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北疆皮毛战

作品:《在造大明

    第三百六十四章 北疆皮毛战 - 经济掠夺


    紫禁城的冬日,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却驱不散殿内的寒意。这寒意并非来自窗外呼啸的朔风,而是源于御案上那份薄薄的奏报。


    崇祯皇帝朱由检指尖捻着奏折的一角,目光沉静如水,但眼底深处却翻涌着冰冷的怒意。奏报是北疆都护府经由密折体系递来的,字字泣血,控诉的不是敌寇入侵,而是来自帝国内部的“经济掠夺”。


    “……北疆开发公司,以朝廷之名,行垄断之实。凡优质皮毛,无论大小,皆被其以远低于市价之价强行收购。土着部落怨声载道,谓我大明视其如牧奴,视其生计如草芥。更有甚者,公司护卫仗势欺人,强抢硬夺,已酿成数起血案。地方官吏畏其势大,不敢弹劾……长此以往,边民离心,北疆不稳矣!”


    奏折的署名是北疆都护府佥事,一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官员。崇祯轻轻将奏折放在桌上,发出一声轻微的叩响。这声响,在寂静的御书房里显得格外刺耳。


    “岂有此理!”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压抑着风暴,“朕一手推动的北疆开发,是为了强国富民,岂能沦为某些人中饱私囊、鱼肉边民的工具!”


    他口中的“某些人”,指的是以工部侍郎张廷玉为首的北疆开发公司董事会。这张廷玉,乃是前朝旧臣,颇通经营之道,当初正是他极力鼓吹“以商兴边”,才促成了这家半官方半商会的组织。崇祯本意是好的,想借助民间资本和效率来开发广袤而贫瘠的北疆,却不想,资本的逐利本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处女地上,迅速长出了毒瘤。


    李若琏一身玄色飞鱼服,静立于御阶之下,将皇帝的每一丝情绪变化都看在眼里。他并未多言,只是将一柄尚方宝剑轻轻托在手中,剑锋在烛光下闪烁着森然的寒意。这无声的动作,代表了皇帝的意志。


    “陛下,”方正化躬身进来,他是奉命前来禀报另一件事的,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御书房的凝重气氛,“都护府又发来加急军报,说因收购纠纷,公司已调派了武装护卫,与当地的蒙古牧民发生了小规模冲突,有人员伤亡。”


    “好一个‘经济掠夺’,好一个‘武装护卫’!”崇祯猛地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北疆都护府”的位置上,“朕给他们权,是让他们去开拓,去建设,不是让他们去当土皇帝,去巧取豪夺!传朕旨意,李若琏!”


    “臣在!”李若琏躬身上前。


    “着锦衣卫,立刻派遣得力干员,秘密潜入北疆,彻查此事!朕要知道,真相究竟如何,有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不必有任何顾忌,朕要的是实情!”崇祯的声音冷得像冰。


    “臣,遵旨!”李若琏的声音斩钉截铁。


    “方正化,”崇祯转向大太监,“你亲自拟旨,着户部和刑部各派一名侍郎,明日随同钦差,即刻启程前往北疆。朕要他们带上国法,带上王章,去给那些无法无天之徒,上一堂课!告诉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的子民,不容任何人欺凌!”


    “奴婢,遵旨!”方正化感受到皇帝少有的雷霆之怒,心中一凛,连忙应下。


    崇祯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胸中的怒火。他知道,此事的处理,关乎帝国在北疆的根基。这不仅仅是惩办几个贪官污吏那么简单,更是对“新秩序”下资本与权力如何共存的一次大考。


    ……


    三日后,紫禁城偏殿,一场只有核心班底参与的小型御前会议正在进行。


    气氛压抑。宋应星捧着一卷图纸,眉头紧锁,他对商业运作不甚了了,但看到图纸上那密密麻麻标注着“皇家特许”、“独家经营”的区域,他也感到了一丝不安。“陛下,臣以为,此事暴露了我等在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公司一旦成立,便有了与官府分庭抗礼之力。监管……实在是个难题。”


