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学堂激辩

作品:《大秦:千古一帝从小兵开始赵启

    赵启话音刚落,大厅内的众人都看向这边。


    淳于越首先看到的是赵高,顿时皱紧了眉头,自己早上才打发他走,这赵高怎么又来了?


    而身高身旁之人,倒是让淳于越颇生好感,不但是赵启刚才那句“有朋自远方来”,更多的是赵启这身打扮,虽然略微奢华,却是十分得体。


    好!好!好!


    淳于越在心中给赵启打了个高分。


    此时的儒家,还不是正统地位,各种思想学派流行,而秦国最广泛的学派自然是法家。


    眼前的少年,却能随口背出《论语》,可见也是同道中人。


    淳于越捋了下胡须,哈哈笑道:“不错,《论语》读的很不错,不知怎么称呼?”


    赵高看到淳于越这么客气,也是一愣,难得见到淳于越对人如此和善。


    以往教导扶苏之时,赵高也陪伴过,可也没见淳于越这么客气。


    在赵高的印象里,淳于越可是位严师。


    赵启对眼前有点仙风道骨的淳于越有点好感,毕竟儒家正统几千年,他自己学的也是礼义仁智信这些观念。


    于是向前一步说:“学生赵启。”


    赵启自称学生也是有理由的,大王既然让他来跟着淳于越学习,这强制性的任务必须得做。


    面对自己的老师,自然得留个好印象。


    刚还开捋着胡须的淳于越,听到赵启自报身份,顿时和善的脸色一沉。


    上下打量起赵启,眼前这个少年,彬彬有礼,怎么看也不像嚣张跋扈的武成君。


    淳于越心里略微思量下,想到了理由,看来武成君被大王责罚,这才在我面前如此乖巧。


    淳于越身为大儒,对于辈分礼仪自是看重无比,赵启于李信在咸阳的事,他也略有耳闻。


    可他并不站在谁的那一边,只是天生讨厌这些战场杀伐的将军。


    于是冷笑一声:“原来是武成君,老朽眼拙,还望恕罪。”


    说罢对着几位学子道:“还不继续背!”


    正盯着赵启看的几位学子,听到老师如此训斥,连忙跟着摇头背诵起来。


    倒是把赵启晾在了一旁。


    赵高倒是不意外,淳于越古怪的脾气在咸阳人尽皆知,大王既然安排武成君来学习,自然是磨砺下他的性子。


    赵启以礼相待,倒是没想到淳于越竟然这样冷漠自己,后头看了眼赵高,只见赵高直摇头,示意他离开。


    赵启轻笑了一下,也不生气,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他倒也没跟着人们一起背,就这样端坐在这里。


    如果自己就这样走了,恐怕淳于越更不会教导自己,到时候大王那边可不好交差。


    有些事,走个过场即可。


    赵高无奈,也只得跟着坐下,他看着学子朗声背诵,虽然他不修儒家学说,可《论语》多少会背点。


    刚想要背,瞅了一眼赵启,只见赵启手撑着胳膊,像是在发呆,赵高也就没有背诵。


    两人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跟着上课。


    淳于越白了两人一眼,尤其是赵启,可赵启压根没有看他。


    这像极了上课时,发呆的学子,淳于越冷哼一声,可赵启却没什么反应。


    淳于越摇摇头,没有办法,只得继续带着学子朗读《论语》。


    赵启的思绪早已飞到如何优化造纸术,以及长枪的制作上面。


    儒家奉行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学,他们就没有理由不教。


    赵启这死皮赖脸的模样,淳于越也没有什么办法。


    实际上秦国目前的这种私塾,大多也就是教导学子如何识字,以及背诵一些书籍。


    至于里面的意思,你懂不懂,那就看造化了。


    等背诵完了《论语》后,淳于越便开始讲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这类的知识,大多晦涩难懂,可总有聪明的人。


    从孔子确立学说,到孟子完善,再到荀子发扬光大,儒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


    在孔子的故乡齐国,则完全是遵循儒家的文化进行治国,齐国也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今日淳于越讲解的便是儒家思想中,礼义仁智信勇诚恕忠孝悌,中的孝字。


    淳于越在木板上,写了一个孝字,木板至于前方,类似于现在的黑板。


    “大家看清楚这个‘孝’字的写法,上面是个老人,下面像一个小孩,小孩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


    赵高认真地看了看,还真是如此,以往他学写字,可没注意到这些。


    淳于越目光扫视了一圈,见赵高都认真听讲,可赵启还是保持着发呆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