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Chapter80(二更)

作品:《博物学家,专业暴富[综名著]

    chapter80

    1838年的春天,范·布伦接替杰克逊,作为新总统入驻白宫。

    走马上任之后,迎接他的就是继去年秋天开始,持续性的金融市场萎靡与经济大萧条。

    费城,那个曾经的美国金融中心全面瘫痪,沦为明日黄花。

    尽管纽约也损失惨重,但华尔街一直没有银行取得国会批准的特许权,不能跨州经营反倒因祸得福。

    在发生银行券急速贬值的全国性经济危机后,曾经不允许被过度发券,反而成了保命之术。

    全美经济萧条,华尔街有大半银行倒闭,但也有半数运营良好的银行挺过来了。

    在经历了大火灾、经营恐慌、经济萧条等一波接一波攻击之后,纽约终是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美国金融中心。

    华尔街接棒金融中心,却也遇上了全美经济低迷期开始。大衰退来了,就连市场最看好的运河与铁路股票也接连下跌。

    19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金融市场规模远不如大洋彼岸的伦敦与巴黎。

    比如有名的美国伊利运河股票,多是在伦敦金融城出售,数额远超华尔街。原因是美国无法满足运河公司需要筹集的巨额资金,必须依靠于英国伦敦与欧洲市场。1

    时逢美国经济衰退,欧洲资本迅速撤离华尔街。

    如果想要打一针强心剂挽回市场信心,必须要找到能重新吸引欧洲方面投资的新兴产业。

    “兰茨先生,一切准备就绪。”

    摩尔斯用了大半年时间,在杀破狼组合的投资下,在户外搭建了一条从纽约到华盛顿的电报线路。2

    这一条线路,依照摩尔斯原计划是从华盛顿搭建到巴尔的摩。因为路程短,只有六七十公里。

    珀尔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巴尔的摩确实有地理优势,它有美国第一条铁路「巴尔的摩-俄亥俄州」,但是纽约更有特殊之处。

    电报网络的构想,曾经几年内被认定为天方夜谭。

    这种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人们无法确定它的可行性,就连华尔街也无人问津此项发明。

    客观来说,那也是因为投资者没看到实际操作。

    摩尔斯没有足够的钱搞出一条真正的电报线路,就不能把这个技术真实充分地展示在众人面前。

    这就陷入一个死循环。

    摩尔斯的钱都投入研发,没有资金再搭建一条完整户外电报线路,他需要大笔赞助。

    投资者们却都不见兔子不撒鹰,没看到电报线路实物的效果,就不可能给大笔的钱。

    直到珀尔的出现,打破了僵局。

    她带来了杀破狼组合的大笔投资,也吸引了华尔街的老布洛克的跟投。

    这让摩尔斯资金充裕,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珀尔建议,既然资金充裕,那就把第一条电报线搭建到最需要的地方。

    去年七月开始,《铸币限制令》让美国金融市场转牛为熊,市场衰退期开始。

    正需要一项石破惊天的新技术冲击市场低迷情绪,重新将欧洲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回来。

    「华盛顿—纽约」的电报线路有近四百公里,比原计划到巴尔的摩的路程多了六倍,这笔钱却花得很值。

    以往各大城市之间建设高塔传递旗语。

    这让各种商业情报无法实时传递,a城发生的事传到b城往往滞后几天,那么各个城市的经济保持相对独立性。

    电报技术会彻底颠覆以往的通讯速度。

    理论上能二十四小时传递及时消息,而且更进一步减小了天气影响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一旦电报网建设成功,纽约金融中心地位会自然而然巩固。

    因为消息足够迅速,华尔街的市场价格波动,必会辐射影响全国。

    金钱的集聚效应,更会让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纽约。

    第一条电报线路从纽约出发,利好华尔街,同时也会对后续的电报通讯公司建立与运营提供极大的便利。

    更能迅速融资,有更多可供挑选的合作伙伴寻上门来。也能让电报问世的消息更快速地传递给欧洲资本,从而赚取在欧洲的利润。

    摩尔斯心服口服地同意了珀尔的意见,选择「华盛顿—纽约」线路。

    在具体施工时,还是遇上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原本设想是挖沟,将电线埋在地下,但遭遇了导电性不可靠的工程危机。

    几经实验,后来改为在地面搭建杆子,将电线架在半空,每一段线路都会反复检测信号。历时八个多月,终于搭成地球上的第一条户外完整电报线路。

    珀尔亲自往返纽约与华盛顿两地,复查了每一段电报线路的信号流畅性,全部显示合格。是时候了,搞全球第一场电报通讯发布会,让这个技术的成品效果闪亮登场。

    “就定在五月初,避开狂风暴雨的时间段,找个时间进行首次国会与华尔街的电报连线。”

    珀尔圈定一个时间点,一个多月时间足够让媒体造势,而将政商两届对此有兴趣的人都引到展示现场。

    “现在新上任的布伦总统与国会议员们,都被经济低迷局势弄得头疼脑热,正需要这样振奋人心的新技术。明天我们去拜访豪森议员,请他为发布会造势。

    此前,我与他就电报网络的构建达成共识,这是一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革新技术。就等着成品发布会的效果,能让国会方面给以政策法律上的全力支持。”

