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铁路

作品:《天马歌——陈炽传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在上海诞生的。盛宣怀在1896年冬月初到达上海的时候,正在为组建中国最早的铁路总公司而奔忙。可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在淞沪铁路上旧址上重新修复铁路,成为中国晚清时一根别扭的神经。


    这二十年来,铁跌一直考验着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态度。而陈炽紧随其后,三个月后也来到了铁路公司,跟盛宣怀游说自己的方案。那是腊月十五日,再过半个月就要迎来春节,但陈炽完全忘掉了赣南的老家。他急切地走向上海,期盼修铁的事会因他的努力而改观。


    和陈炽一起去找盛宣怀的,还是江浙的富商林昆。他当然是民间势力的代表。来到上海,陈炽听闻到各种消息:几天前的1月9号,铁路在上海正式开张;总公司拟建芦汉、苏沪、粤汉等铁路,首先筹银300万两,修建沪淞铁路。


    盛宣怀接待了陈炽。两人是京中好友。春天的时候,盛宣怀参加过陈炽的宴请。后来,两人不断交流修建铁路的意见,但话不投机。


    陈炽对盛宣怀说,听说沪淞铁路有人递呈,对集资的方式有不同的意见,但大人似乎要欲自为之,概行拒绝?


    盛宣怀说,官方的事情,自由朝中决断,自然不容民间插足!


    陈炽说,这位林昆就是沪上商户代表,此前他已经托钱晋甫向你进言,请求民商参与协办。我觉得修铁路是件大事情,能够得到社会力量参与,自然做得更好更快,他们建议在民间集一万股参加修干路,我觉得你可以应该考虑!


    盛宣怀说,如今干路业已开工,恕我不能遵命!


    陈炽说,已经开工与再行集股并不冲突!你成立的是总公司,可以采取转包的方式吸引民间股本,反正这些股本亏赢各计,名号虽然依附在总公司,但这是大营包小营,正是轮辐共一毂之意。同时,修路计划上报出奏之日,好像也应该兼报给地方,比如两江总督,比如江苏巡抚,而且公司的董事名单也要加让本省督抚挂个名头,日后办理一切才能顺手。我觉得不独枝路,干路亦然。如经过河南,即应写上刘景、韩中丞之名。


    盛宣怀说,我受命朝廷,如今为何还要又受限于地方?这地方官挂名的事情,无关紧要!


    陈炽说,事虽若无关紧要,但是日后如果朝廷弹压,可以一起承担责任,同时在地方上调集修建材料会有无数的便宜,当年曾文正用兵必带本省地方官衔名,亦即此意。铁路通至内地,小民骛疑,难保不造谣生事,需用正多乎?今天,我带着林昆就是来说这件事情。至于可以吸引民间多少股份,尽可以请放心,可以暗中入股,外头是总公司的。宁波绅富、扬属盐商及沪商,他们都说好了,不欲出名,均有成约。


    盛宣怀说,陈户部考虑周全,但这吸纳民间股份的事情,却万难相从!这样龙蛇混杂,会大大增加公司运转难度!如今难得朝中同意修铁路,户部下拨了三百万两,我得赶紧把这笔钱用起来。


    陈炽看到盛宣怀执意不听,就说,你知道吗?你修的卢汉路将来生意并不理想,你要先修起苏沪路来,这样才可以获得厚利!如今,俄国急于在我国投资铁路,他们正要包揽中国全部的铁路,这样才能跟他们的西伯利亚铁路对接,利于他们跟中国通商和侵略!


    盛宣怀说,有这种事情?但这是朝中秘密,李鸿章大人自然会出面协调,这些年他全力主张联俄制日。我听说了,你跟英商走得近,受到李提摩太的影响,觉得英国对我们友好,要大量利用他们的投资。我看了你这篇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文章,《中日之战六国皆失算论》,国际关系讲得头头是道,大胆推演,观点新颖,但正如你最后所说,难矣,这六国打着各自盘算,谁都不可轻信!


    陈炽生气地说,如此说来,你是不打算听取民间的要求了?!你可知道,这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朝中阻挠而民间支持,留下沉重的历史教训!


    盛宣怀知道陈炽,讲的是二十年前的淞沪铁路,就是现在总公司要重修的铁路。但当年的淞沪铁路,正是英国偷偷修建的!


    1860年,美国有铁路49324公里,英国有14605公里,而中国却一公里也没有。1863年7月,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申请,请求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英国怡和洋行也请求修建以汉口为中心的铁路网。为配合铁路的修建,英国洋行还专门请来了英国铁路专家史蒂文森。


    清廷拒绝了这些请求。理由是,铁路为“奇技淫巧”,会引发伤风败俗的事端;而且外国人跑在中国修铁路,实属“以夷变夏”——蛮夷之族要改变我大中华,成何体统?


    从1830年代开始,美、德、俄、法等国已经大规模地修筑铁路,英国更是在1825年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而清廷高层竟然不能接受铁路的存在,岂不怪哉?但洋商们并没有放弃。十年后,他们决定用一种偷梁换柱的方法达到修筑铁路的目的。


    1872年,英国怡和洋行注册了“吴淞道路公司”,请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麦华陀出面,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请购买上海到吴淞之间长145公里、宽约14米的一块地,称准备修一条公路。洋商们乐观地认为,铁路建成以后,清廷看到它带来的便利,会一改之前拒绝的态度;即便不认可,清廷也要衡量一下两国的外交关系,总不能冒着破坏中英关系的危险,把铁路强拆掉吧?


