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 第 132 章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32章·第132章


    在确定虞临并非说笑后,诸葛亮眼都不眨地就应了。


    事实上,单冲此乃主公所求这点……一向精打细算、在别处能省则省的诸葛参军,也将满口答应下来。


    主公俸秩禄米,如今皆由他掌控:今岁支出最剧处,除主公坚持定期为将士发放的贴补外,无疑为贯通周边河渠、雇请民夫所需。


    万幸江南之地本就水网密布、河道阔达,经数朝累代之功,皆经人力拓有大小水渠,不必由无至有。


    且南地作物,多以水稻为主、小麦为辅——无论是为灌溉用,或为日后运输作想,皆需广开道渠。


    只是他们到底隶属曹军,不过客军在此,且得惠者必以南人为主,便不好于孙策面前大动干戈。


    虞临也不勉强。


    听孔明道不宜兴师动众,他就听话地节制了外扩的意图。


    反正需要他亲自去做的事情,已经堆积了很多了。


    遂只在赵云操练军士、进行轮换的闲暇,由他亲领将士屯田,并陆陆续续地将周边死渠僵道逐一进行了重新疏通。


    尽管从无先例,但虞临认为,既然是因自己的一己私欲、才占用了本该属于军士的闲暇时间,那必然就应支付合理的加班酬劳。


    诸葛亮也平静地接受了这道指令。


    当赵云处腾不出空闲人手时,虞临便独自前往周边,指导当地农人造农具、行养殖,并亲身走访种植水稻的田地,从实地获取经验。


    横竖自有诸葛亮在后,大小事务皆有了可问询的对象——久而久之,众人皆习惯了虞将军偶尔会消失个三两日、又悄无声息地带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重新出现的状态。


    “子至此前未尝设宴,此番需请来孙将军一众……”


    虞临盯着一本正经地谈论着此宴的必要性的诸葛亮看,忽意识到,距好友强行投身自己麾下那日,已有一年之久。


    连他亦未曾想到,自己的心态,竟会在潜移默化下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由起初的抵触和烦恼,一步步转为对友人施以援手的依赖。


    事到如今,他已彻底习惯了将一些耽误耕种养殖大业的事务永久性地分配出去,也绝口不提希望孔明与子龙令投明主的话了。


    “子至认为如何?”


    诸葛亮意犹未尽地收了笔,将纸朝虞临处推了推,兴致勃勃地询道:“暂就这些了。”


    虞临回神,仔细阅览过这远比计划中冗长的外客名单后,虽仍容不改色、实则小惊了一跳。


    怎要惊动这么多人!


    看着写写画画、兴致莫名正高的孔明,原只想满足郭嘉小小心愿、从未想过这般隆重的虞临,不禁欲言又止。


    ……难道孔明实则也喜爱这种热闹场合,只碍于矜持,才不似奉孝一样提出要求么?


    虞临实在不愿扫孔明的兴,但在忧心忡忡地听了一阵后,还是忍不住委婉提醒道:“幸得孔明淑质贞亮、英才卓荦,账于岁末方得盈余。然宾客若众,仅设宴所耗便将甚剧,恐不宜如此。”


    诸葛亮自不会听不出主公的弦!


    外之音。


    却只悠然一笑,微抬下颌,意有所知冲另一张摆满小物件的案几上轻轻一点后,便反问道:“子至当真觉倘设此宴、仅将伤财耶?”


    他笑意浅淡,眉目舒朗,本是极倜傥的模样。


    然因近日天寒地冻,营中谋臣们无不在虞临每日忧心忡忡的叮嘱下,半是被迫、半是习惯地将自己裹成了一颗有碍观瞻的绒球。


    棉布内裹着的,半是羽绒,半是木棉絮。


    具都蓬松柔软,便令诸葛亮此时这份潇洒自若,平添几分与其高大身形截然不符的圆润可爱来。


    连虞临都不着痕迹地多看了圆溜溜的孔明一眼。略感欣慰。


    与去岁时仅得少批样品向曹操展示的窘迫状况,已截然不同:优质的草棉种虽还一时无觅,更多且速产的木棉种却已找到了好些。


    鸭绒亦然:有诸葛亮为虞临代笔的文书连番相推,又有许都中那位高权重的荀尚书令作保,本还有些许犹疑的曹操,很快便同意了以闻喜县为中心、尝试大力鼓励及扶助百姓饲养鸡鸭的政策。


