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 · 第 128 章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28章·第128章
孙策在问出口前,其实做好了伸手去扶的准备。
因世道纷乱,民皆流离,要想分辨南人与北人,最好使的不见得是可随时混错的口音,而是水性。只消将一人随意丢到那舷梯,不,哪怕只是将人撂到甲板上,再观其站姿,就一目了然了。
稍微踉跄几下就能站稳的,必是南人;而动辄大呼小叫,双腿发软,甚至摔得七晕八素的,则是北人。
思及此处,孙策不禁瞥了正受自己麾下兵丁引领、挨个登上船只的冀地兵卒露出的狼狈模样。
——扶他?
从未听人对自己提供这样的帮助,虞临困惑之余,还是礼貌地拒绝了:“无需劳烦将军。”
轻飘飘的拒绝刚钻入耳廓,下一刻,孙策便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踏上那在受江涛推涌、无时无刻不在摇摇晃晃的舷梯上。
那般如履平地,竟连当了二十多年楼船兵的老手都大为不如。
孙策怔怔看着,虎目缓缓睁大了。
“孙将军?”
因见孙策忽落在后面发呆,那道本已走远的身影便悄然无声地返了回来。
虞临端详着一脸难以置信的孙策片刻后,微敛迟疑,最后还是主动伸手,将发愣的人利落地一路拽了过去。
四周倏然一片死寂。
孙策于众目睽睽下被拉得趔趄几下,臂膀也似要被拧掉般疼痛不已,倒是当即回神了。
他下意识地抚了下似被铁铐嵌过、生生发疼的手腕,憋了好一阵,最终憋出这么一句:“子至……果真天赋异禀!”
难怪那多疑的操贼麾下分明猛将如云,却舍嫡系不用,偏要遣子至来。
见虞临船性这般好,孙策诧异过后,便有些失落。
不过他向来颇经得住打击,心性也转得快,不一会儿便又是个笑模样了。
见大弟孙权与虞翻具一派理所当然要跟上来的模样,他不禁面露纳罕,费解道:“你们跟来做什么?有我陪同子至便够了!自己忙去!”
待那万员曹兵都上了船,就要开拔,需做的事可多。
闲人有他一个,就已足够了!
孙权:“……”
“将军好厚的面皮!”与难言失望、但到底只是沉默离开的孙权不同,向来自认与孙策甚是亲厚的虞翻,则毫不见外地冲他挤眉弄眼,低声调侃道:“明府家宝,恐已非翻也!”
孙策被逗得哈哈大笑。
又忍不住偷瞟一眼面无表情、显然不明状况的虞临,默默认下这点。
打发走这两人后,他心情更好,大步流星,不一会儿赶上转瞬间已走到前头去的虞临,又仔仔细细地给人继续讲解起这艘威风八面的楼船来。
楼船上共建楼三层,一层为普通士兵活动的庐,有女墙竖立,上飘幡帜,更遍布弩窗箭格,战时还将添置避箭枝用的毡革与抛车垒石;二层名飞庐,置多室,专供将领使用;三层最尖狭,是专设作瞭望用的雀室……
对眼前这凝聚了此时人智慧与野心的庞然载物,虞临的确颇感兴趣。
!
除孙策讲述的那些外,他的目光漫不经心地掠过一名名意气风发的棹卒,便定格在了那颇为醒目的七叶硬帆上。
见竟采用了更适合远海等开阔水域的硬帆,他不禁有些意外。
由此可见——当据有遍布汉朝廷造船基地与湖泊资源的孙策造此巨舟时,或许就怀有对海外用兵的战略意图。
只是在他看来,楼船是较为简单的双层结构,恐怕很难经受住海上惊涛骇浪的考验。且其动力来源,不外乎是来自人力驱橹和借助少量风力。
载重少时尚够应付,可一旦风势不佳、或是所载兵员一多,就显力不从心。
且载重一少,就意味着楼船这一船种的性价比大幅下降了。
似乎有些自相矛盾。
他思索无果,便直截了当地询问孙策道:“敢问伯符,此舟何用硬质风帆?”
