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直播:我要灭了满清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花园里,朱棣神情沉重地坐在位置上,他想过大明可能会亡,但没想到大明居然是亡在外族人手里。


    曾经宋朝灭亡,蒙古铁骑肆掠中原,整个中华沦陷,导致中原大地在元朝的□□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他大明居然……也是亡于外族。


    朱棣不禁仰头望天,想要质问老天爷:


    难道他中原大地就这般坎坷?


    好不容易恢复汉家天下,夺回他汉人失去的尊严与国土。


    百年后却又要被外族铁骑肆掠,让他汉家儿女再次在外族人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他中原大地为何就这般艰难?


    朱棣沉痛地闭上眼睛。


    他大明王朝守不住江山,抵御不了外族……是……是他朱家人罪啊……


    “爹,满清是哪个外族的称号?你告诉儿臣儿臣带兵提前灭了他们!”朱高煦突然气势汹汹地叫嚷道。


    朱棣皱眉,这他也不清楚,于是他叫了亦失哈一声:“去传礼部尚书李至刚过来。”


    礼部负责整个大明的外交事务,对大明周边有哪些国家和少数名族最是清楚。


    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李至刚气喘吁吁跑了过来:“臣拜见皇上。”


    朱棣站起身走到他面前问:“你可知我大明周边哪里有满清这个外族?”


    “满清?”李至刚冥思苦想,可想了半天也没有听过满清这个名字,只好道:“皇上,臣并没有听过。”


    现在的满清并非叫这个名字,而是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女真族,如果再要说出名一些,那就是曾经与蒙古、大宋三足鼎立的金国,其造就了宋代有名的靖康之耻。


    后金国被蒙古打败,女真族分裂,其中残余一脉就是努尔哈赤所出生的部落——建州女真部落。


    可惜许清并没有说建州女真族,否则不用招李至刚来朱棣也知道那游荡在长白山一带的建州女真部落。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建州女真的完颜氏阿哈出和爱新觉罗氏孟特穆还会十分谦卑的到他面前来投诚呢。


    “不知道。”朱棣不悦:“那你就回去查,查到了来告诉朕,如果查不到你就给朕一一排查,看看哪个外族是那满清的前身。”


    “是,皇上。”礼部尚书李至刚躬身退去。


    许清:“土木堡之战的发生是由于瓦剌太师也先率兵侵犯大明边境开始的,蒙古虽然被朱元璋赶回草原,重新夺回汉家天下,但蒙古重回中原的野心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了防止蒙古再次南下入侵中原,大明历代皇帝都在抵御北方外敌的边境上想尽了办法,尤其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避免蒙古等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的祸事,他为大明建立了两条军事战略。”


    许清竖起两根指头。


    “其中之一就是分封藩王,藩王在藩地拥有兵权其目的就是为了镇守边疆。”


    “如燕王朱棣的北平、秦王的西安、晋王的太原等,这些有实力的藩王藩地都集中在西北方抵御草原少数民族的军事要塞上。”


    “从朱元璋分封的部署来看,各大藩王的藩地将整个大明边境牢牢拱卫,打造犹如铁桶,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想要入侵中原无疑就是痴人说梦。”


    “蒙古想要攻打大明首先就必须要突破层层藩王的防守,就算真的千辛万苦将挡在前方兵强马壮的藩王们灭,等待敌人的还有大明中央几十万军队以及各方藩王的勤王部队。”


    刘俊蹲在地上拿着根木棒将朱元璋曾经分封的藩地一一圈出来。


    发现这些藩地连成了三条合纵连横的防守战线,果真如许清所说将大明打造犹如铁桶,不禁扔了手中木棍大叫道:“妙啊!”


    他拍手称赞道:“先帝高瞻远瞩,大才!”


    随即他又沉默下来,当今皇上似乎有削藩的打算,那这战略部署不就全废了。


    还没等刘俊想出个法子,就听天上许清说:


    “不过大家都知道分封制弊大于利,藩王重权在握,一旦中央势弱,天下必定大乱,而朱元璋执意如此,恐怕想的是乱也比外族入侵的好,即使藩王打成出狗脑子那也是他朱家人的天下。”


    “但朱元璋的藩王政策理论上很完美,却过于理想化,所以他刚驾崩没多久建文帝就举起了削藩的大刀,因为没有一个皇帝可以忍受周围虎视眈眈的藩王们分走自己的权柄。”


    “继而朱棣登基后也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


    朱棣一下握紧了拳头,这……这怎么就把他的削藩目的暴露于天下了?


    他本还想徐徐图之,如今被许清摆到明面上来,各大藩王怕是要出乱子。


    朱棣咬碎了银牙和血吞,他早就知道的,后世之言有利有弊,总之事情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


    “来人!”


