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万里奉王事

作品:《老婆总想抢我江山怎么办

    在华阳一行遭遇流沙险情的时候,五里之外的高泽正在大营接受军法处置。


    隆军大营设在陆压山上,这儿极其广峻,周围开阔,适合暂且避兵。李奕带队返回军营,忙着料理诸多杂事,高泽倒是只用养伤。


    但高泽忧心金牌令箭的事,又苦于寻不到合适的时机面圣,心中始终不能踏实下来。


    特别是当他们回到大营,发现来了不少新面孔,算了算,竟有千人之多。


    见此情形,高泽起了疑:自己外出执行任务不过三日,营中怎会有这么大的变动?


    且说戎人的骑兵最强,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冲散对手步兵方阵,中军择机发起中央突破,此为“陷阵”。


    步兵的阵形一旦被分解,威力大减,战斗也就随之结束。这也是戎人大举入侵句注塞,隆朝戍边将士招架不住的主要原因。


    他们大多采取坚阵疾战的战法,让步兵伏盾下不动,抵挡戎骑的踩踏冲撞。只要戎骑不能成功冲敌,就可以起身用长槊和强弩进行反击。


    然而戎骑被击退下去,迅速调整后又能再攻,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直到隆军兵力疲怠,继而溃退。


    句注、居庸、令支三处关隘,自西向东,构成了隆朝最北边的一组屏障,是为“外三关”。


    皇帝亲征,调集五地兵马,从西径出发,赶到句注北口,南向背击之。


    他将计就计,干脆就打散步兵,分作十队诱敌。但见戎骑冲上来,都望胡杨荆棘林中乱走,缓急相救,绝不恋战,再依托地势险阻,以弓弩、巨石防御。


    戎骑因障碍颇多,无力冲锋驰骋,被迫下马步战,这一来,又陷入了隆军的包围中,以至于屡吃败仗,败走陆压山。


    隆军追击至此,每日均有获胜,杀死戎人不知数目,这才有了俘虏献图一事。


    然而皇帝犹在增兵,似是计划反守为攻?


    正思虑间,有人施施从远处来,向高泽揖礼:“黎某参见葛校尉。”


    高泽还礼道:“黎先生。”


    来者年逾四十,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姓黎名雁山,为李大司马府上的门客。


    他原是刑余之人,不能仕官,好在颇具才名,擅长操持文字,又曾做过教书先生,被李昊在此次西征中安排来给李奕讲学,相当于半个谋士。


    李奕嫌打仗已经够苦了,晚上还得背书习字,岂不遭罪?


    因此,平日里黎雁山布置下来的功课,李奕是能赖就赖,赖不掉的,就推给高泽捉刀。


    奈何高泽吧,也是个笔头不灵光的……他自幼不喜书文,专于武勇,参军后又常与众将士切磋。


    故他善骑射、好击剑、晓五兵,能于峭壁上飞走,却一直没怎么好好念书……


    高泽羞愧于自己学疏才浅,干脆跟着李奕,对黎雁山尊以师礼,拜为西席,以求教诲。


    起初黎雁山辞而不受,因为这不合礼法。


    依例皇子们出阁读书,须经过皇帝批准,提调检讨等官讲读,拟定经书起止,他区区一介小吏,怎敢觍颜私自做皇家的师傅?这是要坐重罪的!


    但很快,黎雁山发现了,在皇帝的诸多儿子中,十三皇子是待遇最为特殊的一位。


    皇子们授业恩师的人选皆为功臣权贵,这些人不仅用来教育皇子修己治人之道,同时也会形成一股助力,暗暗左右立储之事。


    毕竟,皇帝曾经册立的两任太子均早夭,此后再未公开选定副主。


    国本空悬,于王朝不利,朝野上下无不焦急,太宰齐邕等人轮番进谏。


    皇后堂溪襄不曾生育,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古训,当由三皇子高锡继承大统。


    锡为“铸器所资”,高锡获封寿王,既长且贤,众望颇属,皇帝立嫡的态度却始终模棱两可。


    十三皇子则是和神官一道,在大司命楚荪处开蒙,从未进入正统教育体制。


    学到九岁时,高泽开府在外,三年后被外放至洛浦水师营,后流离转徙,几乎年年都在调动,直到遇上李奕才安顿下来,无怪乎学业难成。


    堂堂天子之子,活得与庶人之子一般无二,叫黎雁山动了恻隐之心。


    往后十三皇子再唤其“先生”,黎雁山也就含含糊糊地领受了。


    一切人情物理,或高泽所索解不得之学,经谋士一言点悟,顿觉妙义环生,白地光明。


    “葛校尉怎么不在帐内休息?”


    “躺久了,身上乏,出来走动走动。”


    黎雁山闻之一笑,没有接话。


    高泽又指着营内多出的兵卒问:“先生可知这是为何?”


