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章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108章
对于虞临的随口一提,曹操显然极感兴趣。
得亏他理智尚存,并未顺势拍案,只当即决定,召一众谋士前来议事。
在交代完虎士、令他们出去接人后,曹操眸光炯炯,又定定地看了神色云淡风轻、仿佛适才提出砍刘表脑袋之议者与己无关的虞临一阵:“子至所言,虽甚合吾意,然兹事体大,需与……”
虞临不甚在意地点了点头。
实际上,他方才习惯性地开口后,就已经意识到不妥了。
若按原先的情况,对那些不中听的话,他大可置若罔闻,继续我行我素,之后再跟文若致歉便是。
反正以文若温和性情,即便心生不悦,也做不出什么来。
可按子龙当时的解释,文若已不准备制止他,却要逞强地闹着同他并肩作战……这显然比对方一昧劝阻,要更来得令他头疼。
虞临难得有些懊恼,盯着滔滔不绝地解释着的小矮人主公看了一阵后,忽又有了主意。
他想,自己这也不算违背先前承诺——他毕竟未去直接涉险执行,不过是向主公提议罢了。
即便主公最终采纳,他也不过是奉命行事。同样为人下属的文若,想必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予以理解。
曹操说着说着,很快便注意到了虞临静静投来的专注目光。
他浑然不知,虞临正盘算如何将责任全部推到他的头上——只觉那双漆目幽深静雅、似无边之渊,令观者心神为之所摄。
他的声音便不自觉地逐渐变小,直至彻底静止。
烛照孤影,月华朦胧,云气轻灵。
——映深目玄准,独淑人光丽,曜玉仪怭怭。
他神思微晃,又情不自禁地擒住对方双手,长声叹道:“知吾心、助吾成大事者,必子至也!子至譬吾辅翼,何相见之晚矣!”
被主公连续握手,虞临已多少有些麻木了。
眼下不过盯着对方的手微颦,并未言语。
除刘望之外,他平日里极少需接触情感如此充沛之人,亦从不擅长应对这些。
且直觉告诉他,如此娴熟自若的主公,肯定不是第一回说出类似的话。
因清楚这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机巧,对方的言行举止再恳切抒情,也无法触动一丝一毫。
远不似文若简单含蓄、却包含真心实意的几句言语,要值得信任。
虞临淡淡垂目,借眼睑掩盖并无波澜的心境,少顷,实事求是地回道:“近日得见,亦未算晚矣。”
至少赶在官渡结束之前,奠定了曹营大胜的局势,怎么能算晚呢?
曹操闻言一顿。
他毫不在意虞临沉漠冷淡的态度,哈哈大笑起来:“子至所言甚善!”
——“不可!”
自从虎卫处得知子至亦在、便油然生出不祥预感的荀彧,强压下内心焦躁,匆匆更衣后疾步行来,便听闻如此晴天霹雳。
他薄唇紧抿,极罕有地当着主公沉下面色,反对时更是斩钉截铁的口吻。
见他如此态度,曹操不由得面露怔!
楞。
虞临则不着痕迹地移开了视线,又不动声色地往外挪了些、离主公这个危险源稍远了点。
荀彧亦好似未留意到这点,只深深蹙眉,沉声向曹操理释道:“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行刺枭首之事,为不得已。纵百战百胜,亦不若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神容渐肃,郭嘉听得晕头转向。
他好似未睡多久,就被匆匆忙忙的虎士同扛粮袋一般大步腾飞地带回主帐,昏昏沉沉地参与一场议事了。
换往日里,他但凡听见“荆州”二字,必精神抖擞、踊跃倡议。
此时却受残存酒劲所困,连维持清醒都很是吃力,唯闻文若与主公不住沉声交谈。
顺利避开香人隐带怒火的第一波攻击后,虞临又安静地坐远了一些。
带着隔岸观火的从容,他一边专注地听着香人说话、从中汲取对方与主公交流的机巧,一边还偶尔分神看向醉得东倒西歪的几人。
荀攸醉得最轻,唯面上尚存潮红,思绪始终清晰明确;荀谌亦能稳稳当当坐着,只目光偶尔涣散,不时简单发表几句无关痛痒的看法;贾诩则好似专心品茶,身上带有酒气,却不清楚醉了几分,也极少参与进对话之中;还有他并不熟悉、只在初会时出于礼仪交换过名姓,年岁最长的程昱,正聚精会神地倾听……
虞临目带探究,很是隐蔽地看了他们几眼后,最终还是定格在潦草人身上。
他缓缓地,深深地蹙起了眉。
郭嘉正迷迷糊糊,却不知是哪个缺德鬼出的主意,硬给他不住灌水不说,竟还强喂了几张饼子。
他奋力扭头去躲也躲不掉,想吐也吐不出来,只觉自己腹中,从未被撑得这么涨过。
何来恶鬼如此狠心,这般折腾他!
