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敢为天下先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几个人继续讨论。


    “要建立《粮船兑换制》,农民多余的粮食可以换海运股份,收成越好,换的船票越多。”


    “还有,《乡村教材》要重编,算术题改成计算船运利润,地理课专门讲南洋和泰西物产。”


    这一刻,魏昶君看着那些学府内刻苦学习的学子们。


    “这些学子需要出路,老百姓需要活路,现在让学子带着新技术去农村,提高粮食产量腾出人力,用实际利益劝说百姓出海,开拓新土地安置过剩人口,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初步拟定的《开拓海外规划书》墨迹还没干,魏昶君推开窗户。


    “要让学子们教会老百姓,锄头不仅能刨出吃的,还能刨出通向海外的大路。”


    趁着几个官吏讨论完善细节,魏昶君也抵达红袍大学的礼堂。


    京师红袍大学礼堂里挤满了人。


    几百个学子坐在长木凳上,把整个大厅塞得满满当当。


    长凳都是旧木头做的,有些地方掉了漆,露出里面的木纹。


    窗户外头太阳照进来,能看到空气里飘着的细灰尘。


    魏昶君从侧门走进来的时候,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胳膊肘那儿打了个方方正正的补丁。


    他脚上的布鞋也旧了,鞋尖有点磨破。


    可是学子们一看到他,整个礼堂就像煮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前排农学府的学子最先站起来,他们都是些黑红脸膛的年轻人,手掌粗大,指甲缝里还带着泥土。


    中间工学府的学子也跟着起身,他们穿着粗布工作服,有人口袋里还露出铁尺和铅笔。


    后排医学府的学子们都踮着脚尖,想看得更清楚些。


    “里长来了!”


    有人低声说,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台上。


    魏昶君走路很稳,一步一步走到讲台中间。


    讲台就是张旧桌子,上面连杯水都没有放。


    他站定了,先看了看台下,语调温和。


    “诸位都是咱红袍的青年,有没有人说说,学成了要做什么?”


    他的声音不高,但是很清晰,礼堂最后面也能听见。


    农学府一个高个子学子马上站起来,嗓门洪亮。


    “回里长,俺要去教乡亲们新种地法子!让亩产翻一番!”


    他说完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又坐下了。


    工学府那边站起个戴眼镜的学子。


    “我学测量的,要去给各地勘测修路,路通了,各地经济才能发展。”


    他说得认真,手还在空中比划着修路的动作。


    医学府有个女学子站起来,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


    “我要去边陲之地教卫生常识,让老乡们少生病。”


    师范的学子们互相推了推,最后站起来个瘦小的男生。


    “我们……我们去办学堂,教娃娃们识字算数。”


    他说完脸就红了,赶紧坐下。


    魏昶君一直听着,等大家都说完了,他才又开口。


    台下静悄悄的,连窗外树叶摇动的声音都能听见。


    “说得都对。”


    他声音沉了些。


    “可你们知道吗?现在红袍天下最难的,不是技术,是人脑子里的老想法。”


    学子们都屏住呼吸听着。有人不自觉地点点头。


    “很多老乡还觉得,守着祖传的地最稳妥,宁愿饿着也不愿试试新种子,宁愿穷着也不肯出海闯荡。”


    魏昶君走到台边,手扶着讲台。


    “咱们红袍现在有两亿多人,每年还多生近三百万张嘴,地就这么多,怎么办?”


    有个瘦小的学子怯生生地问。


    “里长,不能多开荒吗?”


    “能。”


    魏昶君说。


    “可开荒也要时间,现在最急的是,怎么让老乡们明白,死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如出去闯条新路。”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圈。


    “经济上,海外有橡胶园、锡矿、渔场,比种粮食赚钱,政治上,咱们红袍人要站住脚,就得有人去开疆拓土,文化上,老是守着老规矩,子孙后代没出息。”


    台下鸦雀无声,学子们都瞪大眼睛听着。


    有人拿出小本子飞快地记着。


    “所以。”


    魏昶君放下粉笔。


    “要请你们去农村,不是去当官,是去当先生,教技术,更要教新思想。”


    农学府那个黑脸膛学子又站起来。


    “里长,咋教啊?老乡们认死理。”


    “带实在东西去。”


    魏昶君说。


    “带新稻种,让老乡看见多打粮食,带算盘,教他们算海外挣钱的账,带海图,指给他们看吕宋的椰林比咱们的槐树高。”


    他走到学子中间,前排学子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后排的也伸长脖子。


    魏昶君继续说。


    “你们要去办夜校,要在村头大树下讲课,要手把手教老乡用新农具,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红袍人的天地,不只是家门口那点地。”


    “里长,要去多久?”


    “可能三年,可能五年。”


    魏昶君看着提问的学子。


    “等你们帮村里培养出能接手的骨干,等老乡们自己会算账、会新技术、敢往外闯了,就能换地方。”


    “每月发粮食和津贴,干得好的优先推荐去海外当技术员,但最重要的报酬是,你们帮老乡打开眼界的那天,看见他们第一次主动问去南洋要办啥手续时,那种高兴劲儿。”


    学子们低声议论起来。


    有人兴奋地比划着,有人认真思考,还有人已经开始和旁边的同学商量组队。


    魏昶君等着他们讨论完,继续开口。


    “明天开始报名,农学府的去教种植,工学府的去教修路,医学府的去教卫生,师范学府的去办识字班,每人发一套教具,两袋新稻种。”


    散会后,学子们没有立即离开。


    许多人围到讲台前,把魏昶君团团围住。农学府的学子问具体带什么种子好,工学府的问修路工具怎么解决,医学府的问常见病防治,师范学府的问识字课本内容。


    魏昶君一个个回答,声音已经有些沙哑,但还是耐心解释。


    直到天黑透了,学子们才陆续散去。


    最后离开的几个学子看见,魏昶君独自站在空荡荡的礼堂里,望着墙上贴的红袍天下地图出神。


    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站了一会儿,才慢慢走出礼堂,那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子消失在夜色中。


    而此刻学府各处,还有许多学子在灯下讨论着去农村的计划,有些人已经开始整理行装,准备明天一早就去报名。


    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