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风头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九方淮序眼睁睁的看着周长济在说文会上大出风头,却无计可施。
但一想到能与周长济一较高下的竟是一个女郎,且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他的脸色又好了几分。
不急,来日方长。
九方淮序嘴角露出一抹意味不明的笑容,带着钟修、曹平几人便离开了飞云楼。
今日已经是说文会的最后一日,由于被周长济比得一无是处,寻希书院的众人遭了几日的奚落和嘲讽,也正打算离去。
邓颖师姐端了一壶茶水给唐玉和沈梦生两位师弟送去,本打算宽慰二人几句,却不想刚好碰到杨凡也在此处。
杨凡一脸痛快,仿佛终于出了一口气,坐在桌边哼了一声说道:
“横空出了一个女诗魁,那周长济估计也没想到,自己的风头这么快就被一个女郎抢走了。”
“被一个女郎压了一头,看他还敢不敢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
瞧他那得意劲儿,仿佛他自己便是那诗魁一般。
邓颖一进门正好听到他这番酸话,赶紧转身把门关上了,有些无奈的接口道:
“杨师弟,你又在说胡话了,那周长济虽目中无人一些,但也不是在意这点虚名的人。况且那女诗魁的诗未必就能压过周长济一头。”
也有可能是因为出自一位女郎之手,这才尤为的惹人注目罢了。
唐玉和沈梦生都在圆桌旁端坐着,但瞧着神情,竟无一点丧气之色,隐隐竟还莫名有几分笑意。
杨凡听到邓颖的话,当即不满的反驳道:
“邓师姐,你怎么助那周长济的威风?师弟我就觉得这女郎不管是诗还是字,都比那姓周的好!”
他可不管这作诗的到底是谁,只要能盖过那周长济的风头,便让他大大的解气。
唐玉听到师姐的话,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说道:“邓师姐,你不妨先看看这诗。”
邓颖拿着茶水走过去,正好看到桌上放着一首诗,想来便是那女诗魁的。
她一边给师弟们添茶,一边随意的看了一眼,顿时瞪大眼睛,不禁感叹道:
“这诗作得真是......好生张狂。”
她惊讶说道:“当真是一位女郎所作?”
一边的沈梦生拿起茶轻轻品了一口,闻言扭头和唐玉相视一笑,唐玉这才故意装模作样的说道:
“不光是一位女郎,这位女郎你们也都识得。”
这下,不光是邓颖,连杨凡也瞪大了眼睛,神情震惊不已。
“当真?莫非还是咱们书院的?”二人同时问道。
见沈梦生和唐玉点头,邓颖不敢相信,既惊讶也有几分欣喜,不知是哪位深藏不露的师妹,竟有这般诗才。
若是让夫子们知晓,怕是也要欣喜不已。
杨凡的神色却莫名怪异几分,在得知竟是同书院的一位师妹,他前面还在得意的笑容,已经有几分凝固在了脸上。
沈梦生难得的露出一个愉悦的笑容,替两个师姐师弟解惑道:
“这位师妹不仅是书院的同门,还是我等几人的同窗,正是姜如初,姜师妹。”
这个消息仿佛白日惊雷,炸得在场的人都安静了一瞬。
“竟是姜师妹!”
邓颖手中的茶壶忍不住重重的的一放,发出“哐当”一声响,她脸上的笑容里带着十足的震惊。
震惊完后又是满满的喜色:“谁能想到姜师妹还有这般诗才,想她初来静雅舍的时候还曾垫底......”
没想到竟是深藏不露。
她就知道,曾先生看人不会出错,若是姜师妹没有出众之处,曾先生又怎会独独对她不同。
屋内的几人,除了杨凡神情复杂一声不吭之外,其余的几人都是一脸的笑容。
唐玉也想起姜如初之前垫底的事,哈哈一笑说道:“姜师妹初来书院的时候兴许是还不适应,上一次月试,姜师妹便已是第二十一名。”
这个名次不高不低,恰好淹没众人之中,便显得平平无奇。
实际上对比她前后两次考试,一下从静雅舍垫底再到整个书院第二十一名,进步堪称神速。
邓颖虽然高兴,恨不得将这个消息马上飞奔带回去给夫子们,但她也还是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平日瞧着姜师妹也不是狂悖之人,没想到写出的诗却如此的张狂。”
她还是有一些不敢相信,这首诗会是平日瞧着聪慧文静的姜师妹所写。
“聪慧文静?”
唐玉哈哈一笑,不知为何邓颖会对姜师妹有这样的误解,顿时一脸趣味的看了沈梦生一眼。
沈梦生也露出一个回忆的笑容来,他想起来当初他和唐玉为何要将姜如初带到寻希书院来......
唐玉笑容满面的提醒道:“邓师姐,你莫不是忘了云川书院门口那八个大字?听说至今还未曾擦去。”
邓颖恍然一瞬,这才想起这件曾轰动两个书院的事,只是最后这件事被轻轻揭过,这才让她一时竟忘了。
“我怎么忘了这事!”
因愤而在云川书院石碑上写出那八个字的人,能写出如今这般张狂的诗,便让人不觉得惊奇了。
邓颖不禁重新的审视起这个新来的师妹,怪也只怪这师妹平日为人处事瞧着踏实安静,不知不觉就让人忽视了她骨子里的张狂。
“怪不得曾夫子喜欢姜师妹......”邓颖喃喃道。
唐玉拿起茶杯随意的喝了一口,点头赞同说道:
“曾夫子当年可是敢在乡试交白卷的考生,这脾性倒是跟姜师妹有几分相似。”
科举交白卷被视为不敬,要被打板子并且终生不许再科考,此举相当于是直接放弃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沈梦生默默道:“听说夫子年轻的时候文采出众,性情倨傲,也是大同县那年唯一的女秀才。”
只不过如此倨傲的女秀才,最后却因交白卷止步于乡试,不知是为何。
如今姜如初的性情和行事,莫名有几分当年曾夫子的影子,这兴许也是曾夫子独独对她不同的原因。
寻希书院的几人一边谈论着说文会的事,一边收拾行囊,回了无崖山,迫不及待的要将这一次的事情告诉夫子们。
这边姜如初正在贺家的书楼里如痴如醉。
她浑然不知,自己随手留下的一首诗,竟惹来这么大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