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 第 130 章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30章·第130章


    究竟应当众纠正孔明的口误,还是为保存友人颜面而先默认下来,私下里再作提醒?


    虞临犹豫间,诸葛亮已彻底完成发言。


    ……倒是不用再纠结了。


    看着友人意气风发、眸光辉熠的模样,虞临顺水推舟道:“孔明所言,正合临意。奈何临素朴迟,不擅唇吻,可否劳烦孔明前往说之?”


    在他看来,既然是诸葛亮提出的建议,听着又切实可行,那由对方亲自施行,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闻言,诸葛亮毫不意外地一笑,潇洒应道:“既为主公所愿,亮岂有不应之理?”


    虞临这回将唇抿成了直线。


    孔明……又口误了。


    郭嘉笑眯眯地听完,终于收回一直支着侧颌的手。


    他先轻咳一声,惹来众人关注后,才施施然地开口道:“孔明所言极是!至于令子至烦扰的另一桩事,依嘉管见,亦不难办。”


    虞临迅速侧头看向郭嘉,温言求教道:“还请奉孝教我。”


    ……怎陈国武平出身的子至,偏这般爱仿效他们的颍川郡口音?


    虽已渐渐习惯了,郭嘉仍忍不住感到有趣。


    他倒不急于开口,而是故作神秘地先抿了口热汤,才在众人神色各异的目光中悠然道:“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而有楚礼申公,学士锐精。子至所需,固非尊显儒术之道,亦无需兵卒做博士教文,然帅励怠惰之道,仍可互通……”


    出于长期在曹操帐中献策前养成的习惯,他不假思索,便先洋洋洒洒地铺垫了一通。


    他未意识到的是,始终盯着自己看的虞临,耐心也正被这繁琐冗长的前缀飞速消耗。


    待接触到自上首投来,那虽始终沉默、催促意味却愈发浓重的凝视后,郭嘉才反应过来……子至向来不喜这些。


    “咳。”


    他顾不上突兀,赶紧打住话头。


    在虞临的虎视眈眈下,他终于未再浪费时间兜兜转转,而终于明确地给出了解决方案:“为消堕怠、以励后进,宜凭学行优劣,以出寄家书诱之。”


    郭嘉自是清楚,对于这些出身冀地,不过因畏威而降,内心漂泊无依的军中将士而言,纵饱其衣食,恤以柔法,甚至施以再多奖赏……皆远不如虞临先前遣人代送家书之事,来得动其心防。


    当得知虞临甚至有意将此定为常范,准备在江东之境一旦安顿下来,便允众人每二月即往邺去信一封时,他震撼之余,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模糊的念头。


    久为谋士,他惯作算计人心之举。且打自内心地认为,若换做曹公布此莫大恩惠,必可于不久后派上极大用场。


    然子至磊落任侠,施恩素不索报,甚至视其若洪水猛兽……以此高质,纵他有意建言,也必遭回绝。


    既明知不可行,他索性当做不知,亦完全不准备提及此事。


    却不料良机忽现,便是不得不提了。


    他很是笃定:只消受惠者仍是兵卒,子至必将欣然纳策。


    果不其然,当他这回!


    提出以将寄信作为奖赏、以提升兵卒学习动力时,虞临心中全无抵触。


    他看了眼得意洋洋的潦草人,毫不吝啬夸赞道:“奉孝廓开大计,正与吾同。”


    事实上,先前于他心中隐约浮现之念,彻底随对方的具体描述而具象化了。


    只是在接下来磋商细节、谈及如何落实时,还是出现了一处分歧:即便郭嘉委婉劝阻,虞临还是执意保留给普通兵士每二月都寄信一封的福利。


    只消给学习前二十、甚至是前五十的优等生增加寄信的次数,又或是允许他们寄去少量物品回乡,也足够催生人们心中的斗志了。


    要是反响够好的话,他以后还打算以此类推,给在水师体能训练、以及耕种养殖或其他创新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兵士予以同样的奖赏。


    对满脸无奈的郭嘉,虞临并未急于说出之后的计划,只认真解释道:“读书习字之道,颇需资赋,非全凭勉力可克。而军中万员之众,必有愚人。”


