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 :唯一让虞临有些意外的是,他本以为要拖上
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 第73章:唯一让虞临有些意外的是,他本以为要拖上四五天才好的钟繇,竟于当晚就……
唯一让虞临有些意外的是,他本以为要拖上四五天才好的钟繇,竟于当晚就遣人相告,道已悉数准了。
先前承诺给他的六个人也一个都不会少,只是要稍候上两日。
还道“素闻子至与孟起相爱,所需人手,尽可寻孟起借之”。
诚如那十数页纸上所言:仅凭麾下那闭着眼都难数错的二十九号人,除非虞临真通仙法,否则根本无法在驻军平阳的短短半月里施行计划。
思及才有过虞临让马超代守子龙车之事……钟繇索性顺水推舟,爽快地给了虞临向马超借调人手的正式许可。
他料想,不论自己是否应承,虞临也必然会这般行事。
事情较想象的顺利许多,虞临心情甚好。
读完信件后,他又意外发现了一张别纸,上面字迹略显潦草,显然书者方寸微乱。
别纸中,钟繇道曹公素爱书墨,他欲呈虞临所书于其案,不知此书可已具名?或名虞公体?
虞临看得眉头微蹙。
他虽并不在意那为便利而生的字体起什么名字,却唯独不能是“虞公体”。
在赵云的虎视眈眈下,他勉强压下“子龙体”的念头,信手回复“此乃公文体”后,便未再关注此事了。
先前同马超闲聊时,他已从对方口中得知,即便得了胜,大军通常也还需在此驻扎小半个月:总得给钟繇时间将捷报传至官渡曹操处,再有曹操下达指令来。
这一来一回,再快也得有个十日。
虞临想,竟是误会钟繇了——因怀着对其效率的不信任,他适才还去信荀彧汇报了一番情况,委婉地请那素来可靠的香人出谋划策。
不过,那封信既已送出,也就没有追回的道理。
他在心里一算时间,发现也的确到了通信的时候了。
自去闻喜任职以来,他就逐渐养成了每隔八至十日,就与荀彧通上一回信的习惯。
在刚到不久就收到来自对方的第一封信时,他不免有些困惑。
信十分简短,却并非用别纸写成。
似乎是为尊重收信人,一丝不苟地采用了正式的信纸。
措辞间也未使用虞临不喜的繁文缛句,大体是简单而有礼的问候和关怀。
他很快读出这封信的中心思想:若遇上棘手事务,急切的便就近寻河东郡太守杜畿;若攸关农书,或是长远农计,则可去信于他,或是询问司隶校尉钟繇。
虞临并不习惯受人这般叮咛。
况且荀彧坐镇中枢,乃统理内外、仅亚于曹操一人之尚书令,成日忙得分/.身乏术。为何还有闲暇来关切他一区区闻喜令?
他直觉奇怪,也曾试着从内容中推测其中会否有其他深意,然而并未有所发现。
罢了。
虞临很快放弃了探究:或许是他身为毫无资历的新入职者,难免让举荐的人事部部长心存疑虑,才会多加照拂吧。
他于是自若挥笔,工工整整地落下六!
