收拾妥当的姜母,和一旁的马车,她这才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


    “母亲,咱们走吧。”


    大表兄答应等府试的榜单一出来,便会立即写信告知她。


    姜如初算了算脚程,大概她还没到无崖山,就能知晓府试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