    谋士避而不答,只递来一封书信,封面写着“字寄十三郎”。


    高泽认出信封上的蜡封所盖乃是中宫私印,忙跪地高举双手接下。


    展信细细读来,原是襄皇后在京日夜为十三皇子操心,刀枪剑戟,恐其不寿;延师课读,恐其不精;风寒恐其不暖,饮食恐其不饱……诸如此类,爱子之情洋溢纸上。


    襄皇后自己无子,在高泽、高云的生母薨后,曾上表请求皇帝,允许她接兄弟二人入长秋宫代为抚养。


    岂料皇帝断然否决不说,更直接赐邸湘灵坊,命十三皇子速速移居宫外,名目也不屑立一个。


    须知皇子一般成年了才会出宫外居,而彼时的十三皇子仅仅九岁。


    十四子顽疾缠身不便迁出,就送去琉国做质子,眼不见心不烦,帝后相忌由此逐年加深。


    观这封信的落款,寄出时间已是两个月前。


    高泽习以为常,将信纸妥善收入怀中。


    倒是黎雁山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


    “先生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黎雁山叹口气,轻声说:“还有一物……”


    他左右环顾一番,确认无人注意,飞快瞟了一瞟中军方向。


    高泽见状,心里便明白了大半,直接拱手道:“多谢先生指点。”


    二人早已培养出默契,有些事情,不必挑明。


    黎雁山拱手还礼,并且转移话题,问高泽今晚来听课否。


    “眼下正有一道难题,还请先生为我答疑。”高泽问道,“不待入夏,戎人便将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


    “我兵众,敌兵寡,圣上缘何持续增兵?”


    “葛校尉认为,御驾亲征,所为何意?”黎雁山借机考查高泽,“总不至于把犬戎赶出关外就结束吧?哈哈!”


    “总不至于是为了趁乱拿下白怀吧?哈哈!”


    高泽半真半假地说着,不曾想,黎雁山郑重地一点头。


    还真是啊?!高泽惊住了。


    他不是不省得,天下安危,常系白怀。


    白怀安,则海内风尘不动;白怀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


    然而也因其重要性,这片蛮荒之地至今四分五裂,无法归从独一的主人。皇帝想成就大业,绝非一日之功。</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50192|16794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白怀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子,最值得争夺的资源即是陆路和矿产。隆朝要将其彻底占有,就不得不正面对抗琉国,这会破坏两国间好不容易建立的盟友关系。


    琉国、西戎受限于地理条件,没有一寸海岸线,更谈不上创建海师,以致白怀的水路一直被诺盾人全权把持,现在又要算上隆人的一份。


    在高泽看来,既然国朝最得利,何必心急?独霸白怀之事,应徐徐图之。


    不待高泽发表意见,黎雁山已迫不及待地谈起隆朝九州建国的掌故:“且说太祖受天明命,取太京,并中原,一统琴、胥、翼、沇、镜北五州。


    “后人继志,渡洛浦,扫江南,收归炀、雍、豫、梁南四州。前后共经历了六代帝王,才有了天下大同。


    “虽如此,国朝却仍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在外列强环伺,在内暴乱无休。


    “延及先皇,行宽赋养民之法,又分封藩王拱卫朝廷,恩威并施,真正抚定江左,国势初张。


    “到了当今圣上,推行武力扩张政策,终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四方莫敢敌。


    “有心坚若此,又有何惧之?”


    ——如广大崇拜者一样,谋士崇拜定天皇帝。


    这位战神开疆拓土如同利刃裁纸,一扫几代以来偃武修文的风气,连带着他的坐骑都嗜血起来,改以敌军死尸为食。食人神驹蹄踏之境,白骨盈野,乌血潺然。


    自己这等小人物,已有幸于定天一朝亲睹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那么,在有生之年,得见隆朝鲸吞白怀,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高泽对此难以共鸣。


    他少从戎旅,整个青春期都在战乱中成长,这使他愈加认同祖父承历帝的执政理念和风格。


    史书记载,承历帝常穿旧衣草鞋,每餐只食一道肉菜,可谓恭俭之主。


    他改革刑制,推行宽政,劝督农桑,开设边市,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在他治下,隆朝年年夏粮丰收、秋粮茁壮,每石谷价只有三十钱,因此深得民心。


    也是他,恢复藩封制度,将次子高朔封作汉王,南下镇守雍州,掌洛浦水师,监涤濯之事;幼子高颖封作沈王,居藩后经营着豫州、镜州两地的食盐生产,王府之富不输天储。


    “沉懿博厚,克己俭礼,明辨忠奸,复兴国事。”


    承历帝于史册里,留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君的形象。


    当今天子高恒身为嫡长子,八岁被立为太子,二十六岁继承皇位,一路顺顺当当,真可谓天之骄子。


    无怪乎他和父亲全然反着来,性奢靡,喜宾客,好武斗。


    凭借承历年间积累的巨额财富打底,他食之必尽四方珍异,犹言无处下箸;他六巡江南,单次靡费就高达千万两;他的战马以玫瑰石为鞍、绿地五色锦为蔽泥,一饰可值千金,更在太京掀起盛饰鞍马之风;他的后宫前前后后有三千粉黛、八百娇娥,为此大治宫室苑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锦绣铺张如粪土,宝气珠光耀日明。


    他更亲征二十余次,为隆朝打下面积空前的疆土,并把原有的藩国数量增加到九个,除却汉王沈王,便是分封给了自己成年的儿子们——当然,里面没有高泽、高云的份儿。


    面对皇帝公开的偏心,高泽早已习以为常。


    他物欲极低,所求亦少,一心只盼弟弟平安。


    黎雁山所指的另一物定是弟弟寄回的家书,他必设法取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