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李善长和胡惟庸

作品:《人在大明写日记,老朱心态崩了

    “怎么?听不懂咱说的话吗?”


    朱元璋皱起眉头,冷冷的扫了毛骧一眼。


    毛骧当即面色大变,汗毛炸立,连忙说道:“陛下,臣马上去做事。”


    说完,他顾不得多说什么,转身小跑着离开。


    伴君如伴虎,尤其对象还是朱元璋这头猛虎。


    那可是真的随时会人头落地。


    “哎此事咱考虑的有些鲁莽了,不知道去了官绅不纳粮、不交税的条件后,还能不能调动那些读书人的热情。”


    朱元璋摇摇头,面上露出一抹苦笑。


    总而言之,官绅不纳粮、不交税的问题,是不可能再继续实行了,那是在坏大明将来的根基,是为将来的朱家子孙埋隐患。


    自己享受便利,让后代头疼,这不是朱元璋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看一看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他是恨不得所有事情全都一个人全做了,然后让后代子孙们去享清福。


    韩国公府!


    胡惟庸跟在李善长身边。


    两人正在聊天。


    所谈的内容,自然是朱元璋对科举制的改革。


    “大人,您说陛下这是什么意思?科举制,这也是随便能够乱动的吗?”


    胡惟庸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李善长是大明首辅,了解到的消息,自然比他要多得多。


    “闭嘴,陛下如何打算,还轮不到咱们来非议。”


    李善长沉下脸,呵斥道。


    “是是是,大人教训的是,是下官冒失了。”


    胡惟庸认错态度十分诚恳积极。


    别的地方不说,在李善长面前,他态度恭敬的很。


    原因很简单,没有李善长的提鞋,他胡惟庸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里呆着呢。


    李善长看着胡惟庸的模样,面色好了一些,淡淡说道:“新的科举制一出,对读书人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以后考取功名更加简单了,但是官绅不纳粮、不交税,这两个条件,总感觉不是那么妥当。”


    虽然他也是官绅当中的一员,但是他更是大明朝的首辅。


    以他的家底,自然是不缺那点粮和税的,所以交不交都无所谓。


    “确实,功名可以保留,以后怕是举人遍地走,秀才不如狗了。”


    胡惟庸附和道。


    他有些郁闷,当初他考取功名的时候,怎么没有优待?


    功名可以保留,这好处让他都嫉妒。


    当初的他,那可是步步惊心,害怕那一次没有考上,毕竟一步落空,那就得从头再来。


    “不能那么说。”


    “虽然考取功名简单了,但是能读书的人,应该还是那么些人。”


    李善长摇摇头。


    新的科举制,说白了,最大的利惠者,当属中层阶级。


    你指望底层的额老百姓读书考取功名?


    闹呢,吃都吃不饱,还有闲工夫读书?


    读书的钱哪来?


    所以说,获益最大的是那些有钱的小阶层,一般指某个地方拥有一定威望的权贵。


    “也是,不知道陛下到底是怎么想到的这个办法,会不会是”


    胡惟庸意有所指,皱起眉头。


    李善长闻言一愣,想了想摇摇头:“不是刘伯温!”


    他与刘伯温既是同朝为官的同事,也是竞争激烈的对手。


    俗话说的好,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对手。


    刘伯温什么行事作风,他很清楚。


    别的不说,单单官绅不纳粮、不交税这两点,就不像是刘伯温能够提出来的。


    “算了,不说这些了,这次魏国公北征一事,你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李善长摆摆手,结束了科举制的话题,聊起了徐达北征。


    胡惟庸闻言一愣,摇摇头:“这下官愚昧,还请大人指点。”


    关于徐达北征这个事情,他真没有看出什么门道来。


    说白了,就是战局不利,让徐达去擦屁股的。


    李善长面色平静,轻声说道:“想一想,陛下之前为何没让魏国公直接带兵北上?”


    “这魏国公很危险!”


    胡惟庸面色猛然一变,脱口而出。


    李善长没有理会胡惟庸,自顾自的说道:“我本以为,魏国公北上之前,陛下会做些什么,比如说联姻,然而最终什么都没有出现”


    此刻,他心中也有些难受。


    徐达的境地,他一清二楚,称之为处在悬崖之边也不为过。


    之前朱元璋没让徐达直接带兵出征,便是不想让徐达继续再建立新的战功。


    封无可封。


    这是徐达目前面临的局面。


    读过历史的都知道,当面临封无可封的时候,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


    “魏国公可以选择不去的。”


    胡惟庸想了想,出声说道。


    他就不相信,徐达真的一点察觉没有,既然察觉到了还要北上,那么将来因此而死,也怪不了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