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淳于越的梦想
作品:《大秦:千古一帝从小兵开始赵启》 由于声音过大,直接把在发呆的赵启给惊醒了。
赵启看着两人,相互对望怒目而视,有点不明所以。
正想着劝架,淳于越便指着赵启继续道:“武成君不孝顺父母,我说的有错吗?尸骨未寒,贸然参军!”
淳于越看赵启回过神来,继续道:“武成君,可知孝字怎么写?”
赵启愣了愣,简体的孝字他会写,可这小篆的孝字,他还真不会写。
可只要他拿着文字,比划一下,大体是可以看懂的。
听到淳于越说到自己的母亲尸骨未寒,就去参军,赵启笑了。
“武成君,我们走吧,这淳于越迂腐之极,我会如实禀告大王的。”赵高眼眸中闪现一丝厉色,刚才淳于越可是说,秦国是导致的天下大乱。
这可是大不敬之罪。
赵启没有起身,只是看着台上的淳于越便问:“淳老,不知令父母过世,你是否有守孝?”
“自然!”淳于越捋着胡须,骄傲道:“家母离世,我守孝三年,事后才游历诸国。”
“守孝是没错,可淳老不觉得,人死后再做这些毫无意义吗?你为何不在母亲生前时,多多陪伴呢?”赵启反问道。
孝道是根本,赵启很赞同这点,可他更赞同是生前尽孝,而不是死后做这些多余的事。
淳于越微微一愣,他没想到赵启会说出这番话,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淳于越自幼求学,在齐国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堂度过,真如赵启所说,他并没有生前花时间陪伴父母。
学子有人轻轻点着头,赵启这番话,着实有些道理。
“何况参军本为国,我赵启为秦国杀敌,守疆扩土,难道不是大义吗?”赵启继续问。
淳于越冷哼一声,“七国之间本就平衡,是秦国打破了寂静,引得民不聊生。”
赵启摇摇头,轻声笑着反问:“至三家分晋后,哪一年没有战争?”
战国可是持续了两百多年,今年不是你打他,明年就是他打你。
而淳于越生于齐国,齐国也有四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这在淳于越看来,世界是和平的。
可实际上,并不是。
见淳于越不答,赵启继续道:“淳老或许会说,齐国独尊儒家,宗教礼仪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齐国无比强大,连秦国都只得结盟。”
齐国目前还是秦国的盟国,两国有约定,秦国不会进攻齐国,齐国不管秦国打其他国家。
淳于越朗声一笑,“难道不是吗?齐国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治理井井有条,国力昌盛。”
虽然常年居住在秦国,可淳于越对于自己的老家,还是很推崇。
赵启摇摇头,见状淳于越问,“有何不对?”
“百姓目前生活或许安稳,可要说齐国国力昌盛,我不认同。”赵启顿了顿,竖起两个手指,想了下又放下了一根,“我只需十万大军,月余内,便可荡平齐国。”
李信需要三十万大军,才敢去打齐国,赵启只需要十万即可。
眼下的齐王田建不过是鼠辈而已,赵启没记错,齐国最后是不战而降的。
就算是打仗,赵启也不虚那四十万齐军。
“可笑!猖狂!”听到有人这么看清自己的国家,淳于越愤怒地站了起来。
“你等不过是一介武夫,岂知儒家文化的精髓?齐国就是在儒家熏陶下,才如此壮大。”
赵启可没有瞧不起儒家,对于孔孟之乡,他身怀敬畏,学风昌盛不是没理由的。
哪怕是过了几千年,孔孟之乡的高考也是地狱级,竞争何其之大。
赵启想了想问:“淳老可知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哪?”
淳于越一愣,没想到赵启这么问,这简直太小儿科,于是朗声道:“人道大伦,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
这是儒家治国的理念,赵启点点头,没有反驳。
实际上在和平年代,儒家可以畅行两千余年,不是没有理由。
赵启继续道:“我很赞同淳老,不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赵启由大到小,按照儒家的思想说了一大堆话,淳于越却是听的有些呆了。
他熟读儒家经典,可却第一次听到这番话,其中的道理一环扣一环,他无法反驳:“格物?”
赵启点点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