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汉王南巡
作品:《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长沙。
“拜见大王。”
湖南巡抚冯修永,亲自领着长沙知府谢彦辰来到码头迎接。
原本冯修永是打算带着长沙一众属官,全都过来迎接汉王的,但汉王给他发电让他不用那么麻烦,就连谢彦辰还是专门叮嘱可以叫上。
聂宇亲手上前搀扶着冯修永起来,和煦笑道:“冯卿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吧!”
说罢,看了眼谢彦辰,笑容收敛说道:“谢卿也免礼吧!”
两句话,语气分量完全不一样。
冯修永自己也算人精一个,哪能看不出来汉王这是在故意敲打谢彦辰。
至于为什么敲打,那当然还是因为之前那件事。
虽然汉王暂时不打算重开科举,也对长沙、岳州的学子们请愿重开科举感到厌烦,可再怎么厌烦也不是地方官员瞒报的理由。
幸好这事涵盖范围不大,谢彦辰和李琛又都是汉王的老班底,要不然压根不可能这么轻轻揭过去。
聂宇稍微敲打了一下谢彦辰,接着看向冯修永说道:“冯卿为湖南巡抚,着实辛苦了。”
这话只是客套一下,冯修永才来长沙两个月不到,就算能力再强,最多只是理清了目前的湖南情况,要轮到辛苦那还太早了。
冯修永也很配合,拱手说道:“不敢言辛苦,湖南诸多事务,都有各州府县官员早早安排妥当。臣初来长沙,只是优先做好整理归档,再行理政治民。”
“嗯。”
聂宇微微点头,接着又笑道:“谢卿在这长沙也是辛苦了。”
“不辛苦。”谢彦辰连忙拱手。
他才是真的辛苦,但前面已经做错了事,该受敲打就得受敲打。
聂宇简单说了两句,便跟随二人和一众随从官吏衙役,身边是一大批的汉王亲兵卫队保护,就这么气派十足进了长沙城。
沿路摊贩百姓,早早就被官府通知,今天汉王要驾临长沙,让摊贩百姓们尽量多多避让,不要挡住了官道。
这些摊贩百姓当然不敢拦住官道,既有对官府的敬畏,同样也有对汉王的拥护爱戴。因为汉王一来,就免了他们欠的赋税和高利贷,而且还给他们分田分地,废了他们的奴籍,还他们自由身。
听说就连汉王后宫的妃子,都有家奴出身的,这汉王要是能当了皇上,那他们穷人百姓的好日子,不就真的来了嘛!
摊贩百姓早早让出条道路,但偏偏又不愿意走,就围在街巷两旁,等着汉王仪仗队过来,想看看这对他们穷人这么好的汉王,到底是何等真龙天子的威风?
聂宇也没让百姓们失望,他没有坐舆轿,而是骑上了自己那匹高头大马,故意走的很慢,能让百姓都看见,身上穿的王袍很是显眼。
“这就是汉王?”
“好年轻俊秀的小后生啊!”
“你还真别说,这汉王跟我儿子差不多大……”
“老王,你说啥子呢!汉王那可是跟皇上一样的真龙天子,能是你老王家儿子能比的。”
“对对对,俺老王这笨嘴,这汉王要能是俺老王的儿子,老王我就是马上死了都值了呀!”
“哈哈哈,老王,你想的倒是挺美的。”
“……”
围观百姓们叽叽喳喳,不乏有着“大逆不道”之言,但那些看守衙役与巡视汉兵,全都当作了没听见没看见。
大汉治下,不因言获罪,只要你不是恶意在公开场合,大骂汉王和大汉的政策,那都是没事的。
哪怕有人指责大汉的政策,只要能给出有理有据的分析理由,那汉王同样也能赦免无罪,甚至还会封赏官职赏赐。
这些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汉王亲自下过了命令。
一人智短,众人智长。
再好的政策,也不能光顾着下,而不看民间反馈。
临时住进湖南巡抚衙门,众多官员匆忙赶来拜见,顺便在汉王面前混个脸熟。
等一通拜见完毕后,众官员散去做事,就留下几个主要负责人。
冯修永先开口汇报说:“臣来到长沙以后,第一时间先是整理归档了湖南各州府县档案,同时下令受降了靖州、沅州府二地。其中沅州府还好说,辖地境内没什么大的叛乱,这里距离我大汉治下很近,沅州知府姑且贪的不狠,所以我大汉接收的还算顺利。”
“可靖州就有些麻烦了,靖州知州贪婪无度,知道自己投降以后可能没法继续当官,反而变本加厉贪污,直接逼反了南部侗苗。这些侗苗现在已经占据了通道县,并且对我大汉官府非常不信任,还扬言说要想谈,那就让大王亲自去谈。”
聂宇听后不怒反笑:“呵呵,这不是巧了,孤本来就是来跟瑶民、苗民们谈的,加上了他们倒是也无妨。至于那伪清的靖州知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大王英明。”
冯修永拱手恭维一句,接着说道:“早在大王决议南下,臣便已着手邀请宝庆花瑶、永州平地瑶、湘西苗部等各族百姓,派遣代表前来长沙会面。现在大王已经到了,那臣也该催促安排一下他们,可以尽快的见面会谈了。靖州距离长沙有些偏远,但最迟本月底侗苗的使者应该能到。”
“这样很好。”聂宇点头认可。
因为有电台作为通讯设施,所以长沙这边下达命令,可以瞬息之间送到宝庆、永州、靖州、湘西各地,而后直接一路坐船走水路,半月到长沙绰绰有余。
说过了这些各族百姓的问题,聂宇接着问起了新占地盘的民生:“茶陵、酃县、攸县目前都怎样了?”