    徐光启捻着胡须,沉声道:“应星兄所言极是。资本与权力,犹如猛虎与饿狼,若无铁笼相隔,必会互相吞噬,最终择人而噬。此事,根子在‘垄断’二字。北疆物产丰饶,不该被一家公司独占。应将‘北疆开发公司’拆分,引入更多竞争者,打破其垄断地位。同时,朝廷应设立专门机构,制定明确的贸易与收购规则,以法约束。”


    孙传庭虽主管西北,但对北疆局势亦有涉猎,他接口道:“徐阁老所言,正合末将心意。末将在西北,亦发现商人与地方豪强勾结,侵吞军屯良田之事。此事若不严惩,恐失军心民心。依末将看,不妨杀一儆百,将此案办成一个铁案,昭告天下,朝廷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众人议论纷纷,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既纠正错误,又不伤及“招商引资、以商兴边”的国策大局。


    崇祯一言不发,静静听着。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国之栋梁,他们的意见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既要维护公平正义,也要保障帝国扩张的引擎不被熄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待众人说得差不多了,崇祯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诸卿所言,皆为国事。朕心甚慰。然朕以为,此事的关键,不在‘杀’,而在‘治’。”


    “治?”李若琏有些疑惑。


    “对,治!”崇祯的目光扫过众人,“治标,更要治本。杀几个张廷玉,查封一家公司,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未来的每一家公司,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让大明的律法,能真正管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紫禁城,还是黑龙江畔!”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众人,声音里充满了帝王的威严与自信:


    “朕意已决。第一,命户部、刑部、都察院三方联合组成‘北疆专案司’,彻查此案。所有涉案人员,无论官职高低,一概严查到底!凡证据确凿者,贪腐者抄家,渎职者罢官,违法者……斩!朕要让天下人看看,触犯国法者,虽远必诛!”


    “第二,”他话锋一转,“将‘北疆开发公司’立即解散!其业务,由朝廷主导,重新划分区域,引入数家有实力、信誉好的商家,公平竞标,搞‘特区竞赛’!谁能让边民得利,能让国库增收,谁就能获得更长久的经营权。朕不相信,资本的天性,不能用规则和利益加以正确引导!”


    “第三,”崇祯转身,目光如炬,“朕要颁布一道新的敕令,《北疆贸易与民族事务管理条例》。其中明文规定:一,严禁任何形式的强买强卖与垄断行为;二,朝廷派驻官员,与地方部落首领共同组成‘议事会’,协调处理纠纷;三,设立‘边民保障基金’,用于抚恤受损失民众,并扶持本地手工业发展。要让边民知道,朝廷是他们坚实的靠山,而非冷漠的看客!”


    一番话,掷地有声。既有雷霆手段的严惩,又有制度建设的长远考量。既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又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若琏眼中闪过一丝钦佩,他仿佛看到了未来大明庞大而精密的官僚与商业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方正化则默默记下,回去后要立刻从内廷抽调精干人手,组成那只无形的“监察之手”。


    徐光启和孙传庭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这才是他们追随的皇帝,不仅能开疆拓土,更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帝国治理模式。


    “此事,就交由专案司全权办理。”崇祯重新坐下,语气恢复了平静,“朕相信,只要我们能秉公执法,为民做主,北疆的民心,不但不会失,反而会更加凝聚。届时,那些跳梁小丑,不过是帝国前进路上的小小绊脚石罢了。”


    他顿了顿,拿起那份来自北疆的血泪奏折,轻轻撕成两半。


    “传朕旨意,朕已知晓北疆民情,正在严查。凡有冤情,可径直向专案司申诉。朕,等着他们的消息。”


    ……


    数日后,北疆。


    当专案司的钦差大臣,带着尚方宝剑和皇帝的敕令抵达时,那些曾经嚣张跋扈的公司护卫和商人们,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们这才明白,那位年轻的皇帝,不是可以随意欺骗和蒙蔽的。他所建立的,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将铁腕伸到帝国每一个角落的,崭新的王朝。


    冰封的黑龙江畔,一场关于正义与秩序的审判即将开始。而远在紫禁城的崇祯,已经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当资本的洪流与帝国的意志相遇,他该如何驾驭这股力量,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富强而公正的帝国?这场发生在北疆的“皮毛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本章完)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