令他意外也不意外的是,孙策先是茫然一瞬,旋即便目光躲闪,支支吾吾起来。
见其面红耳赤的窘迫模样,虞临当场排除了因涉及战略部署上的机密、不便作答的可能……更像是因知识有限,才答不上来与空气力学相关的疑问。
就在他准备为其解围时,孙策却呼出一口气来,神色仍难掩微赧,口吻却极恳切:“子至适才所问,策确不知。”
虞临缓缓地眨了下眼,反倒对他的坦诚略感惊奇。
在他的印象中,这位野心勃勃的年轻军阀,可是极重颜面的。
他不动声色,很快听神色恢复自在的孙策爽快道:“待至江东,若子至愿意,可随往庐江枞阳治船所一观,亦可召楼船官一问。”
说到这里,似是唯恐虞临拒绝,孙策又补充道:“庐江郡湖海众多,亦为我军操练水师惯用之所。”
东南之地历有水流纵横,大小湖泽数不胜数,如若星罗棋布,便迫使江东人士“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早在光武以前,夹江而治,可谓四通发达的庐江郡便被设为造船重地,且因林木茂盛,材选充裕,远胜关中与江淮以北。
豫章亦有众多造船所分布,然较之庐江,要远上许多,调用起来多有不便,是以并不如庐江郡受重视。
对孙策的热情邀约,虞临自是从善如流。
孙策领着他继续往前行时,他的目光徐徐掠过一干棹兵,并无一例外地与众人双目短暂对上。
——倒是对外客十分警醒。
虞临面上不显,心中却不禁多了几分认可。
孙策又指着一醒目长杆,意气风发地解释道:“此乃公瑾命人所制,名‘长岐杖’,可远击敌舟……”
虞临虽对这一紧凭借简单的杠杆原理制成的粗糙武器无甚兴趣,但也能从诸多细节处听出,孙策待他始终至诚至朗。
即便讲述麾下至利之器时,也几乎毫无保留。
见孙策这般不设防、殷勤备至,全然不合常理的作风,虞临此前虽安之若素,也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怀疑。
他心念微动,便不着痕迹地多打量了正口若悬河、虎目熠熠的孙策几眼。
刚巧,孙策已讲得口干舌燥,!
顺理成章地带着他来到位于二层的飞庐。也毫无避讳虞临之意,当即就将案上原本提前备着的那壶温汤,径直给自个儿灌下去了。
虞临这时已有了自己的结论。便安静地轻倚于木柱之上,耐心地等孙策喝完水。
确定对方完全咽下去后,才待其再次看过来的那一瞬,冷不防道:“四月丹徒之会,伯符必已知晓。”
“哐当。”
铜壶坠落至木地板上,而孙策习惯性挂起的笑容,也瞬间凝固在了脸上。
他呆呆地望着单刀直入的虞临,喉结半晌才滚动了一下,却只发出了个意味不明的单音来:“啊。”
……子至,怎么就知道了?!
虞临在心中,其实也掠过了同样的疑惑。
但孙策于他非亲非故,由此萌生的求知欲,便不算深。
他于是微微颔首,云淡风轻地结束了这个话题,转而好奇道:“伯符据此地利,可曾计划往夷洲、交趾去?”
揣着满肚子话的孙策,彻底傻眼了。
慢着!
他又克制不住地手舞足蹈了下,根本顾不上虞临陡然警惕的眼神,下意识地踏近了几步,难以置信地追问道:“子至何不问策,究竟从何知晓昔日之事?”