    “皇上。”


    “立刻吩咐锦衣卫加强对各大藩王的监视,同时拟旨各藩王进京觐见,三月后齐聚南京祭祖。”


    吩咐完后,朱棣舒了一口气,现在徐徐图之是不可能了,他可不想像建文小儿一般给藩王反抗时间,只能趁此机会一举削藩成功。


    许清:“不过朱棣和建文帝不同,他选择了和平削藩,以利益换取各大藩王手中权柄,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总算将所有藩王权柄收归皇权。”


    朱棣心里微微松一口气,有了后世之人这句话他的削藩之路应该会顺利不少。


    许清:“在朱棣削藩后,朱元璋制定下的以藩王为屏障镇守大明的军事战略算是被废掉了,为了防止边患之祸,朱棣在位期间制定下一个非常重大的国策——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众所周知,大明有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条祖训即使到了今天,也让无数中华儿女为大明朝那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到自豪。”


    “但此言并非出自洪武帝朱元璋,也非出自永乐帝朱棣,而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四川右布政使敖英之语。”


    “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嘉靖年间,倭寇横行,而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却是一个一心修道任用奸佞的奇葩皇帝,面对大明如此外忧内患下,他依然站起身选择强硬抗敌守住祖业,敖言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此感慨。”


    “大明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平后,除了朱祁镇这个皇帝,历代皇帝无论奇葩否、有能力否都严格遵守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言。”


    “即使是末代崇祯皇帝面对国破家亡之时也毅然决然选择了以身殉国,至死遵守君王死社稷之言。”


    听到这里,朱棣内心复杂不已,他的大明终是亡了,亡在了崇祯皇帝这位后世子孙手里,但崇祯以身殉国的气节让他无法说出责骂之语。


    崇祯这位后世之孙好在没有丢他老朱家的脸。


    快步朝着紫禁城方向奔跑而去的刘俊听到这里步子慢慢停了一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话毕,刘俊内心一阵激荡,一种从尾椎骨升起的战栗感直窜脑海让他全身血液沸腾。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刘俊满脸涨红,眼里迸发出明亮的光彩,胸腔内有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与激动:“这就是我大明的天子,我大明朝的君王!”


    激动之下他甚至也不顾自身处在大街上,当即跪到在地朝着紫禁城到方向拜道:“皇上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开始,为了这样的大明,这样的君王,他刘俊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俊的举动并没有引来周围人的侧目,所有人都被许清的话吸引了注意力,有人和刘俊一般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感到振奋,感到自豪,而也有不少人对迁都北平一事感到不满。


    “迁都北平!那等苦寒之地怎可做为我大明的京城?!”


    “但后世之人说皇上以后会迁都北平,这是真的吗?”


    “我不同意迁都北平,北平哪里比得上南京城的富饶与安全,去北平太危险了。”


    “说的对,北平气候苦寒,条件恶劣,要是搬去北平岂不是要和草原鞑子们面对面?这般晚上我睡觉都不安稳。”


    ……


    针对迁都北平一事,许清刚说完就在大明引发轩然大波,尤其是南京城,连许多百姓都极力反对去北平定都。


    这一幕许清自然不知道,她接着说道:


    “迁都北平的决定在当时的明朝势在必行,甚至是迫在眉睫之事。其中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为了镇守国门将兵线缩短,减轻国家军事负担。”


    “在削藩之后,没有各个藩王镇守边疆要塞,北方草原的威胁巨增,如果朝廷仍然死守南京城,那距离远在北方的草原敌人朝廷将鞭长莫及。”


    “尤其是在兵力这一块儿,那时的大明既要分布兵力镇守大明边疆,又要抽出几十万军队拱卫京城,对于朝廷来说军事负担极大。”


    “而迁都北平后这样的负担就能很好的缓解,拱卫京城的几十万兵力天然就是抵御草原的重兵,同时朝廷对九边军镇的掌控能力也大大加强。”


    朱棣点点头,完全说到了点子上。


    “至于第二点,经过元朝的□□以及后来四年的靖难之役,北方诸地历经战乱已经人烟稀少,如果不迁都,北方地区就发展不起来,甚至还会有大量的人口流失朝着南边迁移,几十年后不用蒙古人入侵,北方地区怕就已经分裂出去了。”


    “而且北方地区无法发展起来,那么物资就全靠南方输送,这对南方也是极大的负担。”


    “综上所诉,如果大明不想变成下一个南宋,迁都北平迫在眉睫。”


    这……


    南京城的很多人懵了。


    他们不想迁都,在南京城安逸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要去北平受苦?


    但如果不迁都他们的大明就要变成下一个南宋,他们也不想。


    这可怎么办?


    不少人愁苦满面。


    许清:“讲完朱元璋的藩王政策,咱们来讲讲朱元璋的第二条政策,那就是他所建立的卫所制。”


    “从卫所制我将为大家延伸到明朝立国276年的军事制度,从而分析一下明朝被满清灭亡的原因。”


    朱棣双目一亮,这正是他亟待解决的大难题!


    也不知这后世之人能否解他心头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