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昌盛厂的管理层

作品:《回档1980

    吴振华作为办公室主任,待人接物自然没有任何问题。他也对叶文浩表示了足够的尊重。专门租一辆出租车来接人。


    80年魔都的出租车非常有特色,是电动三轮车,其实就是摩托车后面装了两个座椅,上面再加装了一个顶棚。因为形象类似乌龟,当地戏称为“乌龟车”。


    这类出租车并不是满大街拉客,而是固定停在医院、码头、车站等场所。需要使用出租车的必须去这些地方才能打到车。


    吴振华让出租车停在距离学校一个路口的地方,自己步行到学校门口接上叶文浩,然后一起来到了昌盛厂。


    简单吃完午饭后,吴振华让叶文浩休息了一会儿,到了差不多上班时间,才把他带到厂长办公室。


    老周走进办公室看到叶文浩的第一眼,就在心里暗赞了一声。当时叶文浩坐在沙发上,背部和沙发靠背有着接触,但又没有完全倚靠着。


    双脚自然让在面前,一手放在沙发的扶手上,另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腿上。这样的坐姿,既显得随意,又不失礼貌。


    坐姿能反映出很多问题,一般下属在领导面前,坐姿都是前倾的,也就是背部离开沙发靠背还有一段距离。


    领导面对下属,则会完全倚靠在沙发上,其坐姿是稍稍后仰的。这不完全是社交礼仪,更是一种心理博弈的结果。


    叶文浩的坐姿,代表了他心里认为谈话双方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一个初中生面对一个大厂的厂长,能有这种表现,代表着他内心强大,心理素质极强。


    叶文浩看到周厂长走进来,礼貌地站起身来,吴振华随即给双方做了介绍。老周客气地招呼大家坐下。


    “小叶,你那份计划书写得很好啊,让我们很多人都大开眼界。”老周也不客套,上来就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


    “哪里,哪里,只不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行得通,还需要请周厂长多多指点。”叶文浩客气地回答。


    “小叶,你也知道,在工厂里,很多人技术和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过对于一些新的事物,新的名词,就不是很熟悉了,你能帮忙解释一下吗?”老周毫不客气地提出了要求。


    “这个当然没有问题,不过我只是个学生,很多东西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有些东西可能无法解释清楚,还要请周厂长见谅。”叶文浩婉转地把球踢了回去。


    这是看自己是学生,明显想欺负自己。这老周是不想付出任何代价啊?做什么梦呢?哪有这样的好事!


    小狐狸。老周心里暗暗骂道,见对方不见兔子不撒鹰,老周也不墨迹了,“当然,小叶辛苦来这里做客,我们也会意思意思。


    另外,小吴啊,你去请老李,老苏和老蒋都过来,让小章也过来做一下记录。”


    很快,人到齐了,老周做了介绍,2个副厂长,一个书记。看神情,显然都看过叶文浩的文案。


    “小叶,我们这就开始吧,你先把那份计划书的总体思路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老周看大家都坐下了,向叶文浩提出了要求。


    “好的,各位领导,我把计划书的整体思路给大家介绍下,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随时指正。“叶文浩从容地开始了他的解说。


    他从市场分析、客户群体、团队建设、销售策略,人员培训、标准化模块,未来的发展趋势,风险规避、资金投入、财务分析、差异化竞争等多个维度对计划书进行了详细说明。


    自然,期间也不断地在回答昌盛厂高管提出的疑问。随着他的讲解,一幅广阔的蓝图逐渐显示在各位高管的眼前。


    无论是叶文浩的商业理念还是运营手段都让在座的各位大开眼界。他对市场的感知和理解都远超过众人的认知。


    整个下午,老周办公室都呈现一种非常诡异的状态,一个初中生在侃侃而谈,一群40-50岁的高管在认真地听讲。


    等叶文浩说完,老周等人互相看了看,彼此眼神都显现出同一种状态,震惊。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个下午,他们经历了什么。


    之前他们对市场经济的感知是非常模糊的,犹如一个封闭在小黑屋的人,看到的仅仅是窗缝里漏进来的一丝光。


    而叶文浩直接为他们打开了窗,推开了门。让他们瞬间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种冲击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震撼的。


