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播剧后:朕要万全之策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纪纲带着深夜的寒气走进大殿,如果仔细闻还能在他身上闻到一股淡淡的血腥味。
“臣参见皇上,今日关于南京城刺杀一案臣已经查明真相,是蒙古人所为。”
朱棣:“蒙古?”
纪纲呈上手中折子:“臣已在折子中写明详情。”这时他连夜从活下来的几个刺客口中拷打出来的。
这些人的嘴开了,那些还躲在背后的人迟早也会被连根拔起。
朱棣翻着折子,越翻,眉间怒色越重:“好啊,这些人堂堂正正的汉人不做非要去做蒙古人的狗!看来朕的大明还有不少人在想念着他们的前主子呢。”
朱棣怒极反笑,原以为是建文余孽,没想到是前朝余孽和蒙古人勾结。
他合上折子道:“大明境外的锦衣卫传话回来了吗?”
“皇上,据报,蒙古草原确实也如我大明一般可以看到天上后世之人所言,但在东南一带的安南等国,以及北边的朝鲜和倭国却无法看到。”
“看来这蒙古是听到土木堡之战生起了野心。”姚广孝说。
如今的蒙古没有经过朱棣的打击和分化还非常强盛,一直想要重回中原夺取天下。
听闻后世的事情后自然不难猜出他们的心思,后代都能做到的事情他们肯定也能做到,当然前提条件是朱棣死。
“蒙古,其心可诛。”朱棣沉声道:“但那些蒙古的走狗余孽更加该死!纪纲,朕命你彻查本案,将那些人在我大明心在蒙古的汉奸走狗连根拔起,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是!”
在场中众人内心一紧。
朱棣此话定音又将是一场血雨腥风,怕是整个大明都将迎来一场血洗。
此事已经触到朱棣逆鳞,据锦衣卫调查,这次刺客带着大量兵器能顺利进入南京城埋伏在朱棣必经之路,背后面居然牵涉到朝廷官员。
这释放出了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蒙古人的细作已经渗入到大明朝廷内部,朱棣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纪纲领命离开后,朱棣环视了一圈身边的人,除了姚广孝其他人都心颤地低下头去。
他们都是朱棣心腹,但圣心难测,如今听到这样一番不该听的话,怕是每个人身边的锦衣卫暗探又要增加了,稍有逾越等待他们的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刘俊余光瞥到镇定自若的姚广孝,突然想到他问心无愧怕什么?
他堂堂兵部尚书、皇上的心腹,只要老老实实再多的锦衣卫监视他也不怕。
想到这里刘俊又镇定下来。
“夜已深,各位爱卿先回去休息吧,关于卫所制的改革大家回去好好思索写成奏折呈上来。太子,你是一国储君,这件事关乎大明未来,你要重点放在心上好好给朕想个万全之策。”
朱棣着重吩咐朱高炽一番。
“臣知道了”,即使再难做为太子朱高炽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各位大臣离开后,大殿内出现一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
“刚才的事情你都听到了?”
“是皇上。”那锦衣卫趴伏在地面回答道。
朱棣歪靠在椅子上,右手捻着颌下灰白短鬚淡淡瞧了一眼殿下锦衣卫说:“既然如此你就给朕好好监视纪纲,但凡他有异动即刻来向朕汇报。”
然后他挥了挥手让那锦衣卫退去。
此人不过是朱棣安插在纪纲身边监视他的人之一,纪纲虽然深得朱棣信任,是其左膀右臂的心腹重臣,但其权利过大,朱棣做为一个疑心病重的皇帝自然不可能不防一手。
望着窗外浓重的黑夜,朱棣摸着胡须啧了一声。
如今他手下特务机构只有一个锦衣卫,始终感觉不放心,他得想办法再建立一个与锦衣卫相互制衡的机构才行。
……
朱高煦不仅热络的将成国公和淇国公邀请回府商谈卫所制一事,回到汉王府还立马将自己的心腹们都招来。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他至亲至爱的弟弟赵王朱高燧。
人来齐后,朱高煦来到众人的首位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先向众人打了声招呼:“众位,你们都是我大明朝的栋梁之才,如今齐聚本王的汉王府是因为本王有要事相商。”
“有何要事汉王殿下吩咐一声便是,定竭尽全力辅助您。”
“汉王有事,在下万死不辞。”
……
下面立即有人发声,一连串恭维的话语说得朱高煦心里舒坦不已,他咳了咳嗓子按下手来示意大家安静。
“当今皇上吩咐本王办一件关乎大明未来的国家大事。”朱高煦满脸郑重地朝紫禁城方向抱了抱拳。
“哦?不知是何事?”有捧哏立马接话道。
朱高煦严肃说:“当今皇上远见卓识,从后世之人简短的土木堡之战描述中已经预测到我大明未来的军事制度也就是卫所制的缺陷。”
“皇上圣明!”
