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秋灯会(下)

作品:《古代科举生活

    徐文修三人散着步往县城南边走去,青桂街靠近县城南边城墙,安溪江从城外流入城内穿街而过,江边多是商铺摊贩,因此一到大小节日,这边都是热闹至极。


    刚走过青桂街牌楼,扑面而来的就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灯笼,各家灯笼种类各异,都被挂在街道两旁“争奇斗艳”。


    原本刚擦黑的夜幕,在这里却被灯笼光芒映照的恍如白昼一般。


    徐文修见着眼前的灯市奇景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


    徐父见到他的样子好笑的摸摸他的头:“这里灯笼漂亮吧,以前我同你阿娘也爱来这逛,要是你阿娘还在……”


    徐父没有说下去。


    徐文修却知道徐父是想念徐母了,徐母去世的时候原主才三岁,对于母亲的记忆也是模模糊糊的,恍惚间也就记得那是个很爱对他笑的女子,说话也很温柔。


    看着陷入回忆的徐父,徐文修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好捏捏他的手掌,对着堂哥使眼色。


    好在堂哥非常“懂事”,立马就指着前方动物灯的摊位激动大喊:“堂弟你看!那个兔子灯就是去年阿爹阿娘送我那种!”


    喊完又转向徐父:“大伯!我今年不想要兔子灯了,我想要那个蹴鞠灯!”


    他这一激动倒是将徐父从思绪当中带了出来。


    徐父和徐文修两人跟随着堂哥来到他看中的摊位前,蹴鞠灯笼是用竹编制作而成,中间镂空之处透出亮黄的烛光,整个灯笼直径约有两拳宽,小巧而精致。


    徐父一边充当着付钱工具人角色,一边转头问徐文修:“文修,你可有喜欢的?”


    这些灯笼制作的都很有特色,徐文修其实每个都挺喜欢的,但他也不能每个都买了带回家,既然如此,那就一个也不买吧,于是便对着徐父摇摇头:“阿爹,再看看吧。”


    三人买过灯笼就朝着灯市更里处走去,越往里走灯笼越是奇特,有动物形状制式的,其大小就如真的动物一般。也有八角亭阁形制、船楼形制、花木形制,还有更为复杂的多层竹编形制。


    不过这些灯笼价格都非常贵,许多也并不出售,只是作为展出。


    每年灯市上这些灯笼都会进行“灯王”评选,为了这个名头,各大有心参与的商人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灯笼怎么复杂怎么去做,这也就造成了灯市上有些灯笼长得是千姿百态。


    徐文修甚至看到了一盏大船灯,船灯整体长约三米,高约两米,分为三层,制作非常精细,就像是一艘缩小版的行船真正摆到了面前。


    看到这些灯,徐父也不禁感慨:“今年灯笼制式倒是更加新颖精致了,估计也是因为县令大人添了灯为此次灯市加彩,这些商户们便更花心思了。”


    “县令添的灯?在哪儿呀,大伯,我们能去看吗?”徐文远对于县令添的灯倒是挺感兴趣的。


    “这倒是不知道,但应该要再往里走些,到一品楼那边看看。”徐父想着灯市以往都会在青桂街最高的一品楼外,挂出去年评出的灯王,那县令的添灯应当也会在那边。


    更往里走,出现的猜灯谜摊子就更多了,凡是猜中灯笼谜面者就可以拿走这盏灯笼,但是这些灯笼制式都较为普通。


    猜灯谜活动最热闹的地方在一品楼,楼中这天都不卖吃食,两层楼挂满了各式灯笼。


    灯笼下坠着一张纸条,这就是灯笼的谜面,凡是猜中者也可拿走这盏灯笼,不过相比起外面摊位上的,这里的灯笼就更加精致有趣了。


    因此,人们往往都会往一品楼来,去挑战一番猜灯谜活动。


    一品楼外专门立了一长杆,长杆顶部挂着一盏特别大、特别显眼的灯笼,灯笼呈莲花形制,花瓣层层叠叠,颜色层次由白至粉再到青绿色,美轮美奂。


    这便是去年的灯王了,样式算不上特别,但胜在精细以及花瓣制作的栩栩如生。


    徐父带着徐文修两人走进一品楼中,刚一进去,便被正中间挂着的一盏八角雕花灯吸引住了视线。


    灯笼分为上下两部分,灯笼上部对称分布着极为精细的木雕花,雕花罩着的便是灯笼下部分,下部分灯笼的八面纸幕上都绘制着不同的山水花鸟图,灯尾八角还各坠着流苏。


    一品堂的伙计对着新进来的人们解释道:“这便是县令大人的添灯啦,大人添彩,此灯也有灯谜,猜对了就可带回家!”


