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6 章 :虞临单臂拖着这一串人出了县牢,并在路人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虞临单臂拖着这一串人出了县牢,并在路人无不惊骇的注视下一路健步如飞,最后目标明确地抵达柴市。
经过过去十日的东奔西跑,他对平阳城中构造已是烂熟于心,便选择此处作为行刑点。
他最为看重的,倒不是柴市人流量大、可将处刑的威慑力最大化:而纯粹念及此地本就是宰鸡杀猪,稍后处理污血也更为便捷。
且恶贯满盈者,宜公审以平民愤,再才是杀鸡儆猴、震慑宵小。
有过处置卫固范先的经验,虞临再施行起来可谓驾轻就熟,唯独只多了一道工序:他当场将这六人罪行分别以再标准不过的平阳话与匈奴话当众宣布一遍后,问这六人是否认罪。
这六人即便脑子仍被方才一幕震得稀里糊涂,对汉人官吏往日又是如何判杀罪人的也一无所知,可到此刻,也彻底清醒了。
虞临腰间长剑并未出鞘,可听对方那毫无波澜的语调、再见那双幽渊似的纯漆眸正一瞬不瞬地盯着他们,等待他们答复……
模糊意识到这大概意味着什么后,六人开始抖若筛糠。
且不说他们浑身遭到捆缚,又被囚于牢狱中多时、只进滴水。
哪怕是他们全盛时期,对上这似鬼神般力大无穷的古怪汉人,也断无取胜之机!
他们顾不得惊疑虞临为何说得一口匈奴话,只将此视为最后那根救命稻草,竭力跪地,拼命求饶。
只因他们被绳索串成一团,一些反应快的拽得其他人四仰八叉,场面一时间看着很是滑稽。
——可场上越聚越多的平阳人,却无一因此发笑。
他们在渐渐明白虞临的意图后,眼睛死死盯着这往日嚣张跋扈、残虐暴戾的匈奴贵族,看着他们一反往日高高在上、轻易断汉奴生死的狼狈模样。
“哈!”
围观人群中,不知是谁忽大声发笑。
这笑在一片诡谲的死寂中,起初显得很是突兀。
然在他之后,同样的耻笑声,很快于人群中此起彼伏,叫本因惧死而汗流浃背的匈奴俘虏,亦感到一阵莫名的羞耻与恐惧。
“观此贼虏之丑状!当真可鄙可笑!”
有一人衣衫褴褛、但双眼发亮,忽指着其中便溺那人,愤懑大语。
此死仇的面孔,他此生难忘!
昔日自己那柔弱可怜的幼子,温柔贤淑的夫人,皆因荒谬缘由毙命于其鞭下,而他被不由分说地掳为奴隶,只能任由妻子尸身暴于黄壤!
这些素以勇悍著称、好夸耀武力,将他们汉人鄙若贱草的匈奴勇士……在面对虞仙君时,不也露出一副他们不屑一顾的贪生怕死、哀哭流涕的嘴脸!
虞临认真地分辨了一阵,很快便做出了“全为狡辩”的判断。
他亦非无的放矢:自被钟繇唤去衙署的那日,他将那十二人一次性见了个全,亦将面孔清晰地记住了。
在这过去十日里,他于城中四处忙活时,亦顺道搜罗得诸多证物。
人证物证具在,他所罗列的罪行只可能是轻判。
虞临摇了摇头,但仍拿出了最后的耐心,再次!
以双语一一反驳了他们的话。
确定他们拿不出任何能为自己脱罪减罪的有效证据后,他并未再在此处浪费时间。
“不——不——不!”
在凶犯们因绝望而愈发凄厉的惨叫下,虞临不疾不徐地将腰间三尺青锋出鞘。
即使所有人都屏息看着这大快人心的一幕,仍只是捕捉到那极快动作下的丝丝残影。
不过少顷。
那六颗狰狞扭曲、梳着迥异于中原人发饰的头颅“骨碌碌”地自断躯上脱落,滚至地面。
虞临利落地还剑入鞘。
他平静地环视了一周怔然出神的平阳民,稳声道:“依照汉律,数死罪并罚下,弃市三天,而后亲土而葬。”
当人们迟缓地反应过来,撕心裂肺的高呼声排山倒海般涌现,这六具仍滚烫的尸首亦被受害已久的黎庶淹没时……
虞临已当机立断地离开此地了。
在走前,甚至还不忘贴心地带上动作较慢的赵云,以免他被群情激奋的平阳百姓误伤。
赵云上一刻还沉浸在主君竟当真将这凶虏权贵当市处决的震撼中,下一刻便觉胸口似在猝不及防下被巨车狠狠撞上。
接踵而来的,是一股全然无法抵御的巨力,将他轻而易举地掀翻。
赵云眼前陡然一黑,短暂失去抵抗能力的下一刻,便是一阵被飓风卷袭的天旋地转。
待他重新能够视物时,已是上下颠倒的状态:只能看见脚下的地面在以叫他眼花缭乱的速度不住后移。
赵云恍惚了一小会,才终于意识到适才发生了什么。
何来巨车?
将他这一八尺大汉生生撞翻的,分明是自家主君!
