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我保证一个月内交货。

作品:《重生医界巅峰,开局救了女神的首富爹

    “小林?”


    “王主任,我想跟您商量个事。”


    “什么事?”


    “咱们医院能不能预付部分货款?”林新成说,“我保证一个月内交货。”


    王建军沉默片刻。


    “小林,不是我不帮你,实在是手续太麻烦。医院预付款需要经过好几层审批,而且现在你又被停职了……”


    “我明白了,打扰了。”


    挂断电话,林新成靠在椅背上。


    看来这条路也行不通。


    正一筹莫展时,手机响了。


    是个陌生号码。


    “请问是林新成林医生吗?”


    “我是。”


    “我是京城协和医院的陈教授,还记得我吗?”


    林新成一愣。


    “陈教授,当然记得。”


    “听说你现在创业了?”


    “是的。”


    “做得怎么样?”


    “还行,就是遇到点资金问题。”


    陈教授笑了。


    “年轻人,我就说创业不容易吧。”


    林新成没说话。


    “不过我今天打电话,不是来说教的。”陈教授话锋一转,“我们医院有个项目,需要一批腹腔镜器械。如果你们能做,我可以推荐。”


    林新成坐直身体。


    “什么项目?”


    “国家医疗援助项目。”陈教授说,“给西部地区的县级医院配备医疗器械,预算充足,要求是国产设备优先。”


    林新成眼睛一亮。


    “需要多少台?”


    “至少两百台。”


    两百台!


    这可是天大的订单。


    “陈教授,您愿意推荐我们?”


    “我看过你们的产品资料,质量不错。”陈教授说,“而且价格合理,很适合这个项目。不过有个前提。”


    “什么前提?”


    “你必须保证质量。”陈教授语气严肃,“这个项目关系到基层医疗水平,不能出任何问题。”


    “我保证。”林新成声音坚定。


    “那就这么定了。”陈教授说,“我把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发给你,你自己去谈。”


    挂断电话,林新成握紧了拳头。


    柳暗花明。


    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庄静涵。


    “真的?”庄静涵激动得跳了起来,“两百台?那可是好几百万的订单!”


    “对,而且是国家项目,款项有保障。”林新成说,“咱们有救了。”


    “我马上联系加工厂,让他们加急生产。”


    “等等。”林新成拦住她,“先别急。咱们得先拿下这个项目,然后再安排生产。”


    第二天,林新成飞往京城。


    项目负责人是卫健委的一个处长,姓李。


    “林医生,陈教授跟我说了你们的情况。”李处长很客气,“你们的产品资料我看了,总体不错。但我需要看实物。”


    “没问题。”林新成拿出随身带的样品,“这是我们最新的产品,您可以试试。”


    李处长接过去,仔细检查。


    十分钟后,他点了点头。


    “手感确实不错,做工也很精细。”他顿了顿,“但我还有个问题。你们的产能能跟得上吗?”


    “能。”林新成说,“我们正在扩大产线,一个月内可以完成两百台的订单。”


    “一个月?”李处长皱眉,“会不会太赶了?”


    “不会。”林新成语气笃定,“我保证按时交货。”


    李处长看着他,沉默片刻。


    “行,我相信你。”他拿出一份合同,“这是采购协议,你看看。”


    林新成快速浏览合同。


    采购数量两百台,单价一万五千元,总金额三百万。预付30%定金,交货后付清余款。


    “没问题。”林新成签下名字。


    拿到合同,他长舒一口气。


    公司终于活过来了。


    回到林城,林新成立刻召开全体会议。


    “各位,公司拿到了一个大订单。”他把合同放在桌上,“两百台器械,一个月内交货。”


    员工们一片欢呼。


    “太好了!”


    “林总威武!”


    “咱们终于有希望了!”


    林新成压了压手。


    “别高兴得太早,一个月内生产两百台,压力很大。”他看向生产部负责人,“老张,产线能安排吗?”


    老张犹豫了一下。


    “林总,加工厂那边最多一个月只能做五十台。两百台的话……”


    “我知道。”林新成打断他,“所以我们要同时启动多条产线。”


    “可是咱们只跟一家加工厂合作啊。”


    “那就再找三家。”林新成说,“技术标准我会亲自去培训,你负责协调生产。”


    老张咬了咬牙。


    “行,我试试。”


    “不是试试,是必须做到。”林新成语气严肃,“这个订单关系到公司的生死,谁出了问题,我唯他是问。”


    会议结束后,林新成开始疯狂地找加工厂。


    他把省内所有有精密加工能力的企业都联系了一遍,最终筛选出三家勉强符合要求的。


    但问题来了。


    这三家企业之前从没做过医疗器械,对技术标准一知半解。


    “林总,你这个公差要求太高了,我们做不到。”


    “林总,这个材料我们没用过,得重新采购。”


    “林总,我们的设备精度不够,能不能降低标准?”


    林新成一家一家地跑,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讲解。


    有时候为了让工人理解,他甚至亲自上手示范。


    “看,这个角度必须控制在0.1度以内,不然器械插入时会有阻力。”


    “这里的抛光必须用800目砂纸,太粗会刮伤组织。”


    “这个螺纹必须是左旋的,右旋的话拧不紧。”


    工人们听得一脸懵。


    “林总,你这也太专业了吧。”


    “不专业怎么做医疗器械?”林新成说,“这东西可是要进人体的,马虎不得。”


    培训持续了一周。


    终于,三家加工厂都掌握了技术要领,开始试生产。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质检不合格率太高。


    第一批样品送来,林新成检查后直接拒收了一半。


    “这个尺寸偏差太大。”


    “这个表面有毛刺。”


    “这个重量不对。”


    老张急了。


    “林总,您这标准也太严了吧。这些小问题应该不影响使用。”


    “什么叫小问题?”林新成脸色一沉,“医疗器械容不得半点马虎,出了事怎么办?”


    “可是这样下去,咱们根本赶不上交货时间啊。”


    林新成沉默片刻。


    确实,如果继续这么严格把关,一个月内完成两百台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