媀●脅s
他心里骂骂咧咧,却仍抵挡不住被灌食了好一阵。
神奇的是,就是这番令他叫苦不迭的折磨下来,又叫虎卫接连扶出、帮着更衣入厕后……他那不住发软的四肢,竟有了极大的改善。
最后经那夜间凉风吹拂,浓重酒意散去了大半。
——刘表当不当杀?
当再度被主公问起时,他开口做出的回答,就较先前要明确有力多了:“表自据荆州以来,广纳寄寓流离之士,欲效周公礼贤士人之风,却不晓用人之机。况其外宽内忌、寡谋无决之质,自刘望之一事已为士林广知,自危尚且不及,又岂会真心为其效力?昔张羡举三郡响应曹公,表因此一度束手无策,久未能镇,足见任能平庸,不足为忧!”
此番分析,正与荀彧荀攸二人适才所言一致。
谋臣所言在理,曹操自非不知,只心中依然难抑惋惜。
若换作平日里,他听得部将道诸如“要将刘表那脑袋摘来”之豪言壮语,他必是勉励一笑,温言赞之,心下却是不以为然。
可适才道出此言者非旁人,乃是虞临。
虞临平素话语极少,却言必有中。
自其千钧摘取袁绍首级之事后,更是再无人将其轻描淡写下所道之语、视作疏狂!
戏言。
曹操很是确信——子至既这般说了,便必能做到。
见主公颔首时心不在焉,还频频瞟向一直保持缄默、皎容微霜,也不知是否认同此话的虞临……郭嘉当即意识到重点所在,以及此突如其来的斩首提议、究竟出自何人之口。
与此同时,他还感觉出身上猛一下落了三道荀氏子投来的锐利目光,叫他如坐针毡。
可这回——当真不是他冲这二人出的主意!
郭嘉冷汗涔涔,充分尝到了何为百口莫辩的滋味。
他轻咳一声,确定自己成功引起了虞临那双幽静漆目的注意后,再下意识地将声线放得柔缓,谆谆道:“以嘉愚见,今实不宜诛刘表。表为鲁恭王之后,血脉尊贵,且其才智虽庸,亦存自知之明,因晓其才不若主公多矣,所图不过据土自安,从容自保……”
虞临凝神听郭嘉叽里咕噜一通,很快从中提炼出了关键信息,再结合荀彧与荀攸之前的那些长篇大论,做出了自己的总结。
大意为,刘表能力平庸,威望寻常,更极少亲自带兵征伐。其膝下二子,具已长大成人,且长子刘琦早早失势,即便刘表一朝身死,向来亲近刘琮之表妻蔡氏,也将迅速拥护刘琮继嗣。
因此,一旦简单粗暴地刺杀刘表,不仅不能对荆州军的士气造成多大打击,甚至还会逼继其任者不得不为雪父仇而高举反曹旗帜,彻底泯灭不战而降的可能性,更将导致诸侯人人自危、士林鄙夷曹操手段卑劣。
尤其刘表自身血统贵重,应以震慑和劝降为主,即便在征服荆州后,也当于明面上礼遇刘表与其下士人,以收拢荆地人心。
眼下毕竟并非官渡时二军对持,曹军几到危亡悬系的紧要关头,自当悠然从容一些。
虞临若有所思。
他只是希望用最高的效率解决战争,而非嗜杀成性——眼下既有和平演变的可能,又明知刘表头颅的作用极其有限,他自然不会一昧惦记着了。
见虞临颔首,予以认可,郭嘉亦彻底舒了口气。
刘表不杀便罢,江东此行,却还是要去的。
“主公之意,临已明了。”既已确定此行重心,虞临难得未主动提出连夜出发,而是看向曹操,诚心发问:“临当何时启程?”
见他目光清扬明澈,当真连一丝一毫的迟疑也无,曹操不禁心下暗叹。
莫说似虞临这般身负首功、正当衣锦还乡者,即便是寻常将士,也绝不至于如此淡定。
南方有疫,而人多畏病。
凡小建战功,大多一心只愿返乡——骤然得知自己非但不能随大军还许,甚至受遣至多发疫病之南荒等地,必将心生排斥。
即便虞临当真面露些许怨怼,曹操亦只觉情理之中,甚至愿意重新思虑此事,譬另派他人。
只是避得一时,终归不可避上一世:待北方彻底事了,他必将剑指荆州刘表。
曹操答得爽快:“吾将班师归许,约需三五日方可完成筹备。”
他们在官渡这,也已待得够久了。
现已十月,日渐寒凛。
既那袁尚与!