朱高煦挺起胸膛环视众人:“所以皇上特委以本王重任,让本王定要想个万全之策避免大明未来之祸,本王不能辜负皇上一片心意。”
有人出声道:“汉王殿下深得皇上重任,被皇上交予这般重大国事,你我等人可能不能懈怠!”
众人纷纷答是,然后详细向朱高煦询问了一番皇上的意思后开始思索起来。
旁边朱高燧笑道:“二哥高见,只要咱们将这件差事办的比大哥更好,父皇肯定对你刮目相看。”
朱高煦抬了抬下巴,不置可否。
半个时辰后,朱高煦否决了众人所有的提议,都觉得不太满意。
一老者抚着胡须发愁道:“微臣看来太/祖皇帝所建卫所制很完善啊?每个地区设立督指挥司,司下设立卫所,每卫5600人,士兵戍守各地卫所,平时在当地屯田为生自给自足,无需国家负担财政,由五军都督府进行管理。
战时又由五军都督府下令集结,最终由中央出任将帅统帅全军,各级之间互相制衡,完美的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还将兵权牢牢掌控在皇上手里。”
老者摊手百思不得其解:“既不需要国家负担沉重的财政支出,又避免了兵权旁落,这样完善的制度怎么几十年之后就不行了呢?”
五军都督府有别于兵部,是朱元璋建立、完全由皇帝掌控的军事机构。
其中有武将喊道:“在俺看来还是打战打得少了,后世之人不是说以后仁宣两位皇帝登基对蒙古多有疏忽吗,这疏忽不就是没派兵打他们?以后多派兵打他娘的不就行了。”
听了半天也没个建设性的意见,朱高煦火爆脾气上来:“此话难道本王和朝廷重臣不知道?还需你个憨货讲,净整些没用的玩意儿。”
那武将被骂得缩回脖子退回椅子上坐下。
“你们到底有没有好的主意,难道本王养你们吃干饭的?!”
驸马都尉王宁站出来说:“既然卫所制无法保证持久战力,士兵因久不起兵伐而懈怠,但其他各方面又很完善,这不是完美的和募兵制互补?”
王宁越说思路越通畅:
“募兵制因为由各地自行招募士兵,不需要屯田,其完全由国家财政赡养可以专心操练而成就精锐之师,如果两者共同实行,当卫所战力下降时就派遣各地精锐部队出动,而各地精锐不受控制时又可出动卫所兵力进行压制,这问题不就解决了?”
朱高煦等人眼前一亮,此法妙啊!
“可行,此法可行!”朱高煦心情畅快的拍着王宁的肩膀同时竖起一个大拇指:“还是姑父真知灼见有本事,本王佩服!”
驸马都尉王宁娶的是朱元璋第六女怀庆公主,后因靖难有功被朱棣封为永春侯,在夺嫡之争中是汉王朱高煦的支持者。
得到王宁的锦囊妙计朱高煦迫不及待地跑回书房开始写奏章,准备先他大哥一步让朱棣看到他的万全之策。
朱高煦虽然其他方面不太行,但在军事一道还是非常有眼光。
他知道,王宁这个办法称不上万全之策,但已经是目前能想出来的最好计策。
历朝历代在军制上做过很多改革,但无论怎么变都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军事制度,而且大多数军事改革都是在原基础上修修补补,或是拆东墙补西墙,换汤不换药。
他爷爷朱元璋的卫所制就与唐朝的府兵制一脉相承,在其基础上修改成为更加适应明朝的军事制度。
而他爹朱棣还想要制定出更加完美的军事制度怕是要将秦皇、汉武、唐太宗及他爷爷朱元璋所有的智慧和气运结合到一起才能创造出那样一个旷世奇才。
至于没有这样的气运和智慧还想要一个十全十美的军事制度?
纯粹想屁吃呢!
是的,没有听错,他爹,朱棣,纯粹想屁吃!
这边朱高煦一边写奏折一边吐槽他爹不切实际。
不过他没有完全按照王宁想法来写,而是根据王宁的思路理下去,将想法更加完善。
如果许清见了朱高煦的奏折,肯定要大声惊呼,这不就是明朝中后期所施行的营兵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