    之所以先定在闻喜,倒非是虞临怀存私心、鼎力相荐之故:而纯粹是因曹操曾亲眼目的此地百姓待虞廷君极其拥戴、必令新策顺利施行。


    ——这便彻底叫多项产业直下的闻喜,成了河东郡富得最快、甚至不住蔓延到周边郡县的地方。


    心知此攸关廷君政绩,他们本就无比尽心,也很快尝到了甜头。


    见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自有附近县乡的人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


    闻喜人也无心藏私,一被问起,就将那裴二鹅……裴县丞按廷君所写的那半册子农书、复遣识文断字的小吏冲他们一一讲解的内容,笨拙又细致地转述了出去。


    这些人也听得认真极了。


    若遇上实在没弄明白的地方,便挠挠头,厚着脸皮追问几句。


    对上多了官府的当、过惯苦日子的百姓而言,那些高官豪吏嘴里冒出来的话,可远远没有切实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过得越来越好的乡人可信。


    养鸭虽难些,但鸡可是大多数农家都曾饲养过的,只在荒年时要么被征粮的抢走了、要么便被兵匪给夺了,又或是实在饿得狠、不得不将下蛋鸡给宰来吃了。


    他们却从来不晓得,那些通常颇好养活、有时却也死得莫名的家禽,饲养时竟还有那么多学问要做!


    咋舌之余,等这些外县人真正下定决心、也要买些鸡鸭崽子来养时……闻喜人最先养的大群鸡鸭下的蛋,也陆续孵出雏禽了,正巧可卖给他们。


    待至岁末,数县一道迎来丰年,又可顺道收获一大批羊毛与鸭绒。


    只是,按理说那物美价廉的闻喜鸭绒瞧着再多,光供给河东一郡都还嫌不足,更遑论南下千里、抵达虞临大军所驻处。


    ——但那路途再遥,也挡不住一些始终牢记这位廷君恩惠的闻喜人的步伐。


    虞临自不肯白要他们的。


    在得知闻喜在没有自己坐镇的情况下、仍被裴潜治理得越来越好后,心情颇佳的他便强行买下这一小批鸭绒,然后优先提供给体质最为羸弱的这!


    些友人。


    就连这群人体质尚算佼佼者的赵云,也被虞临强塞了一件羽绒背心和羊毛上衣——理由是不甚委婉的“半扇猪”。


    撇开赵云登时黑下的脸色不提,在切身体会过这有多暖和舒适后,诸葛亮等人很快便说服自己接受这与体面无缘的装束了:横竖他们成日身处室内、极少需外出见人。


    “君言是极!”


    虞临心念微动,很快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


    无论是他为不习惯南方饮食的友人们制做的铁制炒锅;或是为屡需燃灯续昼的众人取石蜡制造出、照明效率更高的孔明烛;有以闻喜纸为基础、让奉孝一度颇为喜爱、正适合节庆氛围的孔明灯;还有作为鸭绒副产品顺道推出的闻喜羽毛笔;更有小批量试制玻璃器皿、以及由此诞生的浓度较高的蒸馏子龙酒……


    这些民生方面的小物件,正适合在宴中光明正大地展示,吸引孙策军中的潜在客户。


    诸葛亮嘴角微抽。


    即便提出这一建议的人正是自己,但每当想到那一连串以自己或是子龙表字命名的物件,他便备受煎熬。


    作为始作俑者的子至,分明是公报私仇,偏振振有词、强行解释作“明则亮,正契灯明烛昼之佳喻;而酒之辛烈,亦合子龙之刚烈直勇”。


    一旦思及此宴过后,它们将连带着自己的表字一同名声大振……


    诸葛亮那因将大获盈利而振奋的心,就淡淡地重归了死寂。


    虞临并未觉察好友的面色逐渐冷沉,很快又想到一点,略觉惋惜道:“只是那烈酒所制颇少,元化素来珍之重之,恐不愿做宴饮之用。”


    虽浓度远胜此时所有的酒制品,但与他设想中作医用消毒用的高浓度酒精相比、还是有些距离。


    尽管如此,也足够让华佗宝贝不已,轻易不肯舍人,只有必要关头才会动用:甚至当听见大头兵在疮口处被淋上那烈酒时、疼得哭爹喊娘的动静,也只心疼需得花费的那些酒水。


    闻言,诸葛亮无奈地看了虞临一眼,心道子至果真从未将自己当做他们的主公过,竟从未思及发号施令。


    ——况眼下有所请托者不仅是主公,更是子至。


    诸葛亮笃定道:“主公只消稍提此事,元化必将欣然应允。”