个大字:已阅,多谢文若。
他本以为在闻喜县事务步上正轨后,荀彧的来信就会逐步减少,却不料反而正正相反。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不仅越发频繁,连信一同到来的,还有些令闻喜令难以抵御的小诱惑:许都正盛行的小物件,可能影响闻喜县的新诏令,偶尔还给他捎带来几本据说是由友人所赠、或是书肆中偶然得见的农书。
回数一多,虞临便不禁心悦诚服:荀彧竟对每位受他举荐之人都如此尽心尽力,难怪终日衣不解带。
话题也从公务朝外逐渐扩展。
譬在某封信中,荀彧便问起那盆安若的叶子似有些发卷,又或是花苞中藏了些黑色小虫,不知如何应对。
虞临自是倾囊相授,尽心解答。
不知纯属巧合,还是荀彧极其敏锐:对方在信中提到的话题,虽不说令他感兴趣,至少不叫他反感。
久而久之,虞临便习惯了跟对方保持书信往来。
一遇到或是新奇、或是一时无法决断的事,他都会主动去信荀彧;而若是五六日过了,却仍未收到来自许都尚书令府上的信件,他便会下意识地多往城外转悠。
先造出来的第一批闻喜纸和所造的纸具,虞临更是出手大方,不假思索地差人送了一车至荀彧府上,作为初期业绩的充分展示。
令他不曾失望的是,面对这样一份厚礼,荀彧显然深谙投桃报李之道:就在下一封回信里,他果不其然地得到了向来精通甜言蜜语的荀令君、那叫人极其难以抵御的真心夸赞。并在信函中得到了一笔以朝廷为名义、向闻喜县造纸坊下达的大笔订单。
文若着实助他良多。
想到这里,虞临不禁思索一事:他此次从征平阳,文若必已更早知晓。那之后的信是会继续送到闻喜县处么?或是会暂时中断?
“主君?”
察觉到虞临陷入了沉思,久久未得到新指令的赵云,不由得轻声询问了一句:“马将军求见。”
——自子龙车命名一事后,这只赵云简直是愈发明目张胆了。
还有方才那声掩饰极快的轻笑。
虞临默默记下这几笔账,淡淡地瞥了神色坦然的赵云一眼,评价道:“孟起来得正好。”
在起身主动相迎前,他忽后知后觉赵云目下泛着淡青,遂警惕地下令道:“子龙宜憩,他务明日再论。”
赵云虽看似比那属吏强壮一些,但连着两天两夜未寝,又几乎寸步不离地跟随着他,强度与处理寻常公务不可同日而语。
工作量不如赵云的毌丘兴,则早在正午时便哈欠不断,满眼溢泪,实在熬不住了。
赵云确实已感颇为疲倦。
他默默看了一眼同样久未歇息,却仍旧容光焕发、凛然渊清,与自己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的主君。
果真是仙君。
他心下感叹,并未盲目逞强:“喏。”
见赵云依言退下,虞临也满意了。
待见到马超后,他赶在满眼放光的对方发出无数问题时,开门见山地问:“自翌日始,临需两千人手,若得公明将军襄助尤!
善。不知孟起可愿假之?”
马超被生生堵住才要启的话头,明显地顿了一顿。
待明白过来虞临的要求后,他旋即便乐了。
“这有何难?”
马超尤记得虞临不喜被突然触碰。
于是那原想顺手拍至对方肩头上的手,便在伸出一半后突兀地打了个拐,改为大力拍着那紧扎的胸口,爽快道:“莫说是捎带个公明,即便大兄要我相助,亦是只需一句话的事!我这便精挑细选二千精兵,明日随时候大兄之命!”
虞临当即察觉到了他有些奇怪的动作。
他并未多说什么,只道:“多谢孟起,只是无需精兵,民夫即可。”
考虑到西凉兵那一贯的野蛮作风,即便自投曹后受钟繇约束,看似逐渐初具人形,虞临也不会寄予过多期许。
比起繁琐累人的建设,必然更精于摧毁破坏。
马超眨巴了下眼睛,很快反应过来这两千号人的用处,遂痛快道:“此更易哉!”
比起出二千精骑,区区民夫可要简单多了。
在虞临被钟繇召去时,马超闲得无事,便小憩了一阵。
适才方醒,正是精神抖擞,当即便将揣了一天一夜的诸多疑问抛于虞临。
虞临也游刃有余地应付着他,言无不尽不实,对马超最为好奇的霹雳火的造法,他也据实相告,还补充了几句该从何处寻找原材料。
马超当场露出了迷茫的表情。
怎自那些根本不配近大兄身的秽物中,竟能制出那具威若雷霆之神器?