    可以想见的是,越到教学进度的深入,或是因追赶不上而被动掉队、又或是因长期不成而丧失动力的群体会不断变大,获得奖励的群体也会逐渐趋于固定。


    每当忆起昔日促成口述书信、代寄家书时,一众将士面上纷纷露出喜极而泣的神情……虞临虽不能对这般深切的思念感同身受,却也不愿那一张张笑中带泪的面孔,变成昙花一现。


    只是真将寄信频率固定下来后,注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奈何他直至来年岁首的奉秩与乡侯爵位所得,已做出具体安排,不好临时变更;而他又直觉,小矮人主公对此事的态度,或与奉孝相同,不见得会乐意补贴。


    那便需设法开源了。


    虞临思索着,暂且将售货目标,定在了出手阔绰、好似一夜豪富的孙家军上。


    孙策自起家以来,领兵横扫江东,沿途重创士族豪望,自是惹来无数骂名与刺客,以至根基不稳。


    但他行事这般不计后果、粗莽直壮,也非毫无好处:至少于极短时日内攫足军资,亦令豪族被迫蛰伏、不敢轻易蔑视这位年纪轻轻的军阀。


    虞临想,孙策的口袋里,肯定是有不少钱的。


    那他能制造些什么成本低廉、所需时短,却又对孙策势有利的物件来,可吸引对方购买呢?


    ——“这一仗虽叫那曹贼打得旷日持久,却仍有几分家底。”


    位于另一艘楼船二层的一间舱室中,虞翻则一改在众人面前的轻浮模样,正色说道。


    曹孙虽盟,然双方具知此乃权宜之计。


    纵仓促知晓、虞临于他们主公有恩……可攸关机要,孙策等人又岂会当真毫无设防?


    此番前迎之舰多兵壮,为冲曹营耀兵之余,更为彻底摸清这万人虚实。


    他们观察的,是那一身身虽非簇新、却无不工整厚实的冬装;是那一柄柄被精心打磨得锃亮无比、寒光凛凛的兵器;是那一张张神色间稍显忐忑、却姿态坚定,且红润饱实的面孔。


    任谁都能轻易看出,眼前这支几乎完全以冀地降卒构成的队伍,堪称兵势强盛,对其主帅更是彻底归服,绝非!


    他们原先想象的疲病之卒、狐疑之众。


    更令他们心下凛然的是:连这支不受多受重视、开辟南地的部曲,竟也享有这等优越军备……那直受曹操所辖那万余嫡系部曲,又该有多么厉害?


    既虞翻毫不客气地将事态的严重性提到了明面上,本就对江北诸势颇为忌惮的一干臣僚,讨论愈发激烈起来。


    会议上首的孙策耐心听着,眉越发深蹙。


    在场人众,然唯有熟知他的周瑜几人方能一眼看出,主公看似苦思冥想,实则已然有些神游天外。


    孙权不禁小声道:“……将军。”


    得大弟孙权委婉提醒后,孙策才回了神。


    他漫不经心地一抬手,纷杂议声戛然而止。


    他以目逡巡众人一周,方一手支颊,眸色傲然,口吻则似玩笑道:“诸卿这般大惊小怪,莫非今日方知操贼势众?吾军累锐,利在舟楫,兵卒精练,称贤日久。纵来者有孙、吴之质,操练水军之事,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巨江浩汤,于吾等乃平道,于操贼则谓天险!他若真来,无异于去长就短,又何足为惧?”


    此话一出,众人具静。


    不等他们再发表什么言论,孙策已利落地摆了摆手,将他们先撵了出去,唯余周瑜、孙权与虞翻三人。


    就连诸葛瑾,都因同那失身虞临的诸葛亮为亲兄弟,而叫破天荒地谨慎了一回的孙策给放出去了。


    待场中唯余自己心腹后,适才志得意满、毫无无所畏惧的孙将军,登时便换了副面孔,发愁道:“有言道,‘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子至纯质,洵直且侯,自是无需多言。然在公言公,观操贼奸滑,特遣能将锐卒至吾卧榻之侧,必有深图,不可不防!只不知依诸位见来,何人可当此重任?”


