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远远的站着,神色嫌弃的不再靠近一步。


    树伯瞧见不远处站着一个郎君,笑容减淡了些许,询问道:“姜女郎,那位远远站着的小郎君,可是你的好友?”


    姜如初头也没回,笑容依旧,只是语气淡淡的回答:“他是我的一位同窗。”


    树伯了然的收回目光,笑意依旧的回答她方才的问题:


    “那梨就是从天护国那边过来的,别看它长得白白胖胖的,其实一点甜味儿都没有叻,不好吃的。”


    姜如初提着手中选好的四五个梨给树伯过秤,笑着赞同道:“我就喜欢吃您这圆黄梨,又甜水分又足。”


    树伯脸上的褶子更深了些许,笑呵呵的说道:


    “那大白梨也就在市面上骗骗那些贵人小姐......难得姜女郎你会吃,不像旁的那些读书人,嫌我老人家这梨长得不够光鲜。”


    姜如初笑着将三文钱递过去:“树伯,这是三文,您仔细点好。”


    她问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你为何不去集市上卖,那里人多,您挑上山来多费劲。”


    树伯笑容满面的将钱收进荷包里道:“去集市上卖不得交钱,老汉我这梨值几个钱噢,卖了还不够交税叻。”


    姜如初恍然一怔,这才知道平民百姓做点小买卖竟如此艰难。


    树伯一边慢吞吞的挑起担子,一边一脸慈祥的催促道:“快回去读书吧,姜女郎。”


    他脚下稳稳当当的从姜如初身旁走过,笑呵呵的扬声道:


    “等你以后做大官了,老汉我就可以出去显摆显摆,连官老爷都喜欢我的圆黄梨叻,老汉我的梨就不愁卖喽!”


    “树伯,您说笑了。”姜如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她连秀才都还没考上,做官更不知何年何月。


    至少得考上举人才能有做官的资格,若是没有人举荐,也很难得到一个好的官职。


    树伯挑着担子慢慢走远,笑呵呵的声音还传了回来:“老汉我慢慢等着,等你做大官那天叻。”


    杨凡正好挡在那岔路口处,树伯笑着提醒道:“小郎君,请让我老汉过一过叻,仔细脏了您的衣裳。”


    树伯虽依然笑着,笑容里却不见方才满满的笑意。


    杨凡赶紧避开,皱着眉头看着慢慢走过来的姜如初,神情不解的问道:“你每日一个人留下来,就为了买几个破梨?”


    士农工商,阶级分明,杨凡出自秀才之家,自诩杨氏旁支,他是十分不屑与这些商贩混作一团的。


    姜如初慢慢的往回走,没有回答他,只是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圆黄梨,随手擦了擦递给他道:


    “尝尝,这梨很甜的,清热败火,还提记性......”


    最后一句自然是诓他的,谁知杨凡一听,脸上的嫌弃之色一顿,嘴边本来打算拒绝的话却变成了:


    “当真?”


    姜如初自己也拿出一个梨,擦了擦就一口咬下去,瞬间便满口甜甜的汁水,她忍不住惬意的喟叹道:


    “真甜......我骗你做甚。”


    杨凡将信将疑的接过梨子,捏起袖子认真的擦了好几遍,试着咬了一口,表情便是一松,“倒是真的很甜......”


    杨凡又咬了一大口,一边吃鼓着腮帮子,一脸怪不得的说道:“难怪你要来买这丑梨,你背书记性不好的时候,就是吃这个?”


    姜如初快步的往山上走去,闻言心中好笑,头也不回的瞎说道:


    “我常吃这个,虽比不得杨郎君日日喝四神汤滋补,但我这记性倒也不错。”


    杨凡屁颠颠的跟在她身后,闻言哼了一声说道:“四神汤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你吃梨不也比我考得好。”


    四神汤是由茯苓、莲子、山药这些熬制而成,不算十分昂贵。杨凡家中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他父亲好歹是一个秀才,这些吃食倒是不愁。


    杨凡心中暗想,这姜如初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她吃什么他也跟着吃什么,他就不信自己会一直赶不上她。


    杨凡打定主意,以后就跟着姜如初吃这丑梨!


    姜如初和杨凡一起回到书舍的时候,曾夫子还没来,堂课也还未开始,其他人瞧见二人竟然一起回来,神情十分的惊讶。


    邓颖一脸奇怪,有些好奇的出声问道:“杨师弟,原来你半路回去,就是去找姜师妹呢?”


    杨凡耳根又开始发烫,他不承认:“谁找她了,我就是碰巧遇上她罢了。”


    邓颖和江海诚几人顿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一脸了然。


    姜如初坐到自己的书案前,拿出自己的书本准备预习今日要讲的内容。


    一旁的贺知书便立刻凑了过来,神色不满的说道:“你都让我回来了,怎么还让那小子跟着?”


    姜如初看他一眼,无奈道:“我能使唤你回来读书,还能赶他不成?”


    贺知书听到这话莫名神情一松,竟还点了点头,十分赞同:“......说的也是。”


    说完,他便满意的扭过头来,赶紧继续看书。


    贺知书深知自己已经落后太多,若是追上姜如初的话,还多得是要用功的地方呢。


    书院的日子,犹如窗间过马,白驹过隙。


    在静雅舍众人一起活动身体,一起用功读书、互相较劲中,下半年的日子飞快的过去。


    远在山下的施若愚,主动为姜如初搜集各种文人笔墨,民间趣闻。


    施若愚自己无法来书院读书,便当姜如初替自己也读了一份,恨不能她立刻考中状元,让她也跟着得意。


    她一直为姜如初寻找各种读书的法子,甚至连自己家中的孤本也愿意借给她抄写,比姜如初自己还要着急她的名次。


    二人一直书信往来,虽一直未曾谋面,但却早已互为密友。


    姜如初在后面几次的月试中,一直是次名,她不停的看诗集,读文章,找曾夫子解惑,同邓颖几人交流切磋。


    终于在年末的岁终试中,姜如初赶超了沈梦生,一举夺得头名。


    隔壁云川书院中,周长济得知这个消息,却是意料之中的平静。


    “她终于追上来了......”


    在冯氏书楼时,他曾问姜如初最擅长什么,她当时回答的是读书,那时他心中还想,竟然有人敢在他的面前说自己最擅长读书。


    但周长济很快就意识到,姜如初的回答是认真的。


    她在短短两月就将自己的排名追了上来,竟然和沈梦生、唐玉成并肩之势,其进步之大,简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照姜如初这样的势头,她敢提出跟他比乡试名次,就并非是不自量力。


    周长济深邃的眼眸中扩散出涟漪,一层一层,纷繁复涌。


    既如此,那便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