总算轮到了谢彦辰来说话,他连忙说道:“攸县遭到贼寇(杀尽王)肆虐,百姓大多死于兵灾或是逃难他地,仅有少量留存,田地大量抛荒。我大汉收复攸县后,臣按大王命令,先对此地免征赋税,调运粮草进行赈济,又收拢流民重新恢复开垦。”
“去年还是第一年,所以开垦力图先恢复一半,尽力做到不太依赖长沙支调粮草,明年应该就可做到自给自足,后年顺利的话就能正常缴纳粮赋了。”
三年恢复正常生产,这个速度已经算是很快,也多亏了攸县划给了长沙。而长沙又是省城,还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可以支撑攸县恢复生机。
聂宇微微点头,对此还算满意:“谢卿辛苦,一切慢慢来就成,不用操之过急。”
茶陵和酃县,这二县划给了衡州府,所以只能冯修永这湖南巡抚来回答。
冯修永说:“茶陵和酃县,赵知府已经基本安置妥当,茶陵人丁稀少,百姓多从安仁县移民。而酃县则还是维持现状,优先进行开垦复耕,同样先不予征收赋税。”
说完了两县,冯修永不忘补充说了下南边的郴州和桂阳州,这两块地一块是新复地盘,另一块涉及到了大汉银监。
冯修永补充道:“郴州知州潘伯庸做的还算不错,郴州受到破坏并不严重,只需要我大汉下达新的法度就行,就是分田官不太够用。臣目前正在从其它州府调遣闲散分田官,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分田官可以借调,镇长官却不能借调。”
“桂阳州亦是差不多,这里还设置了银监,不仅需要官员,还需要足够多的驻军。”
聂宇认真听取了冯修永的建议,说道:“郴州缺分田官和镇长官的问题,孤会让吏部尽快先着手想办法解决。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完善我大汉在各地的基层学府建立,必须要让愿意读书的百姓都能读上书。桂阳银监需要更多驻军,这件事确实是孤之前欠考虑了,通电让兵部着手解决吧!”
大都督府只是管军队打仗的,但地方驻军的安排,还是要兵部来拿主意做决定。
“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呢?”聂宇又问道。
中国四大书院里的两家,虽然入了大汉治下后已经等同于从贼,没有了原来的政治号召力,但该有的文坛影响力,却是不减反增。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汉要建官办学府了,还要为这些官办学府,搞出一套匹配科举的做官系统。
读书人们难以接受,先是请愿开恩科失败,接着又投入这两家书院的大树底下,期望两大书院能跟汉王抗议,好让汉王收回成命。
谢彦辰连忙说道:“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前几日刚刚上书请辞,臣正要将那封辞奏呈交大王!”
罗典明显是听到了汉王要南下的风声,这才算准了时间,把自己的辞呈递交给了谢彦辰,让谢彦辰转呈给汉王。
岳麓书院到底是汉王“君臣相得”的地方,干了好几任的老山长要请辞回家归养,容不得谢彦辰马虎对待。
而且,谢彦辰也能看的明白,这波明显是罗典看清了局势,知道这些围拢到书院底下的湖湘读书人,他们的希望肯定是会落空,那就早些抽身,还能留下点身后薄名。
“这位罗老山长倒是知趣的很。”聂宇笑道。
冯修永说道:“罗老山长是知趣的,可衡州府石鼓书院山长陈士雅,此人却是个不知趣的。其是伪清乾隆五十二年一甲进士,长沙籍贯,在湖湘士林威望颇高。虽代表书院投降了我大汉,但对我大汉学府制度非常看不惯,甚至敌视。”
“敌视没关系,不乱说话就好了,任何新事物刚出来,总归是要受到世俗敌视的。”
聂宇先是一笑,接着忽然脸色一肃,说道:“罗老山长既要回乡归养,那便允了回乡归养,等新山长到任,孤亲自题字送归。至于陈山长,陈山长年纪也大了,在这石鼓书院待的也有些久了,孤不忍其常年离乡,许其调回(长沙)城南书院,准备颐养天年吧!”
言外之意,既然不服从学府制度,那就把你调走,还不服从那就准备回家养老吧!
聂宇可不打算惯着这些读书人,搞了一出“君臣相得”,还真以为自己能说上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