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青山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红袍公报》刊出财产公示令的第七日,各地官衙暗流涌动。
湖南长沙,布政使连夜将岳麓山下的宅院地契塞给远房侄儿。陕西西安,按察使的夫人匆忙将城南商铺过继给娘家表亲。河南开封,知府的老管家抱着装满田产文书的木箱,乘夜轿赶往郊外庄院。
江西的盐道官员将银票缝进佃户的棉袄,山西的粮道主事将古玩字画埋入祠堂地下,江苏的漕运官吏将商船股份转给早已分家的族亲。
烛火在无数个深夜亮起,地契在暗室中悄然易主,账册在密室里重写。
这场无声的转移,从北到南,席卷了整个红袍天下。
彼时通州城门外,五辆黑漆马车在晨雾中静静停驻。
青石子一身玄色道袍,静立在车辕上,一名夜不收神情肃然,双手呈上卷宗。
“总长,这是三日来夜不收暗查所得。”
夜不收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此地境内,八十二套宅院紧急过户,其中七成转入官吏远亲名下。另有古玩字画三百余件、金银器皿五十箱,于昨夜丑时经漕运私船运往扬州。”
青石子展开卷宗,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记录。
卷宗最后一页附着红袍银号的密报。
“近日大额银钱流动异常,累计转出白银八万两,多经钱庄票号洗转。”
青石子合上卷宗,面沉如水。
晨风吹动他道袍下摆,露出腰间悬挂的青铜令牌。
“传令。”
他的声音冷如寒冰。
“第一队查封所有过户宅院,第二队截停漕运私船,第三队随我入城拿人。”
他转身从车内取出一叠朱批文书。
“这是里长亲笔签署的搜查令。凡三日内财产异动者,一律收押候审。”
三十名红袍骑士翻身上马,马蹄声踏碎清晨的宁静。
青石子最后看了一眼通州城墙,道袍一振。
“出发!今日便要叫这些人知道,红袍法的刀,从来不是摆设。”
通州城街道上,一百二十名红袍军精锐列队行进。
士兵们肩扛新式步枪,铁靴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整齐的声响。百姓们纷纷驻足,震惊地看着这支白日行军的队伍。
队伍停在王全正宅院前。为首的军官抬手一挥,两名士兵立即用枪托撞开朱漆大门。
院内家仆惊慌四散,王全正披着外衣从厢房冲出,脸色煞白。
“你们......你们是什么人?”
王全正强作镇定,声音却止不住发颤。
“这里可是工建司主事的宅邸!”
军官漠然展开调令。
“奉青石子总长令,王全正拒不配合财产公示,隐匿收入,现缉拿受审!”
士兵立即上前左右架住王全正。
“放肆!”
王全正挣扎着喊道。
“我的财产都已公示,你们不能......”
军官冷笑。
“城南绸缎庄、城西酒楼、县郊田庄,三日前全部过户至你妻弟名下。需要本官继续念吗?”
王全正顿时瘫软,任由士兵押解出门。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百姓,指指点点的议论声让他无地自容。
通州衙门正堂内,青石子端坐主位。王全正被押进来时,看见乔百安等十余名同僚早已跪在堂下。
“王全正。”
青石子声音冷峻。
“说说那些转移的财产是怎么来的。”
王全正伏地颤抖。
“下官......下官在战场上......”
“崇祯年,私藏鞑子金器,剿大明官兵,克扣缴获白银,去年漕运清淤,虚报工料款三千两。”
青石子每说一句,王全正脸色就白一分。
“总长明察!”
王全正痛哭流涕。
“那些都是下官拿命换来的啊......”
青石子拍案而起。
“拿命换的为何不敢公示?里长推行新政,就是要让天下人看清,哪些官是清白的,哪些是借权敛财的!”
最终判决时,青石子展开朱批文书。
“王全正等十二人,转移财产,抗拒新政,罪证确凿。家产充公,举家流放撒马尔罕!”
王全正彻底瘫倒在地,喃喃道。
“撒马尔罕......”
青石子的动作很快,短短半个月,京城一代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五的财产公示和官吏交税等,然后山东山西开始各个州府也开始调查,公示!
就在京师轰轰烈烈清查的时候,武清县新修的水泥路上,三个身影缓缓前行。
魏昶君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棉袍,搀扶着母亲程氏,程氏依旧冷冰冰的,不愿意多和这个长子说话。
妹妹魏染瑕默默跟在另一侧,手里提着个小布包。
暗卫们远远散在四周,警惕地注视着过往行人。
几个挑着菜筐的老农从他们身边走过,正兴奋地议论着。
“听说了吗?连里长都公示家产了!就蒙阴老家一套旧宅,六亩薄田!”
“可不是!青石子总长正在通州查案,抓了好些个转移财产的贪官!”
“这才是真青天!官民平等,谁也别想搞特殊!”
魏昶君温和地插话问道。
“老伯,红袍军当真这么好?”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放下担子,激动地说。
“后生你是不知道!红袍军来了之后,咱们村每户都分到田,税赋比前明少了三成!去年天工院还送来新粮种,亩产翻了一番哩!”
他指着脚下的水泥路。
“你看这路,以前全是泥坑,现在大车都能直接通到田头!”
“而且官爷们不摆架子,上月还有大官还来我们村挖渠,穿着草鞋和咱们一起干活,那些红袍军的将军,经常到田里看庄稼长势,从不虚报产量。”
程氏原本冰冷的神色微微动容。
她看着长子洗得发白的袖口,想起驻北城传来的消息,次子昶琅下葬时,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
老农越说越激动。
“古往今来,哪有这样的世道?官不欺民,民不骗官,人人都在为这个世道出力!就说我们村,去年自愿多交三成公粮,就为支援边陲建设......”
程氏听着老农絮絮叨叨,眼眶渐渐泛红。
她想起两个儿子,一个埋在苦寒的北海,一个终生未娶,穿着旧袍走在乡间。
他们太苦了。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
她又想起千千万万个像挑菜老农这样的小人物,都在为这个新时代添砖加瓦。
“娘。”
魏染瑕轻声说。
“小二若是看到现在这样,一定会欣慰的。”
程氏终于叹了口气,伸手替长子理了理衣领。
“走吧,去看看琅儿当年想建的铁路修到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