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返回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青石子在北方继续推进政务,与此同时,京师东南隅。
红砖砌成的校舍在晨光中泛着暖色。
魏昶君悄立在红袍大学西墙外的老槐树下,玄色棉袍与斑驳树影融为一色。
他望着镶有格物致知铜匾的拱门,恍惚听见墙内传来少年清越的诵读声。
物理堂的轩窗敞着,可见堂内悬着蒸汽机剖面模型。
白发先生正持竹鞭点着气缸。
“热力转化机械能,关键在哪里?就在密封!”
满堂青衫学子埋头疾书,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如春蚕食叶。
有个瘦高少年突然举手。
“先生!学生以为,排气阀完全可以增至双组,只是效能提升还要再看。”
魏昶君继续前行,化学坊飘出刺鼻气味。
魏昶君缓步移至南窗,见琉璃器皿在铁架上咕嘟冒泡。
先生瞪大眼睛,声音尖锐。
“哎呀,怎么会有你们这般的学生,定量!定量!说了多少次硝磺配比差一钱就炸膛!”
学生们忙不迭调整天平砝码,有个姑娘不小心打翻坩埚,溅出的酸液在青砖地蚀出白烟,她掏出簿子疾书。
“浓酸反应记录......”
绕过回廊,算学馆的算盘声如急雨敲窗。
只见壁上悬着巨幅《北疆经纬图》,学子们正埋头核算冰原运输耗粮。
魏昶君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窗棂。
这些课程内容在他眼中简陋得令人心酸,但想到这是四百年前的大地,又觉惊心动魄。
那蒸汽机图纸虽粗糙,却已画出双动式气缸雏形。
化学实验虽危险,却摸索出标准化配比。
至于那群演算冰原粮道的少年,他们正在创造的,是连泰西贤哲都未曾构想过的后勤体系。
钟声忽然敲响。
学子们蜂拥而出,有个冒失鬼撞到魏昶君身上,怀中的《力学初探》散落一地。
少年连声道歉。
魏昀君望着少年奔远的背影,忽然想起洛水老道临终话。
“种子......种下了......”
是啊,这些没见过前明枷锁的孩子,这些在红袍旗帜下长大的少年,终将长成劈开黑暗的利刃。
“学生越来越多了,日子也好过些了。”
大学格致堂内,一名民部官吏跟在魏昶君身后,欣慰的看着这些学生,但周愈才却苦笑着开口。
“何止是学生越来越多了,之前咱们鼓励多生孩子,现在人口也是越来越多了。”
“里长,情况比预想的严峻。去年全国新生丁口二百八十万,同比增三成,可您看这就业清册,各地工坊仅新增岗位九万个,这还是拼着命扩建的结果。”
周愈才展开记录,手指在十五至三十五岁的区块重重敲击。
“青壮劳力已占四成!去年红袍学堂毕业生四十万,今年要破五十万,按现有工矿农商规模,顶多吸纳二十万。”
魏昶君沉默地凝视墙上的《红袍疆域图》,玄色袍袖下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崇祯年的《会计录》。
周愈才见状愈发复杂。
“地域分布上也棘手,出海拓殖者虽达十二万,但吕宋总督急报种植园饱和,欧罗巴商队传书称佛朗机驱逐移民,红毛番课重税,九成百姓仍挤在内陆,河南一省就积压待业青壮七万人。”
他抽出几份地方急报。
“凤阳府学子联名请愿,要求分配勘测岗位,平阳矿工子弟聚集衙门,质问为何不让顶替父职,保定的红袍军学校,毕业半年无处安置,昨日都去启蒙部堵门......”
烛火噼啪炸响,周愈才的声音愈发沉重。
“这些年轻人吃着红袍粮长大,念着人人平等的课本,若让他们无所事事游荡市井,怕是要发展停滞......”
周愈才的眉头拧得死紧,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最新的人口汇算清册。
“里长,各地民部同僚都在发愁。”
他声音低沉。
“保定民部来信说工坊招工榜贴出三日,报名者挤破了门槛,凤阳府报称五千子弟无处安置,日日到衙门前打听消息。”
魏昶君点头,肃然思索着。
周愈才又展开一卷羊皮地图。
“西安府天工院测算过,照现在人口涨势,明年关中要多出二十万张吃饭的嘴,可国企工坊满员,私企老板缩着脖子不敢扩产。”
周愈才声音发涩。
“河南同知上月急报,说七万待业青壮终日聚集茶楼酒肆,虽未生乱,但年轻人无所事事,终非长久之计。”
“各地民部官员现在最怕逢集,百姓围上来问生计,答不出个章程,心里愧得慌。”
“里长,各地工业区还在修建,民间企业和国企都快要接近饱和,这二十万新增劳力......短时间内实在无处消化啊。”
“而且人口还在不断扩张,很麻烦,接下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要面对这种问题。”
这一刻,听着周愈才发愁,魏昶君在思索。
彼时他手指点着地图上的村庄。
“人太多了不是灾祸,是开拓新土地的机会。现在要让学生们去农村,改变老百姓死守家乡的想法。”
周愈才眼前一亮,之前便在里长的意见下推进过该策略,如今闻言,翻开一本厚厚的册子。
“不错,我算过了,如果让百万学生去农村,正好可以逐渐改变百姓死守土地的念头,去海外开拓。”
他指着地图上标着的吕宋橡胶园和满剌加港口。
“这些新地方缺的不是肥沃土地,是愿意扎根的勤劳人手。”
负责教育的民部官吏接着开口。
“关键要改变老百姓的想法,我准备了一份《去农村教学指南》,教农业技术时,一定要对比海外更肥沃的土地,讲勘测修路时,要联系到南洋的商路好处,要让农民拿着稻穗时,想的不仅是吃饱饭,更是用粮食换船票去南洋闯荡的本钱!”
另一名民部官吏拿着笔记录,也在开口。
“要制定《鼓励耕海令》,去农村学生必须教导出每个村培养示范户,表现好的授予拓海郎称号,给予一定的福利。”
魏昶君用红笔圈出沿海地区。
“还要在各村祠堂设立四海堂,挂上出海成功者的画像,让老百姓早晚祭拜时看到,死守祖坟的穷困潦倒,闯荡南洋的风光回乡!”
他看着如今的形式,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比风光回乡更引人向往的,这片土地上的百姓骨子里就对衣锦还乡有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