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44章。

作品:《逃难后 ,竟过上了田园生活

    小船儿摇摇晃晃,在第五日到了水溪镇。


    水溪镇有城门,赵启中说,从京都来,这个门是通往清水河等地的必经之路。


    游昭抬头看着高大的城门,心里想着难怪从前水溪镇繁华呢。


    一行人行至城门门口,有士兵在城门口排查。


    赵启中兄弟二人在前面带路,行至士兵面前,说出了一口流利的水溪镇方言。


    士兵又拿出了一张画报比了比,便示意他们进去。


    他们二人又挥手让梅花几人前去,但是士兵们拦住了几人。


    赵启西忙道:“她们几人是我们的家眷和孩子。”


    士兵询问道:“不是本地人?”


    赵启西点头,“是清水河人。”。


    士兵摆摆手道:“去那边登记,我们会安排人去清水河查看记录。”


    赵启西还要说什么,士兵打断道:“我们现在只接受本地人返乡,至于家眷要经过排查,外来户暂时不接纳。”


    游昭听罢,面色凝重,这说明她是走投无路了。


    赵启西回头也看了一眼游昭,眼神示意她不要着急。


    赵启西缓身谢过面前的士兵,便带着一行人去了一旁登记。


    远远的,游昭就看到登记人后面的墙上有通缉令,那通缉令上的人居然是秦怀舟。


    与此同时,其他人也看到了。


    那登记的士兵瞧见几人的眼神,立即询问道:“认识这人吗?”


    几人不约而同的摇头。


    那士兵一边伸起五根手指头一边道:“看到了及时报告,赏金有足足五两。”


    几个人都没说话,赵启中忙上前去登记。


    轮到赵启西时,赵启西故作不解道:“官爷,这人犯了什么事,怎么赏金这么高啊?”


    那士兵瞧他真不知道,便小声道:“昨晚,足足五口人,都被毒死了,上面要求要尽快破案,这不,一大早就在贴告示通缉了。”


    赵启西面露震惊,“那你们怎么知道是这个人呢?”


    “害,这人连着几年,天天搜集证据来衙门里报官,现如今他要告的人死了,不是他做的还能有谁啊。”


    赵启西以及后面的游昭等人静静听着。


    那士兵见状,瞧着一行人都面善,于是又道:“你们今晚在城外,要小心,听说是这人已经逃出了城外,怕这人杀红了眼就不好了。”


    几人登记完之后,游昭一边想着自己该何去何从,一边又想着秦怀舟是死是活。


    行至一旁的荒地上,赵启西突然道:“我们去看看怀舟吧。”


    游昭惊讶的看着赵启西。


    赵启西说道:“我想,这个地方,如果他逃出了城,一定会去的。”


    赵启中也点了点头。


    于是一行人便一路往西而去。


    秋日的阳光将人的影子越拉越长,脚下的路也越走越荒凉。


    游昭心里发紧,忍不住问道:“启西哥,我们这是去哪里?”


    赵启西回头,说道:“去他家祖坟。”


    游昭脚下一软,险些摔倒。


    背着元福的梅花连忙询问游昭有没有事。


    在赵启中背上的晓晓也喊道:“阿娘,阿娘你怎么了。”


    游昭摆摆手,嘴里说道:“有点累了。”


    赵启西闻言,说道:“那我们休息一下再走吧。”


    游昭坐在地上一动不动,朝着远处看去,这里有一座座小山,延绵不绝。


    来时,梅花对她说,去给他上炷香,她以为是玩笑话又或者是最坏的打算。


    而现在,赵启西带着他们一行人去秦怀舟家的祖坟。


    他们从小就玩在一起,其中定然多的是默契,所以他们说去祖坟看他,所以说来秦怀舟大仇得报后就不再活下去了吗?


    莫名的,眼角的泪流了出来,她连忙擦拭,一边擦拭一边说道:“这山上的风还挺大。”


    大家都没说话,静静听着。


    片刻,赵启西道:“走吧。”


    一行人又朝着西方走。


    一炷香后,赵启西停下了脚步,对着不远处的坟山说道:“这里就是了。”


    说罢,就淌过一条小河,爬了一个小山坡,然后游昭就看到前面的赵启西将身上的天赐放下来,又跪在一座坟前磕了个头。


    紧接着,赵启西起身,四处张望,不见人影。


    他喃喃道:“可能,他还没有逃出城来。”


    游昭知道,他说的是秦怀舟。


    “那怎么办?”游昭出声询问。


    赵启西道:“我是本地人,我今晚进城去找找,你们不能进去,启中哥在外面照看你们。”


    梅花虽然面露担忧,但还是觉得这样最好,何况桂花身子也不怎么好,赵启中留在外面最好不过了。


    几人在坟地里又看了一会儿,赵启中说道:“既然启西要进城,那我们就尽快回去吧。”


    几人正准备起身,就听到坟后面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你们找谁。”


    像是秦怀舟,是秦怀舟吗?游昭心里暗暗想着。


    这时赵启西转头,小声问道:“是怀舟吗?”