    谈及往虞临军中安插人手,孙策倒觉光明磊落——操贼又不知他与子至间那美好渊源,却明目张胆地令此大军深入江南之地,必知他不将无动于衷。


    见周瑜马上就要开口,孙策猛然想起什么,连忙补充:“策闻子至扶世济民之志,为政以德,譬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人选需得慎之又慎!”


    对子至之高韵,连他亦惊为天人,心醉不已,何况旁人!


    其身份既不宜为目的过于扎眼的孙氏嫡系,又需足够聪明、可于曹军一干耳目中获取些线索——而最为紧要的,还是需对孙氏足够忠诚。


    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传至此时,确是一桩君贵审才、臣自量主的佳话。


    ——可若是让他孙伯符做了那倒霉的有莘氏或虞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遣之人因倾慕子至而一去不返,必将招人耻笑了!


    听完孙策对这一人选的要求补充,原本满脸跃跃欲试的孙权,登时变得意兴阑珊。


    周瑜不甚在意地笑了笑,实事求是道:“若将军肯舍府中贵珍,则以瑜陋见,仲翔是为上佳之选。”


    多智且忠,善言笑,又非嫡系者……任谁听来,皆觉所指虞翻。


    闻言,孙策心念亦不受抑制地为之一动。


    但他当即又忆起此前向虞翻提议,欲令其往许都会见朝士时、!


    对方以戏言委婉回绝之事。


    虽觉遗憾,孙策仍不想叫其为难,下意识地代为辩解道:“仲翔英才俊逸,有识有义,并具文武胆志,确若公瑾所言。然仲翔素行萧何故事,且曹军既至,吾府必务多且繁,恐难离仲翔佐——”


    他话语未竟,虞翻却已从善如流道:“翻虽卑鄙,然余子琐琐,更不足录哉!愿顺公瑾之言,以副将军大愿矣!”


    孙策:“?”


    他僵硬地扭过头,茫然地看向笑容粲然、竟无一丝一毫的不情愿的虞翻。


    孙策:“吾府……家宝?”


    接触到孙策难以置信的目光后,虞翻才下意识地坐直了,匆忙正色。


    只他突现如此作态,任在场人如何看来,皆透着欲盖弥彰的气息。


    虞翻大义凛然道:“翻前以明府家宝妄居,不欲诣许,是惧操贼行事无章法度量,又假意贪慕贤才,或强留之,累吾迫离将军。然观子至渊清玉洁,赏善罚恶,甚有纲纪。试想以鹍鹏之姿翔于辽廓者,又岂将重视罗者于薮泽?既无前惧,自可成行。”


    孙策嘴角微抽。


    他望着振振有词的虞翻,真挚疑惑道:“汝闻此言,足信耶?”


    ——怕是连说这话的虞翻自己都不会信!


    【??作者有话说】


    在下一章结尾,时间线会跳到一年后


    注释:


    1.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故楚礼申公,学士锐精(原话出自《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孔子说:‘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么大家都会受到鼓励。’所以汉朝的楚王刘交优待申公,国内的文人学士都锐意钻研儒学;


    举善:提拔好人。教不能:教育能力差的人。劝:劝勉。出自《论语为政》。


    楚:指西汉的楚王刘交。刘邦的小弟。他在楚国时,曾优待儒生申公等人。传见《史记》卷五十、《汉书》卷三十六。申公:鲁县(今山东曲阜市)人。擅长讲授《诗经》。汉武帝时曾任太中大夫。一生主要从事《诗经》传授,有弟子千余人。


    2.廓:阐明


    用法举例出自《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3.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


    用法来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注《魏略》曰:“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余家,归魏……逆与达书曰:‘近日有命,未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


    这里用的典故分别是:伊挚背夏而归商:伊挚,即伊尹,本为有莘氏臣,辅佐商王成汤灭夏。


    百里去虞而入秦:百里奚,本虞国人,知虞公不可谏,西行入秦,佐秦穆公图霸。


    4.以鹍鹏之姿翔于辽廓者,又岂将重视罗者于薮泽


    化用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注《魏略》“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大鹏已经在辽阔的天空翱翔,而张网捕捉的人还在沼泽地带注视着(徒劳等待)”)


    5.孙、吴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