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叫门天子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与张辅的稳重不同,此时的国子监学堂中,以后的成国公朱勇如今还是个13岁的少年。
朱勇和一众在此读书的勋贵子弟们搬着板凳坐在大树下听许清直播。
起先听到第一代大明战神李景隆的时候,一众少年们还嘻嘻哈哈嘲笑李景隆是个怂包,叽叽喳喳吵的授课夫子不堪其扰大骂他们朽木不可雕也。
而此时学堂再不复之前的活泼热闹,大家都安静的你看我我看你,最中央壮的像头小牛犊子的朱勇,则眼若铜铃喘着粗气,一副要冲出去干架的模样。
“朱勇,你死了。”旁边的小伙伴小心翼翼地说道。
朱勇回过头吼道:“你才死了,俺还活的好好的!”
吼完以后似乎还气不过,他指着天上大骂道:“入/你娘的朱祁镇,俺操/你祖宗!”
还没从土木堡战役回过神的夫子被这惊天一吼气地差点撅过去。
“放肆!”夫子拿起戒尺重重敲在朱勇背上:“你骂谁祖宗,老夫看你是脑袋不想要了!”
朱祁镇的祖宗可是当今皇上。
回过神的朱勇有一瞬间惊慌,但很快他倔着脑袋死不承认:“夫子你听错了,俺骂的是王振。”
夫子冷着脸道:“老夫耳朵还没聋呢。”
朱勇吞了口唾沫,虽然平时胆子大,但他刚才居然骂了皇上,这可怎么办?
瞟了瞟四周,朱勇突然一指身后小伙伴说:“不信你问他们,他们都听到俺骂的是王振。”
小伙伴们愣了愣,朱勇赶紧对他们挤眉弄眼示意。
“啊是是是,刚才朱勇就是骂的王振那死太监。”
“是啊夫子,你真听错了。”
夫子冷哼一声:“老夫不管你骂的谁,但今日之事你们绝不许传出去,否则轻则板子,重则掉脑袋!”
一群不服管教的少年此时乖的跟群鹌鹑一样使劲点头:“知道啦。”
“今天的课就不上了,自行回家去。”夫子说完拿着手中书本转身离开,显然不想再面对这群糟心的玩意儿。
夫子一走,安静的学堂一下热闹起来,一群少年都围着朱勇。
“你厉害啊朱勇,敢骂那个什么正统皇帝。”
“俺其实也想骂的,但是不敢,朱勇你是这个”,说话的少年佩服的竖起大拇指。
“那正统皇帝比咱么当今皇上差远了,居然还是皇上的曾孙,连李景隆那草包都比不上,还被瓦剌人俘虏,丢尽咱大明的脸面!不过朱勇你可真勇,连着咱们皇上都一起骂了,你不怕回家你爹揍死你。”
“那是口误,俺只想骂朱祁镇。”还是少年心性的朱勇被小伙伴这么一捧,立马膨胀起来:“俺才不怕俺爹的打,只要他打不死俺,俺第二天就还是一条好汉!”
朱勇得意地说道。
此时的许清还不知道在大明还有一群这么勇的少年,此时她平复了一下心情,喝口水继续讲道:
“土木堡战败以及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回大明,朝野震荡,整个京师乱做一团,因为拱卫京城的兵力都被朱祁镇亲征带走,此时的京城武备空虚只剩下老弱病残,一旦瓦剌大军挥师南下攻破北京城,大明将重现当年宋朝的靖康之耻。”
“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许多大臣被瓦剌吓破胆,其中以徐有贞为首的大臣主张南迁,撤回顺天府南京。”
“而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和皇太后孙氏也拿不定主意,就在朝堂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有人突然站出来喝道‘言南迁者,皆杀!’”
“说得好!”心情一直压抑的朱棣听到此话总算松快一些。
这话无疑说到他心坎上,迁都北平朱棣早有打算,这其中原因有很多,是势在必行之事。
一旦迁都绝不可再迁回,尤其是在瓦剌人蠢蠢欲动的时候,这时候朝廷南迁,北方将无险可守,到时整个北地将再次被蒙古人铁骑肆掠,那时的大明和南宋又有何区别。
许清:“可能历史就是这样,在国家危难之际,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这个站出来的人叫于谦。”
“于谦极力反对迁都,主张坚守京城抵御瓦剌大军,在他的劝说下,郕王朱祁钰和朝中大臣决定坚守北京城,击退瓦剌。”
“在朝廷上下一心决定固守京城之时,那边也先胜战后带着瓦剌军烧杀抢掠一番便掳着大明皇帝朱祁镇退回草原休整。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朱祁镇身边非常著名的太监出现了,他叫喜宁,而王振则在土木堡之战中被护卫将军樊忠怒而斩杀。”
“喜宁与朱祁镇一起被俘后便投靠太师也先,将大明边关守备详情告知,靠着尽心竭力给瓦剌军出谋划策成为太师也先身边的红人。”
“此时也先不仅大破二十万明军俘虏了朱祁镇这个皇帝,还有喜宁投靠,野心空前膨胀,攻打大明的决心愈发坚定。”
“但也先并非莽撞之人,手里有着大明皇帝这个棋子他决定要物尽其用。在喜宁的带路下也先挟制着朱祁镇到大同、宣府城下叫门,决定兵不血刃。”
“史书记载也先带着朱祁镇先到宣府叫门,宣府将领罗亨信以江山社稷为重,拒不开门。”
“后也先带朱祁镇至大同叫门,并以索要财物就归还大明皇帝的计策诱使郭登开城门,郭登不开,朱祁镇以与郭登有姻亲之名传旨郭登。”
“二十三日,也先拥上至大同城下,索金币,约赂至即归上。都督郭登闭门不纳。上传旨曰:“朕与登有姻连,何外朕若此!”登遣人传奏曰:“臣奉命守城,不敢擅启闭。”
“郭登虽然没有开城门,但碍于皇帝就在城下被也先挟持,便将城内的金银两万多两和朱祁镇要求的、之前为国捐躯的大同总督武进伯朱冕、大同总兵西宁侯宋瑛等人的家财、蟒衣等取出,尽数送与瓦剌。所以继土木堡战神之名后,朱祁镇又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叫门天子。”
“堂堂一国皇帝不仅被敌人俘虏,还带着敌人来自己的国家叫门,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直令人瞠目朱祁镇的无耻。”
许清气愤说道:“一国皇帝叫门,如果守城将领因皇帝叫门扛不住压力开关,整个九边防线便瞬间崩塌,京师与中原门户大开,不知道多少百姓会被蒙古铁骑肆虐,这些难道朱祁镇都不知道吗?”
