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章 丹津喇嘛的建议
作品:《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哈拉乌斯湖至阿尔泰山麓的广袤战场,已被鲜血与硝烟浸透。持续整整一天的惨烈厮杀,让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明军凭借精良的装备、以及火器的巨大威力,在战术层面屡占上风。
然而,联军毕竟在总兵力上占据优势,尤其是和多和沁带来的准噶尔生力军,悍勇无比,虽在明军炽马丹和三眼铳下伤亡惨重,却依旧前仆后继,给曹变蛟部和祖大寿的中军带来了持续的压力。
战场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每一刻都有人在倒下,战马的哀鸣与伤兵的惨嚎不绝于耳。
待夕阳西下,这场大战总算是在双方的默契中,暂时告一段落。
是夜,喀尔喀、瓦剌联军大营,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衮布、素巴第、和多和沁、拜巴噶斯以及丹津喇嘛等一众大小首领齐聚在王帐之内,每个人的脸色都异常难看。
白日的战况已经汇总上来,各部的损失远超预期,尤其是作为主攻力量的准噶尔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素巴第咬着牙,面色凝重,嘶哑着喉咙道:“明狗的火器太犀利了,我们的勇士,很多还没冲到近前,就被他们的那些鬼东西打死打伤,这仗,不能再这么打了!”
衮布阴沉着脸,没有说话。
对明军和漠南诸部的战力,他比素巴弟更加的清楚。
和多和沁面色看起来很是平静,但却并无反对素巴弟,而是出言附和道:“明军和那些叛徒的战力确实超出我们的预估,但他们远道而来,补给必然困难,只要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耗也能耗死他们!”
“坚持?拿什么坚持?”
拜巴噶斯终于忍不住开口,和硕特部本就实力大损,此次参战更是雪上加霜。
“再打下去,我们各部的好儿郎都要死光了!就算最终赢了明军,我们还能剩下什么?一堆白骨和一片被血染红的牧场吗?”
帐内陷入了沉默,拜巴噶斯的话说到了众人的痛处。
草原部族的力量根本在于人口和牲畜,如此惨重的损失,足以让一个强大的部族就此衰落。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丹津喇嘛双手合十,诵了一声佛号,缓缓开口道:“南无阿弥陀佛,诸位汗王、台吉,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人的目光聚焦到他身上。
衮布深吸一口气,道:“丹津阿巴嘎,这里没有外人,有话但说无妨。”
丹津喇嘛环视众人,语气平和:“拜巴噶斯台吉所言极是,佛祖赐予我们勇士,是为了守护部落,繁衍子孙,而非在此地与明军拼个同归于尽。”
“如今战事胶着,即便惨胜,我联军亦将元气大伤,数年甚至十数年难以恢复。”
他顿了顿,观察着众人的神色,继续道:“诸位可曾想过,在我们与明军浴血奋战之时,西边的斡罗斯人正在不断东扩,他们的哥萨克骑兵如同狼群,蚕食着原本属于我们蒙古人的牧场,若我等在此耗尽力量,将来拿什么去阻挡斡罗斯人的铁蹄?”
“再者,大明皇帝雄心勃勃,此次北伐志在必得,即便我们在此击退了眼前的明军,谁能保证明年、后年,明国不会派遣规模更大、装备更精良的大军前来报复?到那时,已是强弩之末的我们,又如何抵挡?”
“到时候,难保我们不会两面受敌。”
衮布、素巴第等人闻言,脸色更加阴沉。
丹津喇嘛说得不错,如今他们的面对的局势并不乐观,西边有虎视眈眈的斡罗斯人,东边有强大难缠的大明,他们确实处于两面受敌的尴尬境地。
“那依阿巴嘎之见,我们该如何?”
素巴第沉声问道。
丹津喇嘛缓缓道:“暂避锋芒,向西转移,明军此来,意在漠北,其后勤补给线漫长,绝不可能长久停留。”
“我们可效仿当年匈奴、突厥故事,向西迁徙,先去亦力把里暂避。”
“那里水草丰美,远离大明边陲,足以让我等休养生息,待明军主力撤走,漠北空虚,我等再卷土重来,岂不更好?”
“西迁……”
闻言,和多和沁眉头紧锁,亦力把里现在可是他的核心地盘,让这么多部落涌入,必然会分薄他的权力和资源。
但眼下局势,这似乎是唯一能保存实力的办法。
思虑片刻,和多和沁终于艰难点头:“丹津喇嘛所言,不无道理,亦力把里足够广阔,足以容纳各部,先保住元气,再图后计。”
衮布和素巴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继续打下去,胜算渺茫,代价高昂。
向西撤退,虽失故土,却可保全部落。
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好!”
衮布猛地一拍大腿:“就依丹津阿巴嘎之言!传令下去,各部连夜收拾行装,明日拂晓,大军拔营,向西转移,目标亦力把里!”
联军异动的消息,很快被军情司的人火速送到祖大寿的营地。
祖大寿、曹变蛟、方正化、满桂等主要将领闻报,立刻齐聚商议。
曹变蛟看过密信后,有些意外道:“西撤?看来他们是撑不住了,想跑!”
满桂瓮声瓮气道:“集宁候,下官请令,率精骑追击,必不让他们轻易走脱!”
祖大寿站在舆图前,沉吟不语。
吴襄幽幽道:“追?下官看未必是好事。”
“敌军主力尚存,之前的战事未伤筋骨,我军连日激战,伤亡亦是不小,将士疲惫,火器、火药消耗巨大。”
“若贸然深入追击,逼得狗急跳墙,反而可能遭其反噬。”
“再者,这漠西之地,我等并不熟悉,一旦补给线拉长,被其断我归路,后果不堪设想。”
祖大寿缓缓点头:“两环所言,正是本候所虑。”
“陛下与朝廷的方略,本是驱虎吞狼,将衮布等部赶向西方,令其与扎萨克图汗部、瓦剌各部互相倾轧,或去与西面的斡罗斯人争斗,以减轻我大明北疆及未来西域的压力。”
“如今彼等自行西窜,正合朝廷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