    以元化对子至之推崇境地,莫说是做宴中用,即便说要当场洒了,也将眼都不眨地应下。


    虞临微讶地看了信心满满的孔明一眼,点了点头。


    叫自己心虚了一小路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而诸葛亮则在将此事添上日程后,继续冷面埋首案牍。


    他分明是叫不期而至的主公耽误了一小会,那冷酷无情的子龙钟却浑然不在意这些——等那间隔固定、已叫自己彻底听习惯了的“咔哒”声忽有了细微的拉长,他心下便倏然一沉。


    果不其然,只再过一瞬,那头生着呆滞可笑的神情、全不似另一位“子龙”威仪棣棣的铁龙,便在机械的催动下,无情地吐出了那枚五铢钱,并同时发出了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不能再做公务了。


    子龙!


    ()?),


    何其可恨!


    诸葛亮死死攥着笔杆?()?『来[顶点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面容平静地望着悄然进到室内来、对自己虎视眈眈的四名卫士,心中怒火沸腾不已。


    可到头来,仍只得长叹一声。


    他亦曾抵抗——下场便是形象全无地被这四人做稚子般抱起,连那些公文亦被子至悉数收走、强行给他放了三日假!


    诸葛亮认命地放下未能理完的公务,迈着因不舍而沉重的脚步,缓缓去到中厅。


    待他没精打采地赶至,平日里同样居于这所官邸之中的一干同僚,已然先一步坐好了。


    与他初投虞临帐中时、身边仅得崔徐二友相伴的情景不同:自打在江东暂时安定下来后,他便四处去信,引故友若百川归海、齐汇于此。


    诸葛亮心知,若令友人们直言自投为虞临谋士的话,必将遭拒。


    可这却不难解决。


    只需仿效那虞绪做派,对心肠尤其柔软的虞将军道一番寄寓异乡、落魄伶仃的苦楚,恳请收留——但凡表现得真切一些,相信他们当真是无处可去的虞将军,多半便会默许了。


    既得了虞将军的庇护,那于闲暇间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不也顺理成章么?


    实际上,随着人数悄然增加,虞临也隐约感觉出事情好像有些不对。


    但他更多的,只是诧异于居所孤远、好似少与人交的孔明、竟也像香人一样,一声不吭地藏了这么多远方好友和亲戚。


    加之财政大权已被他悉数转交给了可靠的诸葛亮……只要诸葛亮一日说“足够”,那对具体怎样支付这些人薪水,也就未去细究了。


    “孔明可算来了!”


    自打有了那口神奇的铁锅、开启诸多可炒制的食谱后,原本对南地吃食抱怨最多的崔钧,便一跃成了最期待一日三食之人。


    诸葛亮神色恹恹地走进来时,对此习以为常的一众,也只是不以为意地投去一瞥。


    闻着那炒菜特有的香气、崔钧更是激动不已,一边不住搓手,一边冲身边的徐庶抒发道:“子至真天人也,竟造此奇锅,福我饕餮!”


    他虽也爱炙烤肉食,可与凭此锅煎炒相比,后者风味俨然更足一些。


    徐庶眼皮都不带抬的,就直接顶了回去:“怎的,不再是州平抱怨子至不喜胡荽之时了?”


    他至今犹记得,极喜胡荽的崔钧在从一支自西而来的商队处好不容易得了一罐芫荽种,满怀期望地捧去寻若神农灵验的虞临、欲问其种植之道时的情景。


    被提及伤心事,崔钧的脸当场垮了下来。


    徐庶却拍拍他肩,心悦诚服道:“得亏州平,方令吾等知晓区区胡荽,竟可使猛锐冠世、令冀儿止啼之虞镇东当场色变!”


    谁能想到,向来欲寡情淡的虞临,弱点竟会是胡荽?


    那日,当虞临毫无防备地打开那由崔钧递来的陶罐,被那浓郁的胡荽籽香陡袭时……其凝玉之容罕见龟裂、当即蹙眉退闪、徒留众人目瞪口呆的奇景,当真前所未见。


    只可惜在虞将军厌恶胡荽之事传出后,那只被崔钧极其宝贝、装满稀罕的芫荽种的小陶罐,就于当夜不翼而飞、尸骨无存。


    崔钧至今仍觉心疼极了,忿忿不平道:“必是遭那晚卫士所毁!”


    ——子至不喜胡荽,那他偷摸着离远了自己种便是了,何至于那般心狠手辣、全给掏走呢!


    第133章·第133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