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回 受降定生死 仁心驱豺狼

作品:《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皇太极派出的密使,怀揣着忐忑与屈辱,抵达仁川港,面见了大明东南军区总督李邦华及锦衣卫指挥同知沈炼。


    密使转达了皇太极“原则上同意东渡”,但要求明军解除对沈阳紧密围困、让开西南通道容族人北撤、并提供船只粮秣的“谈判条件”。


    消息以信鸽加急送至京师,呈于御前。


    朱由检看罢,嘴角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


    他将密信递给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和兵部尚书孙传庭。


    “困兽犹斗,却还想着讨价还价。


    皇太极这是既想活命,又舍不得沈阳光鲜亮丽的‘国都’,


    还妄图保留部分实力,退守赫图阿拉等深山老林,以待将来卷土重来?天下岂有这般便宜之事!”


    孙传庭沉吟道:“陛下明鉴。皇太极此求,实为缓兵之计,亦存侥幸之心。


    若允其部众退入长白山老寨,凭借险要山林,虽难成大器,却如附骨之疽,清剿起来费时费力,恐生后患。且其部众聚于一处,易生变故。”


    “王承恩,拟旨。”


    朱由检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东北亚地图前,目光锐利,“回复李邦华、沈炼,并明发辽东孙承宗、曹文诏、祖大寿等前方诸将。朕的底线,不容置疑:


    朱由检步至悬挂的巨大东北亚地图前,目光如炬,对侍立一旁的王承恩沉声道:“拟旨。”


    他首先明确了对于沈阳及后金控制区留守人员的最终处置方案,不容任何妥协。朝廷将给予两条路选择:


    其一,真心归顺。凡放弃抵抗、缴械投降者,必须彻底臣服王化。


    朝廷将勒令其改汉姓、易汉服、习汉话、遵汉俗,其子弟需入学读书,洗涤旧俗。


    经考察确无异心后,方可编入大明户籍,并由朝廷分散安置于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内地省份,授予田产,成为受朝廷庇护的顺民。此乃保全性命、延续宗祀之生路。


    其二,若执意追随远遁倭国的皇太极,朝廷亦可网开一面,允其东渡。


    然此路绝非坦途,条件极为苛刻:一行人等不得携带大量财物,除随身细软、口粮及必要防身器械外,所有财产、粮秣、军械、马匹牲畜等一律充公,以抵偿其历年寇边之罪;


    其撤离路线,必须严格按照朝廷划定,全体人员无论老幼,皆需徒步,由明军“护送”南下。沿途安危,朝廷概不负责,自行承担。


    紧接着,朱由检明确了对待东渡的皇太极本部之策。


    针对其可能提出的妄想,断然驳回:大明水师或可在其登船后于对马海峡让出航道,但沈阳之围绝不轻易解除,需待城内人员选择完毕并开始行动后,方可视情况逐步减轻辽阳等地的军事压力,核心包围圈必须保持威慑。


    至于期盼朝廷提供海船粮秣,更是痴心妄想。


    朝廷至多默许一些受控商贾,以极高价格向其出售老旧船只和有限粮秣,绝无可能资敌以自遗后患。


    最后,朱由检下达了最后的通牒,语气斩钉截铁:“给皇太极和沈阳留守人员权衡的时间,只有半个月。崇祯三年七月十五日前,必须做出抉择并开始行动。


    逾期,则视同负隅顽抗,朕将下令各路大军全力攻城,届时格杀勿论,勿谓言之不预!”


    此外,圣旨中需特别强调一点:除非皇太极所率的后金残军主力全部完成东渡,离开大明势力范围,


    否则,那些即便选择第二条路、从沈阳艰难南下的迁移人员,他们的生命安全,朝廷也无法提供任何保障。他们的命运,与皇太极部的彻底离去紧密相连。


    这道旨意,可谓苛刻至极,毫无转圜余地。


    它彻底堵死了皇太极“保留火种”的幻想,要么彻底融入大明,要么踏上一条九死一生的放逐之路。


    尤其是让沈阳留守人员步行穿越三韩的规定,简直是借刀杀人的阳谋——且不说三韩义军会对这些“侵略者”展开何等报复,光是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可能存在的明军、锦衣卫的“特别关照”,就足以让这支队伍减员惨重。


    王承恩和孙传庭听得心中凛然,陛下这是要将后金连根拔起,要么彻底消化,要么驱赶到绝境,绝不留任何后患。


    旨意迅速下达。当李邦华、沈炼将大明皇帝的最终条款告知后金密使时,密使面如死灰,几乎瘫软在地。


    消息传回汉城,皇太极气得当场吐血,旧疾复发,卧床数日。


    代善、莽古尔泰等人更是暴跳如雷,誓死不从。


    然而,沈阳不断传来的告急文书(城中已开始出现饥荒和骚乱),以及明军在各条战线上的稳步进逼,像冰冷的绞索,一步步勒紧他们的喉咙。


    残酷的现实,迫使皇太极和他的贝勒们再次聚集商议。


    争论更加激烈,莽古尔泰甚至拔刀相向,差点酿成内讧。


    最终,在代善、多尔衮等人“留得青山在”的苦苦劝说下,皇太极为了爱新觉罗氏的血脉延续,为了盛京族人安全,不得不再次吞下这枚苦果。


    他派出第二批密使,表示“原则上接受”大明皇帝的条件,但恳求在财物携带和撤离路线上能稍有宽松。


    对此,大明方面的回复只有冷冰冰的三个字:“无可商量。”


    与此同时,大明军队加强了对沈阳的心理攻势。


    无数箭书射入城中,详细说明了“归顺”和“东渡”两种选择的具体条款。


    城内的恐慌和分化达到了顶点。


    有的八旗贵族宁死不屈,准备与沈阳共存亡;


    有的则开始暗中串联,准备选择“归顺”,为家族寻一条活路;


    更多底层旗丁和包衣则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岳托、济尔哈朗等留守贝勒的权威受到了严峻挑战,城内暗流汹涌,几近失控。


    喜欢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请大家收藏:()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