“不知道无数的黎明百姓将因他而死,不知道瓦剌一旦攻破京师他的妻儿母亲都将成为蒙古铁骑下的亡魂?”
“不,他知道,他只是选择视而不见罢了。”
“如今有人给朱祁镇洗白,说其只是太过于天真,真是贻笑大方。”
“他的天真是几十万黎明百姓被劫掠屠杀的鲜血,是土木堡上那还未安息的二十万士兵的亡魂,是无数因战败家庭破碎和流离失所的百姓!他这不叫天真,他叫没有心肝!”
此时大明的老百姓们听到这里义愤填膺,他们大明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皇帝。
“呸!昏君!”一个老百姓狠狠朝地上吐了口唾沫骂道。
这一下像是打开了某种开关一般,百姓们纷纷唾骂。
“狗皇帝不得好死!”
“这种人怎么配做皇帝!还是咱大明的皇帝。”
“卖国贼!”
“如此帝王与徽钦二宗有何区别,苟且偷生毫无气节,带敌叩关至大明百姓于不顾,皇上——!"
一布衣老者老泪众横,朝着南京城的方向跪下哭喊道:“万不可让这样的人即位我大明之君!”
周围百姓见此纷纷跪下,朝着南京城的方向哭喊。
而南京城内的朱棣听闻朱祁镇带敌叫门早已杀机四溢。
天上直播并没有因为百姓哭诉而停止。
“瓦剌挟持皇帝朱祁镇叩关的消息传至朝廷,于谦为了不让瓦剌挟天子以令天下,便以‘社稷为重,君为轻’劝说铖王朱祁钰登基。”
“如今的大明就是一个烂摊子,一旦京城守不住,铖王就是下一个被俘虏的皇帝,那可就真的要步靖康之耻徽钦二宗的后尘了。”
“但在以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拥立下,铖王朱祁钰只好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的事宜,且有先斩后奏之权。”
许清喝了口水继续道:
“两次叩关失利,喜宁带瓦剌军转至紫荆关仍让朱祁镇叫门,事不顺,太师也先不再寄希望于朱祁镇,而是在喜宁的带领下绕小道潜入紫荆关腹背夹攻,紫荆关破,守城将领孙祥战死,直通京师的门户被打开,太师也先率瓦剌大军朝京城杀去。”
“而在也先挟朱祁镇叩关的这段时间,于谦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抓紧时间筹备。”
“他统合城内作坊日夜赶制军需,并派人前往南京武库走水路运装备,同时命令赶来的勤王军队全部走通州押运粮草进京,还鼓励京城及周边百姓前往通州运粮,运粮20石以上将给予奖赏。在于谦号召下,整个京城上下动员,很快将通州的粮草运完。”
朱棣看着地图上的通州。
“以后迁都北平此地将作为南方运粮前往北平的枢纽,是个大粮库啊,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将粮食运完,如果不想让瓦剌抢去只能烧掉,没想到于谦居然想出如此妙计,大才!”
朱棣对于谦越发赞赏。
姚广孝赞同:“于谦此人的确不凡,有他挺身而出,大明幸事。”
朱棣:“也不知于谦如今是否出生,家在何方。”
显然朱棣起了爱才之心。
“在京师百姓与朝廷的努力下,京城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大军夹持朱祁镇抵达北京城郊,面对来势汹汹的瓦剌军,石亨提出固守京城依托高大城池抵御敌人。”
“于谦否决了石亨的策略,此法看似稳妥,但瓦剌强盛,如果示弱,敌人将会更加猖狂,久攻不下北京城很有可能会进入中原腹地烧杀抢掠,必须以强盛之势制敌将瓦剌打回草原。”
“于谦在京城九门外布置兵力,以战为守,并严令京城九门无论如何不得开城门,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领军队守卫一门,于谦此战分明是抱了破釜成舟与瓦剌决一死战的打算,士兵们见后路已断只能奋勇杀敌,要么胜,要么死!”
“是我大明的好儿郎!”朱棣不禁感叹,古往今来能斩断后路破釜沉舟的将领少之又少,如今于谦让朱棣升起一股惺惺相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