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有朋自远方来
作品:《大秦:千古一帝从小兵开始赵启》 赵启对着竹简一顿涂涂改改,等到了天黑,改了三四遍后,赵启才满意地收起竹简。
此时天色已黑,赵启抬头只见案桌上,放了一碗汤。
这肯定是虞宁送过来的,赵启伸手摸了下碗壁还温热,看来虞宁时不时过来拿去加热。
只是看到赵启在用功,她不敢打扰。
赵启轻笑了一声,拿起碗仰头喝下。
暖汤入胃,赵启只觉得身上轻微的寒气也被祛除,神清气爽。
这时候一个人影缓缓进屋,轻轻推开门,动作极慢。
生怕吵着赵启,只见门缝外,虞宁的小脑袋慢慢凑了过来。
等到她看到赵启正拿着碗看着他,脸色一红,低头推门进来。
看了下书桌上的油灯,火焰有些暗淡,虞宁伸手打开灯罩把灯芯往外扯了扯。
赵启默默地看着虞宁这一些,心头暖洋洋的,“这段时间,你受苦了。”
自从小妙戈嘴漏说出了,虞宁一直牵挂着自己,身体消瘦了不少,赵启有点愧疚。
“没有,我吃好喝好呢,还要喝吗?我再给你盛一碗。”
赵启摇摇头,“等会喝,你们相处的好吗?”
赵启已经问的很委婉,她知道虞宁传统,怕伤了她的心,只得侧面问。
“嗯,相处的很好,崔颜姐姐还教我舞蹈呢。”虞宁笑着对赵启眨眨眼。
这让赵启没有想到,原本还以为会有修罗场,这三人融洽的氛围,让他有点不适应。
这其实是赵启多虑了,在这个时代,有能力的男人多娶几个妻子是很正常。
听到虞宁说到跳舞,赵启于是跟着笑道:“来,那你跳一段,我看看。”
虞宁脸色微微一红,也没拒绝。
“那好,我跳一段,你可不准笑。”于是她在书房就跳了起来。
这舞蹈学的自然是楚国的舞,虽然说柔美上不如崔颜,可别有一番韵味。
赵启看她跳着,仿佛回到了在陈郢无忧无虑的岁月。
……
翌日一大早,赵启锻炼好,吃过早饭后,便在书房等着了。
昨日大王已经下令,要给自己指派个老师,所以他早早地来到书房等着。
按照大王的说法,自己不知礼仪,要好好学学。
可赵启知道淳于越可是扶苏的老师,扶苏支持分封,多半是这位老先生所言。
可见也是个迂腐之人。
可赵启在书房等了半天,也没见人过来。
正疑惑之间,赵高连忙跑了过来。
“哎呀,武成君,实在是抱歉……”赵高一路小跑着喘着粗气。
上一次被赵启取消离开后,赵高愤恨不已,自己对赵启可以说是掏心掏肺,可他竟然对自己这样。
赵高原本想寻找新的靠山,来替代赵启。
可四处看了看,大王的子嗣里,年龄大多太小,也就在宫内赵高多陪他们玩耍玩耍。
他还是要伺候好当今的大王,嬴政,以及一些权臣。
比如武成君赵启,大王让赵高去通知淳于越去赵府教书。
可赵高去找了淳于越后,却是被大骂着出来。
这让赵高内心无比无语,他只得跑来找赵启,看看赵启有什么方法。
“赵大人,何故如此?”看着气喘吁吁的赵高,赵启忍不住问。
“武成君。”赵高平复着自己的气息,“我奉大王之命,去请淳于越,他不愿意上门教你。”
“啊?”赵启没想到,竟然有人胆敢在咸阳违抗圣令。
而且得罪的还是目前的当红名将,武成君。
就光此时此刻,赵府的大门口,都不知道多少人在等着求见武成君呢。
没见崔耀这几日都没睡好,想要走后门的人太多了。
可找淳于越,竟然拒绝了大王的命令,不愿意教导赵启。
这让赵启有点无语。
“怎么办?”赵高问。
赵启想了下,“走,去见见他。”
于是赵高带着赵启,前往淳于越的家里。
说是家,实际上就是一个私塾。
前院就是私塾,而后院则是淳于越的住所。
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儒,淳于越在咸阳的地位不低。
类似于法家、道家、兵家、墨家,儒家的思想理念也是有一定的粉丝。
虽然嬴政崇尚法家治国,可他对于儒家文化并不排斥。
只是觉得现在不适合采纳,法家使得秦国强大,而儒家可以使得秦国走的更远。
所以嬴政让淳于越教导扶苏,可没想到扶苏完全被洗脑,成了儒家的重视粉丝。
迂腐不化,这是嬴政对于淳于越的评价。
可反过来说,礼义仁智信,这些帝王应该拥有的气魄,赵启可以从淳于越这边学到。
等下了马车,赵启看着眼前的牌匾,不禁皱了眉头。
牌匾是用小篆书写,书写“洙泗书院”几个字。
赵启眨了眨眼睛,秦国以法家治国,不是不可以有其他学派立私塾吗?
这书院内的读书声,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有孩童在这里学习?
看来淳于越的地位不低啊。
赵启心里喃喃说着,便踏入了府内。
一进门,赵启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如果说自己的书房像仓库,那淳于越的这个私塾,就是个大型的仓库。
两人站在门口,只能听到声音,可却见不到人。
赵高尴尬一笑,“武成君,这是淳老收集的书籍,他人在里面。”
赵启没说话,跟在赵高身后,浓厚的油墨味扑鼻而来,可见这些书简不是存货。
而是最新抄录的,只是这数量实在是太多。
赵启估摸算了下,这房屋的面积起码得有个500平米,这样的造型在咸阳算得上罕见。
可见淳于越的房屋是专门这样建造,前门用书简挡住视线,这房间内,确实开着私塾。
这在明面上违反了秦国的律法,可这又像是淳于越给了秦国律法一点面子。
于是一个奇葩的儒家学院,就在咸阳开堂教学。
两人折转了几个弯后,终于算是来到了正厅。
前方一个胡须花白的老人,手里拿着个书简,一句一字地朗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屋内的几位学童跟着读,模样都在七八岁左右,不知是哪家的公子。
嗯?这句我学过,赵启内心窃笑,于是朗声喊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淳老,学生这厢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