    金融界能投钱,但电报通讯是跨州的实体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法律条文,能从国会搞到政府许可证是再好不过。

    “演示当天,摩尔斯先生,您驻守华盛顿国会附近的电报站,而我会在纽约华尔街电报站与您连线。”

    不只于此,珀尔还给出了一整套电报通讯发布会方案。

    报纸杂志前期宣传搞起来,不仅邀请达官显贵与社会名流参与发布会,也在纽约与华盛顿两个城市分别抽取十个幸运读前往电报连线首秀现场。

    电报通讯公司的创建与经营离不开投资者,离不开政策上的倾斜,同样也离不开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工人。

    收发电报的接线员是从大众中来,可绝大多数人对于电的认知还停留在天上闪电的阶段,所以第一轮宣传必须要加速搞起来。

    另外,让发布会起到最大的震撼人心效果,使得出席者都积极投入其中,全球首度公开电报连线要办得别具一格。

    先在报纸上征集一串问题做出筛选,在两个城市展示会场分别安排一个大转盘。

    连线当日,各自转动一次大转盘抽取问题。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充分验证电报线路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纽约与华盛顿的报刊杂志,在四月二日率先刊登出了电报连线发布会的预告新闻,其他城镇纷纷转载相关报道。

    绝大多数读者对「电报通讯」却完全摸不着头脑。

    人类可以运用电了吗?听说过实验室里的可怕电击实验,但它要怎么被用到现实生活里,居然还能传递信息?

    如果新闻提前一天刊登,真要以为这是愚人节的玩笑。

    多数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众会怀疑,自诩精英的人群也不乏持怀疑态度。

    用望远镜观察传递旗语,那种通讯方式简单易懂。

    以电流去传递信号却是闻所未闻,还要通过摩尔斯电码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数字进行转化,这事真的能成功吗?这种发明竟然是一个画家搞出来的,真不是在白日做梦吗?

    不过,怀疑的声音多是放在了心里,因为兰茨先生一力主推发布会进行。

    恶狼·兰茨,还有一个绰号「被神偏爱的幸运儿」,这人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电报通讯技术是真或假,是成功或失败,演示当天自能见分晓。

    1838年,五月四日,纽约与华盛顿都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最终选定在这一天进行电报发布会。

    上午十点半,两地电报连线的演示厅人头攒动,分别约有上百人齐聚围观。

    一百多人围着一张方桌,其侧是一只大转盘。

    今天,摩尔斯与珀尔分别主持两地的展示会。

    先由华盛顿站点抽取一名幸运儿,转动大转盘选出问题。

    “来宾编号76。”

    摩尔斯看似随意出了一个数字,今天参会者入场时都有一枚号码牌。

    “看来我的运气不错。”

    布伦总统举起了手,“我是76号。很荣幸,本场的电报提问就由我来抽取了。”

    说着,他走到了大转盘边上,用力一转。

    指针停在了问题「no.56」的格口,对应问题是「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

    接下来,众人就看到发报员启动了电报机。

    随着一阵滴滴答答的声音响起,这一串问题被送了出去。

    真的能收到回应吗?

    众人屏息凝神,百来号人的目光都凝视在电报机上。

    两分钟后,就见电报机真的响了!回信真的来了。

    滴滴答答一串摩尔斯电码,翻译后正是华盛顿总统。

    回答,正确!

    随着摩尔斯念出了电码对照表,展示会场内整整安静了一分钟。

    然后,尖叫与掌声猛烈爆发出来。

    “哇哦!”

    “啪啪啪!”

    “上帝啊!我们能利用电了!”

    摩尔斯也是兴奋地笑了起来,在他经历了漫长煎熬的清贫研发困苦期后,终于打破了世人的偏见怀疑,让人们见识到电报通讯是真的!

    好在他还有一丝理智尚在,“诸位,请安静,请安静!十分钟后,就该轮到纽约方面发来问题了!还请让我们圆满完成这次的一城一问一答。”

    纽约方面会抽到什么问题呢?

    纽约华尔街电报站。

    珀尔真的是随意叫了一个号,“有请6号来宾,摇动大转盘。”

    这个号码不是华尔街人士,而是被选来参加发布会的新闻报刊读者幸运儿。

    糖果店的中年女售货员有些怯场地来到大转盘前,不好意思地随意地一转,指针落在了「no.77」的问题格口。

    一旁讲解员对照提问簿念了出来,77号问题赫然是,“兰茨先生新书《异闻录之迷雾庄园》问世。这本书是献给亲爱的谁?”

    “啊?”

    “什么?”

    “这是什么奇怪问题啊?”

    华尔街演示厅内,一半人一头雾水。

    今天到场的参会者,半数只对钱感兴趣,对文学作品没有兴趣。

    这个问题显然是珀尔的某位书迷问的。

    五天前,兰茨先生第三本书率先在美国销售。

    与前两本不同,珀尔在这本书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我谨以此书献给亲爱的兔子小姐」。

    谁想到这个问题居然被抽中了。

    它将会记入史册,成为全球通讯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