    他们从未想过,一个企业还可以这么运作,这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条路是可行的。


    他们清楚地知道,三产如果按照叶文浩提出的模式去运作,这个市场会有多么广阔。最多5年,产值必然会超过现在的昌盛厂。


    不知不觉中,在座的昌盛厂高管居然奇怪地达成了一个共识。三产必然会成为昌盛厂的核心,也必然是昌盛厂的未来。


    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也对叶文浩提出的风险状况感到担忧。叶文浩非常确定地告诉他们,企业将会面临的风险和未来可能会遇到的竞争。


    常年在计划经济模式熏陶下的高管们对此一无所知。叶文浩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


    想想叶文浩口中描述的市场竞争的残酷状况,所有人都头皮发麻。大家心里模拟了一下场景,一旦遇到这种困境,除了向总厂求救外,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


    “小叶啊,计划书中提到的人员培训,你能不能帮忙?“老周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要求。


    经过一下午的交流,老周对叶文浩再没有任何的质疑。在他眼里,叶文浩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了,而是一个资深管理者。


    “我只能说尽量,我还是一个学生,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时间上可能有问题。”叶文浩没有把话说死。


    通过培训挣点钱,叶文浩自然不反对。问题在于对方愿意出什么价?如果随便给个三瓜两枣,他是没有兴趣的。


    吴振国叫出租车送叶文浩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快6点了。叶文浩下车前,吴振国塞给他一个信封,今天一下午的辛苦费。


    叶文浩道了声谢,站在楼下,等吴振国的出租离开后,才转身走进大楼。他用手捏了捏信封,大失所望,最多也就10张。小气,他嘟囔了一句,把信封放进书包,向家里走去。


    叶文浩不知道的是,老周原来只准备给50,在叶文浩展现了他的能力后,考虑到还需要对方帮助培训人员,才去财务又拿了50。


    老周认为,100元已经是一个职工2、3个月的工资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应该已经足够了。


    叶文浩离开昌盛厂后,老周等人并没有下班,而是继续在办公室商讨着有关事宜。


    “后生可畏啊,现在的学生都这么厉害了吗?”副厂长老苏感叹道。


    “不是现在的学生厉害,是小吴认识的这个太妖孽。”蒋书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吴振华的运气真好啊,他知道,计划书和叶文浩这两个筹码份量已经足够了。


    吴振华进入三产管理层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意识到三产的重要性,而以吴振华的能力显然是玩不转的。


    事实上,老周也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原本他是计划让吴振华去掌控三产,但现在他犹豫了。从叶文浩的讲解中,他清楚地知道三产这条船出海后,将会遇到怎样的惊涛骇浪。


    吴振华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些,但老周又不愿意三产的大权旁落。如何平衡利益和各方面的关系呢?老周开始纠结了。


    “老周,三产的人员要尽快落实了,人员的培训也要抓紧了。”蒋书记斟酌地给出了意见,“对了,小叶对培训工作热情不高啊。”


    “今天我让老吴给了他100,作为计划书和今天的报酬。等他拿到钱,他会改变主意的。”老周信心满满。


    “小叶刚才还在说要开拓思维,打开眼界。老周,你这格局有点不够啊。“吴书记笑眯眯地打击着对手。他从未放弃过三产的话语权。


    “不瞒大家,我爱人昨天和我说了,她把计划书给学校教经济学的教授看了,让对方做个评价。结果这位教授坦诚,他无法评判,因为他也写不出这样的东西。


    这足够说明小叶的水平了。刚才我注意到,我们提出的问题,小叶几乎都没有思考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不管小叶是谁教出来的,他现在已经具备这些能力,这没问题吧。设身处地,如果我是他,我是看不上这100元的。培训的事可能有麻烦了。


    这样,十月份,我爱人她们的大学有港岛经济学方面的教授过来交流,到时候我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对方请过来开几个讲座,做做培训。”


    通过叶文浩的讲解,蒋书记敏感地认识到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三产的影响力。他自然会尽力把握对三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