不过这世间令他不解之事可谓数不胜数,马超当即便决定不想了。
在顺利问出自己全然不懂的确切答案后,他很快丧失了对此的兴趣,转而问起更擅长的打杀相关来。
二人一道用了晚到的哺食,又一路谈到人定时分。
正当马超准备顺势试探一番、提出与大兄来回秉烛夜谈时,忙了整整一日、如今才终于得以离开官署的庞德,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那分明年纪轻轻,却因疲惫不堪而显得略微沧桑的面容上,并无多余表情,只恭恭敬敬地请马超回营。
公明怎偏偏选这时来了!
眼见十拿九稳的借口骤然落空,马超刚还逸游自恣的脸,瞬间垮了下来。
正当他慢吞吞地起身,准备向虞临道别回营时,却忽闻天籁。
虞临抬眼,极自然地邀请道:“我正与孟起相谈甚欢,自明日起,又需同二位贤弟共事多日。若贤弟不嫌,不若留于寒舍,同我抵足共眠?”
——他早已彻底接纳马超为好友了。
况且,他已完成了与马超同食的前置交际工序,又有过邀毌丘兴同寝的经验,现更进一步,亦是省时省力。
“大兄此言当真?!”
马超不知虞临口中的抵足共眠,便真是往床上一躺、被子一盖,一同“寝不语”的共眠。
在全然不抱期望的情况下,突闻此邀请,他当场瞠目结舌,难以相信自己究竟听见了什么。
就连历来稳重的庞德,亦因这突如其!
来的邀约一僵。
在他眼中,少言寡语的虞临貌若天人,忠正无邪且质,神态晏然有礼,即便待一向受中原人轻视的西凉羌胡,亦是罕见地毫无偏颇。
与酸儒文人向来势如水火的小马将军,会禁不住尤其亲近他,自是情有可原。
然在他亲眼目睹对方长身玉立堂中,神貌沉静内明,却轻描淡写间展雷霆杀意的一幕后,彼时便难以抑制地产生了更深的惧意。
庞德不解。
他久经沙场,深陷阵中,即便面对数倍于己军者,亦从不惧死。
莫说虞临并未真正动手,哪怕堂中血溅三尺,区区几名敌虏毙命,也不至于令他心神大乱。
缘何令自己这般敬惧?
如今……
他隐有所感。
“绝非戏言。”
虞临先答了马超,又看向不曾说话的庞德。
他仔细观察着对方不住变化的表情:“不知公明意下如何?”
——庞德忽福至心灵,知晓了令自己困惑多时的答案。
他所惧者,非是虞临才武绝人、杀伐决断,而是其视万民皆如己子爱怜之仁心。
虞君寄命于世间万物,托生与民并行,浑然无己,自是不受非誉益损。
天德完备之人,方可抱纯守一。
似他这等风波之民,不过于扰攘乱世随波逐流,所图不过己身而已。
遇此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神人,不解之余,又岂会不心生敬崇?
庞德想通关窍所在后,豁然开朗,再无适才所怀忌惮,但又陷入逡巡之中:这位神君似的人物突留他们秉烛夜谈,必是要考校自己与孟起。
见马超已然跃跃欲试的亢奋情状,俨然未解其中深意,庞德不禁更加慎重。
在虞临渐显困惑的注视下,他终是下定决心,深深一揖:“大兄之请,愚弟岂敢妄辞?如此,便叨扰大兄了。”
虞临虽不知他为何如此慎重,但还是配合地回了句:“公明不必多礼。”
不过。
庞德眼里浮现一缕后知后觉的茫然。
……他怎不知自己明日起,就要同虞君共事了?
1.相爱在这里的意思是关系很好,不是爱情那种相爱,三国志里描述关羽跟徐晃的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裴注《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2.天德完备之人,方可抱纯守一(持守内心的纯一);风波之民:容易被是非所牵动的人
原文出自《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意思是“普天之下的诋毁与称誉,对他都毫无增益和损害,这就是天德完备的人啊!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是个风吹草动的人。”
3.托生与民并行
原文出自《庄子·天地》:“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
翻译:“把生命寄托于世上,与民共存,而却无心考虑归宿的人,真可谓茫然不知而纯朴完备啊!”
第74章:辰时未至,已睡至饱足的赵云便起了身。待他经过庭院时,很是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