    只听见有人将干草绊的沙沙作响,而后从坟后走出来了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


    少年模样倒是端正就是皮肤黝黑,像是常年在外暴晒的样子。


    赵启西盯着此人看了看,不妨身后的赵启中开口道:“是柱梁吧?”


    那少年一双黑黝黝的眼睛朝着赵启中看来,询问道:“你认识我?”


    “我怎么不认识,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那少年“哦”了一声又道:“我不记得了。”


    众人陷入了片刻的沉默。


    随后少年又道:“你们找谁?”


    赵启西道:“找你怀舟表哥。”


    那少年有些警惕的看着面前几人。


    赵启西道:“他让你在这儿来等我们的吧?”


    少年没有否认,只是道:“你是赵启西哥?”


    赵启西点了点头。


    少年露出笑容,“你们果然来了。”


    赵启西忙道:“怀舟怎么样了?”


    少年说道:“我前两天在城里遇到了他,他病了,我带他去了云山。”


    “前两天?”


    少年立马说道:“对,所以今日那告示上贴出来的不是真的,昨天晚上表哥根本就没在水溪镇。”


    众人惊讶万分。


    赵启中接话道:“那你在这儿做什么?”


    少年回答道:“怀舟哥病的严重,他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说他想见见他婆娘,我也不知道他婆娘在哪里,我奶奶让我来水溪镇看看,可是今日,不让进城了,肚子又饿,我就来到了这里找点贡果吃吃,不妨遇到了你们。”


    “你们知道怀舟哥他婆娘在哪里吗?”


    少年眼神明亮的扫过众人。


    不知怎的,梅花推了游昭一把,说道:“就是她了。”


    游昭惊讶的看了一眼梅花,而那少年却咧嘴笑着道:“可让我找着了。”


    说罢就去拉游昭的胳膊道:“嫂子,你快同我去瞧瞧怀舟哥吧。”


    游昭脚下不动,站在原地。


    这时在赵启中背上的晓晓出声道:“阿娘,阿娘。”


    游昭走过去抱晓晓。


    那少年眼前一亮,说道:“这是我怀舟哥的姑娘吧,都这么大了。”


    没人应声。


    少年又补充道:“和嫂子一个样,都好看。”


    游昭终是忍不住了,预备要开口,梅花又适时的说道:“你怀舟哥现下如何了?”


    少年摸了摸头,“我下山来好几天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赵启西听罢,说道:“那快带我们去看看吧。”


    轮到那少年沉默了。


    桂花见状,突然开口道:“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啊,你怀舟哥不是病的严重吗,还不快走啊。”


    少年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说道:“我奶奶不让带外人上山。”


    言外之意,只能带游昭上去。


    游昭忽然道:“我不去。”


    梅花一听,趁着那少年没有开口之前,将游昭拉到一旁,说道:“阿昭,现下不是耍脾气的时候,不管怀舟如何了,如今水溪镇你进不去,清水河你也回不去,回去了那日子也过不成,你还是同怀舟他表弟上山去,虽然山上不比山下,但是起码有个活路,等政策放宽些,你再下山来也行,这时候不是耍娃娃脾气的时候。”


    游昭不吱声,梅花嫂子说的是极有道理的。


    梅花又道:“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们是逃难来的,不是来游亲戚的,手头银钱也没多少了,回清水河的路费都不够了。”


    游昭听到梅花越说越难受,眼泪吧嗒就掉下来。


    梅花一只手托着背上的元福,一只手去拉游昭安慰道:“好了,好了,别哭了,嫂子也是为你好。”


    不远处的少年见状,三两步就走过来,说道:“嫂子,怎么了?是不是担心怀舟哥了?”


    梅花笑着道:“是啊,你嫂子从清水河一路到这儿,都没歇过。”


    少年十分惊讶道:“你们从清水河来的呀?”


    梅花反问道:“你怀舟哥没告诉你?”


    少年摸了摸头,他可以说是怀舟哥昏迷中说的吗,只是阿昭,阿昭的喊着,以此推断是他婆娘来的。


    但是他不能这么说,他讪笑着道:“我那天走的急,没怎么听清。”


    梅花“哦”了一声,没再说什么,转而道:“那你们快走吧,山上的路不好走。”


    说罢又询问道:“这云山远不远?”


    除了那少年,其他人都不搭话,因为都没去过,只是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是听说里头门道多,不识路的人进去多半是有去无回的。


    少年开口道:“确实是有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