虞临惑然看他一眼,据实相告道:“此无关紧要。”
孙策:“……”
对他而言雪上加霜的是,那对不带任何情感的漆目,先是静静地扫了自己一眼,旋即语无波澜地点评道:“既君在此,足见‘轻出微行’之弊,仍未矫正。”
孙策哑口无言。
他只觉面颊瞬时似被灼烧般滚烫,脑袋里也一片嗡嗡的。
见孙策好似有些无地自容,虞临并未继续出言打击,只目光含蓄,自顾自地观察起了这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指挥室。
陈设虽简,却无处不透着主人的喜好:在那观室用的木窗边,甚至放了一张古琴。
孙策:“吾,吾……”
他摸了摸自己汗涔涔的前额,慌乱地措辞间,就忽被迈着“吧嗒吧嗒”的脚步声来的虞翻给打断了。
对虞翻这位与他同姓的孙策臣子,虞临虽不过见了几面,印象却是颇深。
他于广陵城中自发巡视时,曾偶遇过对方几次,便顺道暗中观察了一阵。
客观来说,这人身量是颇符合北地有关“南人矮小”这一刻板印象的娇小,可仍比他的主公要稍高些,脚程却惊人地敏捷高速,全速行进时,几能将那双腿走出残影来。
真正引起他注意的,还是虞翻所展现出的多才多艺:善用矛,可与营中兵士战个旗鼓相当;通医术,主动与华佗就孙策复健之事、虚心求问了好几回,且言之有物;又精筮术,对工具也不挑剔,拿着根枯草便可煞有其事地断吉凶,偏偏听其日常言论,却更似无神论者……
虞临因一时捉摸不透成分颇为复杂的这人,便于此时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他本以为足够隐秘,却正正被虞翻捕捉到。
对方却丝毫不露诧异之色,反倒倏然加深了面上的笑意。
他先冲!
虞临夸张地眨了下眼,又正了正色,主动道:“还请子至恕吾暂借伯符一用!稍候便将完璧归赵!”
孙策一扫适才颓然,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对虞翻这番自作主张的盛情,虞临蹙了蹙眉。
有过赵云跟诸葛亮等人自说自话地投奔自己的经历,本不在乎这些胡言乱语的他,都不免变得戒备几分,当即澄清道:“此话不然。伯符非我所有。”
——然而此话一出,非但孙策笑得更厉害,连故作正经的虞翻、也开始“噗嗤噗嗤”了。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虞翻(这位仁兄很有个性的,跟孙策关系特别好)自称孙策的家宝
当时孙策想派虞翻去许都交见大臣,虞翻不愿意去,说自己是孙策府上的家宝,如果让别人看到的话、留他下来的话,那孙策就少了良佐,所以不去。
原文:《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裴注《江表传》“及与中州士大夫会。语我“东方人多才耳,但恨学问不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孤意犹谓未耳。卿博学洽闻,故前欲令卿一诣许,交见朝士,以折中国妄语儿。卿不愿行,便使子纲;恐子纲不能结儿辈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宝,而以示人;人倘留之,则去明府良佐: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
2.楼船结构:
《释名·释船》中:“楼船一层日庐,二层日飞庐,三层日雀室。’’圆“雀室"恰恰为远望而设置
《通典·兵十三·水战具》:“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蜀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外覆毡革。”
3.硬帆:
“由《释名》:“随风张幔日帆,帆,沉也,使舟沉沉然也。’’可知,汉代就已经使用风帆。又有《后汉书.马融传》云:“方馀皇,连舟公舟,张云帆。"固亦可证之。到了三国时,风帆技术更加进步,已经出现了多帆组合这一技术。《太平御览》卷771引三国东吴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日:“随舟大小,或做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木头,叶如脂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急浪,所以能疾。"同时又据三国吴中郎康泰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所写的《吴时外国传》这时己张七帆。”
“该时期使用的是硬帆。按照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使某一攻角风吹到帆面上的侧向风,可以获得较大的升力而推船向前,而且经过调整帆角,可以利用来自任何一方的侧向风。第二,中国硬帆的帆面的形心便于饱干一侧相向而对,这样以来,作用于帆面上的风力中心就固定在饱之一侧,所以不仅便于释放风力,而且增加平衡,行船时的安全性能大大增加,正所谓“邪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这样的帆的性能是大大有利于远航的,特别是风力较大的海上航行,三国时之所以远航水战增加,水战战场空间大大拓展,和这一时期风帆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第三,由于是硬帆,升降也!