袁谭尚未彻底反目、交斗内间,甚至有因他驻于河岸久久不散,而大有由邺增兵、加强防范之势。
他再心焦,也知晓当务之急为撤兵修养,稍缓上一缓,以免二子惶怖合战,反去阋墙之意。
无论是他或袁绍二子,短期内粮贮具都几近耗尽,暂无于此天寒地冻之时节,复起交战之心。
——三五日?
得到准信后,虞临在心里飞快地计算了一下,并很快得出时间充足、正好够为手头诸务收尾的结论。
郭嘉飞快地瞥了虞临一眼,不难看出那看似平静无澜的神容下、隐约透出的一缕满意之色。
他颇觉不可思议。
北人大多忌南地如虎,子至怎毫不在意?
喔,郭嘉很快想起……子至确不惧虎便是了。
郭嘉的思绪随意发散了一阵,视线下意识地微移。
他小心翼翼地觑了眼犹带浅笑、似在静心倾听主公所言的荀彧,却当场得来沉沉一瞥。
直叫他感到一阵发冷,也愈发不敢往荀氏另二子处望去。
他思来想去,脑海中忽浮现一念。
只是这一思绪甫一出现,饶是胆大随性如他,也禁不住有些迟疑。
……当真要做到这一步么?
不过,那缕踯躅不过转瞬即逝,很快便彻底拿定了主意。
既为主公大业,亦为守护良友,又有何惧?
——除此之外,既可为子至重伤濒死之事稍作将功折罪,甚至还能趁机躲过文若特针对他安排的那个小古板陈长文。
于是郭嘉故技重施,又轻轻咳嗽一声,引起众人注目后,笑容灿烂道:“常闻江东广袤,瘟疫横行,又有山越民如禽兽、披发左衽、习俗不齐。且孙姓猘儿矫情忍性,拥众营私,吏士精悍,已历二代,不容小觑。”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以嘉愚见,凭子至之才武卓荦,固可胜任此行之任,然此行攸关重大,子至再具异才,恐难以一身兼顾多职,或宜遣谋臣一二,随往助之。”
曹操欣然捋须,不假思索道:“奉孝此言,正合吾意。”
对于主公的答复,郭嘉毫不意外。
此往南地,既为敲山震虎,亦为操练水军,更为候北方生变。
——不出意外,至少也需待上一年半载,甚至三年五载。
于公于私,于此道生性谨慎多疑的主公,都断无可能只遣虞临一将往之。
而必将于夏侯或曹氏心腹中择一人,既为辅佐,亦行监察之职。
此军职人选必为嫡系,他身为谋臣,既不应插话,也无力干预。
他所盯上的,自是随军谋士一职。
文若为尚书令,居中持重,自无可能;公达为主公谋主,此行建功颇伟,亦无法久离;友若于智任最为合适,却到底事绍多岁,又为新降之身,尚未谏略建功,又未能完全取信主公,最不宜远行。
郭嘉于脑海中飞快盘算着。
他的余光隐蔽地瞥过不发一言的贾诩,又瞥过自始至终都紧视主公、对他人熟视无睹的程昱。
他很快做出!
断言:这二位,就更不合适了。()?)
诚然,主公麾下谋臣智士,多如过江之鲫——可除他们四人外,又有何人愿为心性纯然、待友至诚之子至认真谋算,而非视其为锋刃一柄、全己建功立业之心?
?本作者放鸽子提醒您最全的《混在三国当武将》尽在[包♀头哥小说],域名[()]?『来[包♀头哥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曹操似有预料,宽容一笑:“奉孝既出此言,必是已有成算。快说罢!”
听至此处,虞临仍神色淡然,荀彧却似有所感。
他微微垂眸,向郭嘉浅看一眼。
郭嘉并未回视。
他眉眼弯弯,仍是轻快得近乎玩笑的口吻:“纵观帐中,可称闲者,唯嘉一人。且嘉与子至,甚是意合,时而秉烛夜话,相谈甚欢。偶论主公大业,皆道首要定冀,次则定荆……”
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阵后,这位身形清瘦、发冠衣袍具都很是潦草的年轻谋士,忽俯身一拜。
他浑然舍了自己亲口曾言之“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唇角始终噙笑,落落大方地请缨道:“嘉愿与子至同往。”
他目光坚毅,语气斩钉截铁,俨然已怀视死如归之念。
只是此话刚出,耳畔便传来一阵清脆掌声。
郭嘉错愕地循声看去。
——却见虞临微微歪头,一边面无表情地打量着他,一面又以一副令他莫名眼熟的从容闲雅之势,不疾不徐地为他抚起了掌。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助吾成大事者,必xx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