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衍的布局
作品:《我在大秦那些年》 “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段囚禁的时光,把这座萯阳宫,变成我们第一个真正的据点!”
王贲看着李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沙丘行宫夜闯李斯住所、侃侃而谈的公子,心中的迷茫和不安渐渐被一种坚定的信念所取代。
他用力点头:“卑职明白了!但凭公子吩咐!”
接下来的日子,李衍开始了他在萯阳宫的隐居生活。
他表现得异常安分,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带着王贲和少数几个被分派来伺候他的小宦官,在那片荒废的园圃里劳作。
他亲自动手,教授他们如何深翻土地,如何起垄作沟,实践他提出的“代田法”雏形。
他将记忆中关于堆肥、选种的知识一点点应用起来。
起初,那些宫人和守卫还带着看热闹的心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李衍真的像个老农一样躬身劳作,并且其方法似乎颇有条理,一些人的态度开始慢慢转变。
李衍也不藏私,偶尔会指点他们一些防治风寒、处理小伤口的土方,或者讲一些有趣的山野轶事。
他刻意营造一种平和甚至有些与世无争的氛围,逐渐消磨着监视者的警惕。
同时,他通过王贲,利用外出采购必要生活物资的有限机会,小心翼翼地与外界保持着极其微弱的联系,主要是打听一些咸阳的公开消息,以及上林苑内其他官署的情况。
他从零星的讯息中得知,沙丘之变后,扶苏在接到伪诏后自杀,蒙恬被囚,胡亥顺利登基,成为秦二世。
随后,咸阳开始了对始皇帝子女的大清洗,诸位公子、公主以各种罪名被赐死,惨状不忍卒听。
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李衍都会沉默许久,心中既有兔死狐悲的悲凉。
他知道,自己能侥幸存活,完全是凭借先知先觉和险中求胜的赌博,以及李斯那微妙的平衡心理。
他必须让自己变得更有用,更不可或缺。
于是,在初步整顿好园圃后,李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
他凭借记忆,改进了宫苑内使用的简陋纺车和织机,虽然只是小幅提升效率,却也让负责此事的宫人啧啧称奇。
他指点宫人用石灰水喷洒宫室角落,改善卫生条件,减少蚊虫。他甚至尝试用黏土和简易的砖窑,烧制一些更耐用的陶器。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控制在这些人能理解的范围内,并且将功劳归于“古书所载”或“个人琢磨”,绝不提什么“天地至理”。
他像一只辛勤的工蚁,默默地在萯阳宫这个小小的角落里,播撒着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文明碎片。
时光如水,悄然流逝。
转眼间,李衍在萯阳宫已经度过了大半年。
园圃里的作物长势良好,超过了周边田地的平均水平,引起了上林苑一些底层农官的注意。
宫苑内的生活也因为一些小改进而便利了许多,那些原本带着监视任务的宫人守卫,对这位沉默寡言却似乎无所不能的十八公子,态度也从最初的冷漠疏远,变得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畏和……依赖。
李衍知道,初步的根基已经打下。
但他更清楚,外面的世界正在剧变。
胡亥的暴政、赵高的专权,已经让大秦帝国这座庞大的机器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
陈胜吴广起义的烽火,或许不久之后就要点燃。
他站在萯阳宫略显破败的阁楼上,眺望着远方咸阳城模糊的轮廓,心中充满了紧迫感。
他转身,对身后的王贲低声吩咐道:“王队长,是时候……接触一下上林苑里,那些不得志的工匠,或者……对现状不满的低级官吏了,记住,要绝对小心。”
王贲的暗中接触进行得极其谨慎。
上林苑范围广阔,官署众多,除了皇家园林和猎场,还分布着各种工坊、仓库、农苑,聚集了大量工匠、刑徒和低级官吏。
这些人身处帝国体制的底层,消息相对闭塞,但对现状的不满和生活的艰辛,却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李衍的目标,并非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员,而是那些郁郁不得志或有一技之长却被埋没的“小人物”。
他让王贲借着采购、或利用看守萯阳宫卫士与苑内其他守卫换防的机会,留意观察,寻找合适的对象。
起初进展缓慢,大多数人对于王贲隐晦的试探都抱有极大的戒心,毕竟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来自上层的又一次考验或陷阱。
但在王贲持之以恒的、看似不经意的接触下,加上李衍偶尔通过他流出的一些小恩小惠,终于渐渐打开了一些缺口。
第一个被“争取”过来的,是一个名叫郑默的老工匠,负责苑内一处漆器坊。
他手艺精湛,却因性格耿直,不善钻营,多年来一直只是个普通匠头,备受排挤。
王贲在一次漆器坊送修宫中旧物时与他结识,李衍则指点了他一种改良桐油提炼方法,使得漆面更加光亮耐久,且不易开裂。
这小小的改进,让郑默惊为天人,也对这位被囚禁却身怀奇能的公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丝感激。
随后,是一个因小事触怒上官而被发配到此看管粮仓的小吏,名叫孙禾。
他识字,通数算,心中颇有不平之气。
李衍通过王贲,指点了他一种更清晰的粮食出入记账方法,并隐约透露了一些关于“量入为出”、“调节周转”的粗浅理念,让孙禾感觉遇到了知音。
类似这样的人物,王贲又陆续接触了几个,一个擅长木工却苦无材料的巧匠,一个对畜牧养殖有些心得的苑监小头目,甚至还有一个因伤病退役、被安置在此养老的老兵,弓马娴熟,懂得一些粗浅的练兵之法。
李衍并不急于将他们纳入麾下,也没有透露任何不臣之心。
他只是通过王贲,像一个乐于分享知识的隐士,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古法”。
这些建议往往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或者仅仅是让他们感到被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