就容易,这样以来,在航行的过程中就可以视风力大小,随意升降,以在风向突变的情况下保证航行安全。”摘自硕士论文《汉晋水军研究》孙占民
4.造船基地
秦汉造船机构和造船场地的空间分布大体如下:
1.关中地区:在《后汉书·文苑列传·杜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造舟于渭,北航泾流",看来关中地区是有造船机构的。在秦汉时,较之于现在,北方气候温和湿润,湖沼众多,水资源和林木资源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就为北方的造船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长江中下游一线长江中上游为巴蜀一带,早在战国时造船业就相当发达了,一是秦若欲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必然要发展水军以对抗楚、吴、越等国,尤其是楚国。这就迫使秦在楚之上游巴蜀一带大力发展造船业。《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说:秦曾经派遣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人,大船舱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其中虽不免有很多夸大成分,但从中亦不难管窥当时秦在这一地区造船规模是很颇大,造船能力亦颇强的。另又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当公孙述割据益州,曾经“造十层赤楼帛兰船”。也说明了巴蜀地区有雄厚的造船能力。
长江下游地区造船场地更是密集。1978年11月,浙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支长五十一厘米,宽十五厘米,厚一点二厘米的船桨。这说明,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地区就有了舟船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历经春秋战国,延至秦汉,这儿的造船业更加发达。这一地区的造船业在当时当以庐江郡为中心,因为在庐江郡设有楼船官。
庐江郡夹江而治,交通发达,附近又林木资源丰富,是最适合造船不过的了。在这一地区,庐江郡影响所及,豫章、武昌、江陵乃至东南沿海的会稽郡造船业也颇为发达。
其三就是南海地区。当时南海郡的番禹县和合浦郡的徐闻县是秦汉从海路南通南洋诸国且从军事上掌控百越的要地,所以该地区造船业也颇为发达。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广州市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汉造船工厂的遗址。
江淮以北地区,见之于史料的主要有燕、齐沿海地区。两汉武帝时,汉与朝鲜一度关系紧张,这就带动了与朝鲜隔海相望的燕、齐地区造船业的发展。《史记·朝鲜列传第五十五》。第一百一十五页,子元丰三年,“天子慕非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苟彘出辽东。"从海上出兵攻击朝鲜,说明战船质量和结构强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5.关于长岐杖=拍杆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攻击力很强的水军专用武器——拍竿。拍竿起初叫“桔槹”。“桔槹”本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东晋初年,杜弢在四川起义,把“桔槹”移到水军战船上,使它发展成一种水军专用武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在一木柱上支—横木,横木一端用绳系上巨石,另一端系上人拉的绳索。水战中,将“桔槹”上的巨石移至敌舰上方,然后松开人拉的绳索,巨石靠本身的重力猛然!
砸下,使敌舰船毁人亡。东晋杜弢水军曾用“桔槹”击毁晋将陶侃水军的多艘战舰。到南北朝时,“桔槹”改称“拍竿”,一般装备在南方水军的战船上。如陈朝华皎叛变时,陈将吴明彻率军与皎军水战,“募军中小舰,多赏金银,令先出当贼大舰,受其拍,贼舰发拍皆尽,然后官军以大舰拍之。贼舰皆碎,没于中流。”明代兵家周鉴在《金汤借箸》中对拍竿作了如下描述:“其制大如桅,上置巨石,下作辘轳,绳贯其巅……每迎战,敌舰迫逼,则发拍竿,当者船舫皆碎。”相关学者认为,“拍竿”是魏晋南北朝水军武备中威力较大的兵器,较砲车而言,“拍竿”的攻击准确性和破坏性都要略胜一筹。”()?)
6.虞翻的多才多艺:
?本作者放鸽子提醒您最全的《混在三国当武将》尽在[包头。哥小说],域名[()]?『来[包头。哥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除了善用矛,通医术和筮术外,他还是三国时期第一飞毛腿,可以日徒步二百里。
《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裴注《吴书》“《吴书》曰:“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翻相得山中。翻问:‘左右安在?’策曰:‘悉行逐贼。’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猝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二百里。自征讨以来,吏卒无及翻者。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
“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
“关羽既败,权使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然后是他锐评孙权跟张昭“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也!”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第129章·第129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