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直播:理想化的朱元璋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爹,我大明仅存在276年便灭亡了!”
朱高煦差点跳起来:“这也太短了,如果不是后世朱祁镇这不肖子孙,在爹您的治理下,我大明怎么也会延续千年之久吧。”
朱棣没开口说话,只淡淡地瞟了一眼身旁上蹿下跳的老二。
朱高煦:“……”
如果让许清来形容的话……这是来自血脉的压制。
就这一个眼神朱高煦便老老实实下来,不敢再作妖。
他摸了摸鼻子讪讪道:“爹,既然知道我大明亡于满清,孩儿定会为我大明扫除这心腹之患。”
朱棣收回目光不再理会他。
其实大明能延续276年朱棣还是比较满意的,被朱祁镇那畜生这般折腾后他其实对大明的未来并不抱希望。
真应了那句,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想到他大明朝还能和那些国寿长久王朝一样延续将近三百年,已经算不错了。
东宫
朱高炽点头道:“我大明国祚276年,也算是将近300年了,与历朝历代相比并不算短。”
旁边胡广放下手中茶碗,斟酌着接话道:
“细数下来,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王朝国祚都几乎不超过三百年,强如大汉四百多年国祚其中也出现过断代,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超过三百年,反倒是宋朝国寿长319载。”
“论起来宋朝319载也没有逃过三百年的宿命,就是不知……不知这其中是何缘由?”杨士奇皱眉道。
其他人互相对视一眼,摇摇头想不通这其中关键。
许清:“明代的卫所制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三成守城,七成屯田。屯田士兵固定上交粮食,供给守城军和官吏使用,达到自给自足不耗国家财政的目的。”
“朱元璋曾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朝建国之时记载其军队人数达到三百万,而那时的明朝正是刚刚结束元朝□□,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人口稀少,生产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供养三百万军队的粮食。”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施行屯田卫戍制成了不二之选,将大片没有人种植的土地分给卫所,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田,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生产。”
“同时卫所制的实行军户世袭制,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目的是为了在当地生活安定繁育后代,以卫所为家,增加当地人口,也算是另一种方式的移民。”
“因为军户隶属于世袭制,管理非常严格,除非特殊原因,很难除籍。”
“也就是你的爷爷是兵,那么你的爸爸和你同样是兵,子子孙孙都是军籍,朱元璋以强硬方式将人口留在当地,这样变相的移民方式在另外一方面非常有效的将大明打下来的土地固守下来。”
说到这里许清不知想到什么笑起来:
“如果大家对朱元璋政策熟悉一些就会发现朱元璋非常喜欢世袭传承这个特质,他制定了一项匠户制度,如家里是从医,那么世代从医,家里是工匠,那么子孙后代皆是工匠。”
“史书记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社会各行各业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将大明运转下去。”
“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社会状态,在想象中很完美。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皇帝。”
“但无论是藩王政策还是卫所制度都证明了,越是在理论上完美的政策一旦落到实际就会不堪一击。”
“卫所制在永乐年间就开始出现弊端,到正统三年记载士兵逃亡人数居然达到一百六十多万,导致很多卫所士兵编制不足,出现战力大幅度拉胯。”
朱高煦张大了嘴巴,都被这个数据震惊了,一百六十万士兵逃亡是个什么概念?
逃跑这么多士兵卫所还能留下多少人?
而且这留下来的人中,其中还有七成是种田的!
难怪太师也先率兵攻打大同,大同守卫如此拉垮。
旁边朱棣也难以置信:“怎么会逃亡这么多士兵?”
要知道在明朝对于户籍管理非常严苛,不论是士兵逃亡还是工匠逃亡都会有严厉的惩罚,不是活不下去,怎么会出现大面积的逃亡。
这一刻朱棣清晰的意识到卫所制一定出现了非常大的纰漏。
但具体是什么原因他一时之间想出来,好在许清马上为他解惑。
“卫所士兵出现大量逃亡这关乎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土地兼并?”朱棣惊疑不定。
许清:“明初之时,旧的王朝制度被打破,新朝初立,人口经过战乱的大清洗导致人口稀少,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正是需要恢复生产力时,卫所制建立,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士兵,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有不少结余。”
“而等到五朝皇帝的治理后,天下安定,国泰民安,大明国力空前强盛,人口在这过程极具增长,同时在繁荣之下,奢靡安逸之风兴起。”
“卫所上层军官勾结地主们侵占下层军户土地的情况开始严重起来,士兵变成了实际上的农奴。”
“底层军户土地被侵占还要给军官们当奴隶种田,活不下去只能逃亡,广袤的土地上出现大量有田有籍却无人的卫所。”
朱棣醍醐灌顶:“原来如此……”
许清:“那时卫所很多底层士兵被上级压榨剥削,生活极其凄惨。据记载,卫所底层军户居然出现了让妻女做皮肉生意来维持生存。”
“除此之外,朱元璋定下的中下层军官世袭制也是卫所兵力开始大幅度拉胯的原因。”
“世袭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其内部却反应出了一个十分残酷的真相。”
“每个人从出生下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千户的儿子承袭父亲依然是千户,而底层士兵的子孙如无意外世世代代都是底层的军户。”
“这导致下层士兵上升空间狭窄,处于中层的军官并非靠能力胜任。”
“且大部分军队因为屯田接受训练强度严重不足,卫所作战能力自然极为低下,最多只能守下城。”
朱棣拍着扶手下定决心道:“卫所制必须要变革!”
朱高煦趁势说道:“爹,可以试试我奏折上所写之法。”
“这个稍后再议。”
……
朱高炽听着许清所言感叹道:“没想到先帝所制定的卫所制居然有如此多的缺陷,底层军户竟困苦到这般境地。”
“这后世之人将我大明朝的卫所制居然分析如此透彻,这后世之人虽为女子,却学识非凡,臣所不如也。”
杨士奇夸赞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臣感觉从原来的模模糊糊辩不清方向到现在一下遍能窥见卫所制全貌,太子殿下,如今我们已经了解卫所制腐败的真正根源,针对卫所制的改革就容易的多了。”
“杨先生所言极是。”朱高炽笑道。
许清:“土木堡之变后,京城三大营损失惨重,面临着瓦剌大军随时会挥师而下攻打北京的危机时刻,卫所却不堪用,朝廷只能派遣御史前往内地募兵。”
“此后,大明军事制度开始朝着募兵制转变,到嘉靖年间更是大规模募兵,卫所制度开始边缘化,募兵制成为主流。”
“募兵在大明中后期称为营伍兵,由朝廷发放军饷形成职业化军队,负责领兵作战。同时和卫所军队配合。”
“因为各方面政治原因,卫所并没有被废弃,卫所兵通过耕种土地获得军饷,负责守卫城池,两种军种配合一直延续到明末。”
“其中募兵制下最为著名的军队大家应该很熟悉,那就是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其战斗力之强,在平倭的斗争中屡立战功,其百战百胜的战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然而募兵制有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费钱,十分的费钱。”
“明朝中后期,大明一直处于外忧内患的处境中,边患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一直在持续加重,到了明末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整个大明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