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新案件

作品:《预知未来厄运,我成了警局常客

    周秉走过去坐下,“会一点,叔叔可要手下留情啊。”


    二人就愉快的下起棋来,唐甜坐在门槛上,和弟弟聊天。


    “姐,周哥,人很好。”


    唐甜闻言,回头看向已经结束了一局的爸爸和周秉。


    “是啊,他人很好。”


    正说着,周秉的电话突然响了,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局里的紧急号码。


    他神色一凝,立刻接起。


    “周队,紧急情况!”电话那头的声音语速飞快,“刚接到报警,南郊大山村的蓄水池里发现一具尸体,初步判断是他杀,需要你们立刻回来成立专案组!”


    “知道了,我们马上回来。”他挂断电话,看向唐甜和唐爸爸,一脸的抱歉。


    “爸,局里可能有紧急案子,我们得马上回去。”


    唐甜几乎在周秉接电话的瞬间就站了起来,脸上的轻松惬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全神贯注的警觉。


    唐爸爸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立刻反应过来,脸上流露出理解和支持,连连点头。


    “工作要紧,工作要紧!快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他看着瞬间进入状态的女儿和准女婿,心里又是骄傲又是担忧。


    没有时间再多做解释和告别。


    周秉和唐甜迅速拿起随身物品,跟唐爸爸简短道别后,便大步流星地出门,发动了汽车。


    车子驶出宁静的村落,重新汇入通往江城的高速公路。


    唐甜用手机查看初步传过来的现场照片和简报,眉头紧锁。


    “大山村,位置很偏,那个蓄水池是附近几个村子的主要水源之一。在这种地方抛尸……”


    “要么是对当地环境极其熟悉,要么就是故意制造恐慌,或者两者皆有。”


    周秉一边专注地开车,一边冷静地分析,勾勒案件的可能轮廓,“尸体情况怎么样?”


    “法医刚初步接触,由于尸体已呈现白骨化,通过未腐烂的衣物,初步判定为女性,骨龄在二十五到三十五岁之间,死亡时间暂时无法确定。具体的致死原因和身份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通知技术科、法医鉴定中心,所有专案组核心成员一小时内到会议室集合。让辖区派出所先保护好现场,疏散围观群众,避免引起更大恐慌。”


    “明白!”唐甜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操作着,一条条指令被迅速传达出去。


    温馨的假期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刑警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不容退缩的使命。


    专案组的办公室里,周秉和唐甜面对着摊开在桌上的证物照片,眉头紧锁。


    那具在白石滩蓄水池底沉寂多年的白骨,像一道无解的谜题,横亘在他们面前。


    唐甜念着法医的初步报告,指尖轻轻敲打着桌面。


    “死亡时间至少三年以上,甚至可能更久,完全白骨化,没有任何软组织残留,致命伤都无法确定。”


    周秉的视线落在那些衣物照片上。


    一件淡蓝色的化纤衬衫,一条藏青色长裤,还有那双棕色的塑料凉鞋。


    他拿起放大镜,凑近凉鞋的特写照片。


    “衣服是最普通的款式,现在街边小店几十块就能买到。”


    周秉说,“但这双凉鞋...”


    唐甜会意地点头,“我已经查过了,这款式是七年前流行的安雅牌,鞋底的磨损显示主人经常步行,右后跟的磨损比左侧更严重。”


    “说明她可能习惯用右脚发力,或者长期走在有坡度的路上。”


    周秉补充道,“而且你看这里,”他指向凉鞋鞋面上一个不起眼的修补痕迹,“鞋袢断裂后被人用同色线仔细缝补过。”


    唐甜若有所思,“一个会细心修补旧凉鞋的女人,经济状况应该不太宽裕。”


    “或者她只是节俭。”周秉放下放大镜,“问题是,这款凉鞋早在四年前就停产。安雅鞋厂也已经倒闭两年了。”


    二人对视一眼,意识到这可能是突破的关键。


    接下来的三天,周秉和唐甜开始了对南山市及周边区县的全面排查。


    他们首先走访了市区内尚存的“安雅”凉鞋经销点,但大部分店铺早已改头换面,无从查起。


    在城西的老城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家仍在经营的老鞋店,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店里弥漫着皮革和胶水的味道。


    “安雅牌啊,记得记得。”


    老人接过照片,眯着眼看了好久。


    “这牌子当年卖得不错,便宜耐穿,就是款式老了点。不过...”他顿了顿,指着照片上那个修补痕迹,“这种修法不常见。”


    “怎么不常见?”唐甜追问道。


    老人拿出一个放大镜,又仔细看了看。


    “你看这个针脚,是交叉回针法,一般补鞋子都用直线针,这种交叉回针更牢固,但费工夫。我以前在部队里学来的,教过几个老顾客。”


    周秉和唐甜顿时感到惊喜,同时身体微微前倾,询问道,“您还记得都教过谁吗?”


    老人摇摇头,放下放大镜,取下眼睛。


    “这么多年了,记不清喽。只记得好像有个在菜市场工作的女人来学过,说是鞋子老坏,想学个牢固的补法。”


    “哪个菜市场?具体长什么样?”唐甜意识到这可能是案件的关键线索,语气有些急迫。


    老太太却只是摇了摇头,浑浊的眼睛,上下打量着二人。


    “应该是城西那片...长相我老太婆是真的记不清了,就记得她右手腕好像有道疤,问我补鞋子能不能遮住鞋面上的刮痕。”


    走出鞋店,周秉和唐甜立即赶往城西区的几个大型菜市场。


    时近下午,市场里人流渐稀,摊贩们正在收拾货物。


    他们询问了很多人,都没结果。


    就在他们对西山菜市场也不报什么希望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转机。


    “你是说手腕有疤的女人?”


    一位卖调味品的大妈擦着手说,“是不是阿萍啊?她以前在这里帮人看菜摊,右手腕确实有道疤,据说是切肉时不小心划的。”


    “她全名叫什么?现在人在哪里?”周秉问。


    “就叫阿萍,姓什么不知道。得有三四年没见了吧?突然就不来了,我们还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