    1974年,吴淞道路公司开始着手修建铁路,1876年1月修好了路基,开始铺设轨道。与此同时,“吴淞道路公司”也改为在伦敦注册的“吴淞铁路有限公司”。至此,洋商们修筑铁路的秘密终于曝光。


    为避免清廷的阻挠,铁路公司加快了工程进度,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全程的3/4,火车也开上了轨道,进行鸣笛试运行。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就这样以非法的形式艰难地开进了晚清。


    洋商们“生米做成熟饭”的做法让清廷很反感,清廷高层反应非常强烈。在铁路即将完工时,新上任的上海道台冯焌光察觉了铁路公司的偷梁换柱,向英方提出抗议,并把事情汇报给了两江总督沈宝桢。沈宝桢命令冯继续向英方交涉,同时也将此事上报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则向英国驻华公使妥玛发出照会,让他下令停止铁路工程。


    妥玛自然不会听从总理衙门的,他只是象征性地派梅辉立去上海,与冯焌光商谈解决问题的办法。路过天津时,梅辉立拜会了李鸿章,他向李说明了铁路的好处,又威胁说,铁路关系到很多洋行的利益,如果停办会出大事。他希望清廷能接受铁路已经建好的事实,按国际惯例从铁路运营的收益中分成,十年后由清廷出资回购,自主运营。


    见过风浪的李鸿章自然不会被梅辉立吓到。他回复说,英方以修公路之名,行欺骗之实,是对中国的藐视和欺辱。如果让英方经营铁路,是对中国国体的一种伤害,舆论不满不说,其他洋商难免有样学样,最终让事情变得很难收拾。李鸿章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铁路公司将建造铁路的成本核算出来,由中国承买,中国商人来经营。


    冯焌光与梅辉立会谈时,也提出由中国人自己经营,梅辉立却表示反对。理由是,中国人没有铁路相关的人才,如果把铁路买过去雇佣其他外国人经营,对英国是很丢脸的事。梅辉立主张还是“代中国人承办”。但冯焌光态度坚决,表示如果铁路不停办,他将“卧铁辙中听其轧死”。


    冯焌光如此激烈的反应没有让事情得到解决,却给了英国方面以口实,以冯焌光无法解决事情为由,要求李鸿章直接介入此事。一条十多公里的铁路,两个国家交涉了半年之久,最终英国妥协,双方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条约规定,清廷出资285万两白银买断吴淞铁路,一年内付清;在此期间,铁路暂由洋商经营,准其搭客往来。


    不管怎么解决,1876年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条铁路。事实上,并不像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以及很多地方官员说的那样,中国人会视铁路为患,会破坏风水。《申报》记者在铁路现场的采访中看到,除了本地人,还有人赶几十里路来看铁路,围观者每天多达几千人。游铁路成了百姓津津乐道的大事。停车处本来冷冷清清,竟一跃而为热闹的景区。


    火车正式通行的那一天,现场没有任何反对声,反倒是很多妇女孩子都想上车尝尝鲜。民众对铁路的态度,让清廷很是尴尬。


    从1860年代开始,清廷高层一厢情愿地认为百姓接受不了铁路。清廷曾召集18位高官和地方大员进行讨论,李瀚章认为铁路要“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最终朝廷吃亏。曾国藩说,铁路会影响所有人力交通,如断了轿夫、人力车夫、马车夫、包括旅店的生意,逼迫他们闹事。


    这些往事,短短二十年的中国铁路史,盛宣怀作为铁路总公司的老总,自然了然在心。陈炽简单地讲述之后,仍然试图说服这位老朋友。他说,当年反对铁路的声音主要来自官员,多听民间的声音,是不会错的!当年就是朝中决策失误,硬是把买下的铁路拆了,才有今日重修之事!


    那一年,清朝买下了英国偷梁换柱建成的铁路,但对铁路仍然是拒绝的。总理衙门要求各地对洋人修筑铁路的请求一概拒绝。理由也冠冕堂皇:洋人会沿铁路深入中国境内,外生枝节,带来外交上的麻烦;而且铁路在中国境内延伸,将使中国关联险阻尽失,不利国防。


    1881年,刘铭传向朝廷上书请求“筹造铁路”。他的说法是,铁路可以让全国“声势联络,血脉贯通”,在战争中做到“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起到迅速调动兵力和物资的作用,有助于抵御外敌。李鸿章支持刘铭传的提议,在跟进的奏折里还总结了铁路的九大好处。


    但朝中舆论,仍是造铁路等于开门迎盗。刘传铭的呼声,在反对声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大辩论过后,清廷最终下旨修铁路之事“毋庸再议”。1877年10月,吴淞铁路的款项全部清结完毕,145名淞沪地区商民向两江总督沈葆桢上书,请求保留铁路。沈葆桢也明白铁路的好处,但还是以“有损国体”为由下令将铁路拆除了!


    晚清第一条铁路,运营仅仅一年即灰飞烟灭。清廷交了285万两银子的学费。十年之后,中国再次提起修铁路之事,而成立的铁路总公司就在上海,而修的第一条铁路,就是在吴淞铁路旧址上又重修。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陈炽本以为这些往事会触动盛宣怀。盛宣怀却说,这事情根本不是朝庭的错误,而是英人偷奸使滑!如果引入英商投资,才真正是重蹈覆辙!


    这一天,陈炽与盛宣怀两人不欢而散。陈炽没有留下吃饭,而是跟着林昆去会见上海商户了。他跟大家说,这事我尽力了,但是无果,真是抱歉!我来此上海前,还到南京搬出两江总督,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