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鞭策
作品:《恶女穿成小可怜后,将军掐腰宠》 皇帝的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百官,最终停在江令舟身上:“江令舟听旨!”
“臣在!”
“朕命你即刻亲率羽林卫,查封礼部、户部所有库房、司所!所有案卷、账册、信函,一律清点造册,不得有误!若有阻拦或通风报信者,先斩后奏!”
“礼部?户部?”江令舟心中一凛。陛下这是要将所有可能的线索都挖出来。这两个部门,一个掌管典仪教化,一个执掌国家财赋,若也被“盘蛇”渗透,后果不堪设想。
“臣,遵旨!”江令舟沉声应道。他知道,这道命令下去,朝中必将再次掀起一场巨大的震荡。但他更清楚,此刻绝不能手软。刮骨疗毒,纵然疼痛,也好过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黎音袅,”皇帝又转向黎音袅,“你协同江令舟,负责审问捕获的‘盘蛇’余孽,务必撬开他们的嘴,给朕把所有藏在暗处的同党都揪出来!”
“臣,遵旨!”黎音袅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审讯,正是她擅长的。
江令舟不再停留,对着皇帝一揖,转身阔步走出金銮殿。殿外的阳光有些刺眼,他微微眯了眯眼。羽林卫早已集结待命,甲胄鲜明,刀枪林立。
“将军,去往何处?”副将上前请示。
江令舟翻身上马,冰冷的吐出四个字:“礼部,户部。”
马蹄声骤然而起。
三日后,午门之外,天色澄澈。
文武百官依品阶分列,鸦雀无声,气氛肃穆异常。那场金銮殿上的风波不过数日前,张敬被拖下去时那绝望的嘶吼,似乎还回荡在众人耳边。礼部与户部被查抄的动静,更是让不少人夜不安枕。
今日,皇帝亲临午门,已是极不寻常。
“陛下驾到——!”内侍尖细的嗓音划破寂静。
众人躬身,“恭迎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一身龙袍,面容沉肃,步履稳健地登上城楼。他的目光扫过下方,带着不怒自威的压迫。
“平身。”皇帝的声音透过晨风,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
“谢陛下!”
江令舟与黎音袅并肩立于百官之前,身姿挺拔。三日的连轴查抄与审讯,并未让他们显露疲态,反而更添了几分凌厉。
皇帝的视线落在他们二人身上,语气中透出清晰的赞赏:“江令舟,黎音袅,上前听封!”
“臣在!”二人齐声应答,迈步出列,行至丹陛之下。
一名太监展开明黄圣旨,朗声宣读,无非是褒奖二人破获“盘蛇”逆党,护驾有功,挽救危局云云。冗长的官样文章之后,真正的重点才来临。
皇帝亲自开口,声音洪亮:“卿等以雷霆之势,破‘盘蛇’妖氛,护我大楚京畿,功在社稷,利在千秋!朕心甚慰!”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特赐‘护国大将军’金匾一方,以彰尔等不世之功!江令舟,授‘护国大将军’衔,黎音袅,同授此衔,为副!”
此言一出,百官之中顿时起了一阵极轻微的骚动。护国大将军!这等封号,已是武将的极致荣耀!更何况,黎音袅一介女子,竟也同授此衔,虽为副,也已是破天荒!
江令舟神色平静,上前一步,朗声道:“臣江令舟,谢陛下隆恩!定不辱使命,为国尽忠,万死不辞!”
黎音袅随之上前,声音却比往日多了一丝沙哑:“臣黎音袅,谢陛下天恩!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她的话音不高,却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重量。
两名内侍抬着一方巨大的金匾上前,匾额上,“护国安民”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在阳光下金光灼灼,几乎晃花了人的眼。
皇帝道:“此匾,当悬于你二人新赐的将军府正门,昭示天下,亦警醒宵小!望尔等日后继续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勿负朕望,勿负苍生!”
“臣等,遵旨!”
黎音袅望着那耀目的金匾,视线有一瞬间的恍惚。金光灿烂,何其荣耀。可她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了永济渠畔。那里的水,曾被染成刺目的红,空气中弥漫的不是此刻的庄严肃穆,而是浓重的血腥与绝望的嘶喊。
她抬手,指尖不自觉地轻轻抚过右臂的衣袖。在那之下,一道狰狞的旧伤如同蛰伏的蜈蚣,即便隔着衣料,她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凹凸不平的触感。那是她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为了掩护江令舟,为了……所谓的“大局”。
护国安民。这四个字,是用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
“这江将军和长公主,当真是圣眷隆重啊!”人群中,有官员低声感叹,语气中不乏艳羡。
另一人则压低了声音:“何止隆重!你没听说吗?礼部和户部那几日查抄出来的东西,堆积如山!‘盘蛇’的根系,比咱们想的深多了!若非二位大人,这后果……”
“嘘!慎言!张敬的下场还没看够吗?”旁边立刻有人出声制止,“陛下这是要彻底清扫朝堂,这‘护国大将军’,既是赏,也是鞭策啊!”
“鞭策谁?警示谁?”
“自然是那些心怀不轨之徒!”
“我看,也是给某些人提个醒,莫要以为法不责众。”
议论声虽轻,却也逃不过江令舟的耳朵。他侧过脸,看了黎音袅一眼。她正望着那金匾出神,脸色有些苍白,眸中情绪翻涌,不似平日那般清冽。
“长公主?”江令舟低声唤了一句。
黎音袅猛地回神,眼中的迷茫迅速褪去,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她对着江令舟微微颔首,示意自己无碍。
“臣等,谢陛下厚爱!”江令舟再次躬身。
皇帝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好!朕等着你们更多的好消息。京城的安宁,朕就交给你们了。”
“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齐声道。
内侍高唱:“礼成——!”
金匾被郑重地交到江令舟与黎音袅手中,沉甸甸的,不仅是分量,更是那份滔天的责任。
黎音袅的手指握紧了匾额的边缘,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纷乱的思绪稍稍平复。她瞥见江令舟沉稳的侧脸,他似乎永远都是这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也许,这便是他们要走的路。用一肩担起荣耀,用另一肩担起血腥。
江令舟捧着金匾的一端,黎音袅捧着另一端。二人并肩而立,身后是百官或敬畏或探究的视线,身前是午门洞开,通往未知的将来。
“回府。”江令舟只说了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