——就以个面朝下、腹被虞临颈后抵着、浑身从中折叠的古怪姿势,被大步流星的主君当稚子般扛出去近百丈了。
赵云哪里知晓,方才那若行云流水、叫他根本无从抵御的一系列行径,为废土初期最为盛行的救援姿势:虞临自然也掌握了这项救援同类的必要扛法,只是之前一直未有机会实践罢了。
只是受到此番救助的对象,多半已丧失意识,或是失去了所有行动能力:虞临不知自己手动叫赵云短暂地丢失了反抗的力量,见向来好在这些小事上叨叨的对方沉默不语,更觉此法有效。
他起初是担心赵云反应太慢,但真正背上后,也不介意一路将对方一路扛回营房,甚至认为此举更为效率。
然而赵云只安静老实了一小会,便在靠近营房时,无论如何都坚持要下来。
虞临便礼貌地尊重了部下的意愿,将他重新放下了。
出于关心,他仔细端详了一下落地时双脚好像有些发软的赵云,并很快发现对方历来偏白皙的面色、此时因充血呈明显的发红。
除此之外,便只有目光略显涣散。
“此话当真?”
——同样眼神涣散的,还有消息慢人数步、才听闻虞临将那六人以雷霆之势当众处决的钟繇。
霎时间,他浑身具颤,竟连笔都未能握住:不慎由其坠落,漆墨转瞬便毁了将将写完!
、要寄给荀令君的回信。
他虽知晓虞临必不会容那六名贼俘苟活,可……当众宣判处决之事,仍是……
钟繇只觉头风顿生。
他痛苦地揉着阵阵胀痛的眉心,犹豫再三,还是打消了召虞临前来质问的念头。
他下意识地认为,如此做也无益:且不说那六人人头已然当众落地,尸身恐也叫激怒的百姓撕毁,纵使将虞临带来了,对方也必有一套可自圆其说的歪理等着应付自己。
“文若,文若!”
怎能如此待他!
钟繇奈何不得罪魁祸首,只得将气撒到这封被毁了的回信。
他胸口剧烈起伏,板着脸猛然坐回席上。
在下仆小心翼翼的注视下,只见向来沉稳的钟司隶眉头紧蹙、很是愁苦地发了会怔,最后唉声叹气着重写此信。
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顺道开导一番自己。
罢了罢了。
乱世需用重典,且匈奴贼虏叛反、主君亦憎恶之,眼下只枭元恶之首,说不得还将拍案叫好。
而单于与右贤王仍受他禁锢,城中余虏纵知晓了此事,或将解他们只除元恶之意,断不敢轻举妄动。
在毫不客气地冲荀彧抱怨一通虞临的胡作非为后,钟繇心气稍平。
他再度叹了口气,老老实实地重新修书一封于主公,以尽可能平和的口吻,将此事做出合理解释。
也需怪他掉以轻心:亲口将那六人交予虞临处置时,竟都不曾多问一句。
思及自己彼时是何等大意,钟繇愈发追悔莫及。
他缘何认为虞临将自有分寸?
单观其入城俘单于之举,便该生出十足警惕,知晓此人行事随心、毫无常理可言!
须怪文若!
将此奇人荐做闻喜令时,竟于此只字不提,害他毫无防备……
满腹苦大仇深的钟繇,自是不知荀彧已很是厚道。
——更曾有较荀彧心肝更黑的荀衍,一度定准了他性情温吞、较为迟缓好欺这点,试图将虞临直接送到他麾下。
赵云呆呆坐于帐中,眼神空洞。
他破天荒地未试图帮助利落收拾行装的主君,容许自己静静缓神。
只在虞临完工后,他忽冷不丁地来了句:“确宜连夜启程。”
否则以主君在此城中之盛望,必将寸步难行。
“子龙何出此言?”
对上虞临投来的好奇视线,赵云却严严实实地合上了嘴,并无解释之意。
虞临也未开口追问。
他自袖中取出先前未来得及读的荀彧那封信,拆开默读起来。
他本以为对方会似钟繇般,至少啰嗦上几句,不料内容远比想象的要简略许多。
虞临自是不知,这是荀彧在废稿数篇后,无可奈何下进行采用的结果。
“若彧所料不差,主公或将召子至从征官渡。待君至官渡,还望三思而慎行,如有不解难决之处,宜寻公达。”
末了又补充一句“公达名攸,为彧从子。”
虞临不禁有!
些迟疑。()?)
荀攸,为荀彧从子?
18本作者放鸽子提醒您《混在三国当武将》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18『来[包♀头哥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虽已习惯了荀氏血脉良多,但陡然间降了辈分,脑海中率先浮现的,是那四只幼崽的形象。
思及自己身为成年人,在荀彧眼中却需征询一只幼崽当如何行事……饶是对论资排辈不甚在意的虞临,也一时间感到很是别扭。
还是见机行事吧。
——他习惯性地答了个“已阅”。
当马超例行至虞临营中串门时,骤然得知今晚大兄将先行一步的噩耗,心情便不甚美妙了——只在确定自己亦同受征召,将晚上几日与大兄在官渡汇合后,神色发黑的俊面才和缓许多。
然而这样一来,他也没了来前的兴致勃勃。
尤其当他满怀期待地提起“亲自率军,敲鼓奏乐远出三十里送行”的建议、却遭虞临断然拒绝后,情绪更是低落。
只又聊了几句,便蔫蔫地走了。
赵云虽盼望此事莫叫旁人知晓,但也心知是不可能瞒住的。
闻喜兵虽共计三十名,这看似少得可怜的数字,却于平阳城重建时发挥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即使无论西凉军或是田民,皆已于各方各面轻车熟路,无需他们亲自盯着、不时给予仙君亲授的指导了。
可光是看着那一身身锃亮曜目的玄铁甲于城中行走,便足够叫人安心。
毕竟在平阳人心目中,只要闻喜兵一日在,他们背后的虞仙君就一日在!
因此,当他们忽然在城中销声匿迹时……
前一刻还因那些贼虏人头落地而心情大快的平阳民,后一刻便敏锐地察觉到了。
——并彻底引起了轩然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