    听见伙计的解释,进了一品楼的人们都一拥而上,朝着八角雕花灯的灯谜看去。


    只见谜面上书“残月北斗一星沉”,让猜一字。


    看见这谜面徐文修就知道自己是猜不中了,再看徐父和堂哥两人,也是两脸懵。


    同样的,那些凑上前去的人无不都是见灯兴起,见谜兴归。


    果然,要想拿到县令大人的添彩灯,还是很需要一些学问积累以及巧思的。


    徐文修自认在这方面还比较差劲,也就不往一品楼二楼去了,就在一楼看看有没有能猜中的灯谜吧。


    因为二楼灯笼虽然更好看,但是谜面也难。


    徐文修和堂哥在一楼窜来窜去,还真让他找着两个能猜得出的。


    只见一盏小型花灯下面挂着一谜面,上面写着“十五日,打一字”,一见这个,徐文修就笑了,这个谜面他以前见过,谜底是“胖”字。


    还有一盏普通的四方灯之下挂着另一个谜面,写着“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听人讲话,陪人吃酒”,让猜一物品,这个徐文修和堂哥讨论了一会儿才确定了,应当是“桌子”无疑。


    徐父见两个小的猜出来了,便招呼了一旁候着的伙计。


    “这位小哥,这灯谜猜出来了要如何取灯?”


    “客官只管取下谜面,去钱柜那边核实,您真猜对了,那即可取了灯笼带走。”伙计被徐父问到,倒是一脸笑意盈盈,今日楼中不做生意,他们虽然也没清闲多少,但沉浸在节日氛围之中,心情倒是很好。


    徐父也笑道:“如此,多谢小哥告知。”


    “诶”,伙计摆摆手:“不用谢不用谢。”


    徐父取了谜面往一旁去核实了。


    徐文远则凑到徐文修旁边,附耳小声道:“文修弟弟,这两灯笼你一盏我一盏,但你要那个花灯怎么样,那花灯更漂亮。”


    徐文修斜睨了一眼堂哥,他分明是嫌花灯更像女孩子拿的,不适合他这个男子汉,因此才不想要的,漂亮什么的都是借口。


    但徐文修对此倒也无所谓,便应了一声“可以”。


    见徐文修答应,徐文远就高高兴兴的,对着折返回来的徐父说到:“大伯,我要那盏四方灯!”


    徐父一边应下,一边取了灯递给徐文远,然后又将另一盏花灯取下递给徐文修。


    徐文修提着花灯,仔细观察,花灯做的不大精细,比起外面挂着的那盏莲花灯灯王,那肯定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但这盏灯可是他猜灯谜赢回来的,不要钱,很有纪念意义。


    三人出了一品楼,就朝着安溪江那边去,今日他们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放水灯。


    放水灯的地方,有专门修建出的一处小码头,其实就是一处小平台外加延伸入水的阶梯,可供人们沿阶而下到水边放灯。


    徐文修他们并没有准备小河灯,因为放河灯旁边到处都有卖,还有专门支了代写祈福条摊位的。


    买了三个小河灯,三人便小心的从梯子上往下走,徐父左右手一边一个,揪住徐文修和徐文远的衣服,生怕他们一个脚滑直接掉入水里。


    待到许了愿,放了灯,三人就往回走。


    一边走,徐文远一边问徐文修:“文修弟弟,你许了什么愿呀。”


    徐文远一脸好奇,徐文修却是不能告诉他的。


    他许的愿望是:希望爷爷奶奶一切都好,身体无恙。来到这里后,他唯一牵挂的便是两个老人。


    “堂哥,愿望说出来可就不灵了,我不能说。”


    见徐文修这么说,徐文远也便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四处张望着打量起来。


    这边更多的是买吃食的摊贩,因为此时大家基本也都逛累了,见着小摊子正好可以坐下来歇息一刻,顺便吃点东西。


    摊子上卖的吃食种类还不少,有冷食也有热食,有各种饼子也有点心,有蒸的、煮的、也有炸的。


    除了这些,徐文修还见着一个卖“冰”饮的,卖的是凉茶以及酸梅汤,但说是“冰”饮,其实里面连点碎冰渣子都没有,只是在深井之中冰凉过后再拿出来卖。


    看到这,徐文修灵机一动,古代市井之中冰其实并不常见,因为很贵,就算是富贵人家也是不可多得的。


    大齐的冰都是头年贮存,次年取用的,存量非常少。


    而且硝石制冰这项技术这里还没有出现,如果他能制出冰并且出售,岂不是能赚到很多钱?


    但是想了想,徐文修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个时候硝石是很贵的,制冰却需要大量硝石,真靠买硝石来制冰,到时候都不知道要定多高的价才能盈利。


    倒是可以找硝石矿,但且不说他一个小孩子,没那能力,就算找到了,怎么开采也是个大问题。


    而且,冰价贵,卖冰是件很能引人注意的事,要是权贵们有心打听,就凭他家这家底,交出配方还是小事,更大的可能是家破人亡。


    哎,徐文修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想要赚个钱不容易啊。


    首先,要得他年龄更大些。


    其次,他赚钱的法子要稳妥、符合身份,不能太引起别人注意,免得招来虎狼环伺。


    不过还好的是,他家现在有田产收成,每年也有百多贯银钱的收入。


    只要他不去流连花楼、上赌桌,他读书考举银钱其实也算够用的。


    当然,以上那些徐文修肯定是不会去做的。


    所以,他现在还是安心读书吧,等他有能力可以护得住家里了,再考虑用那些远超于这时代的方法赚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