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荧惑星降世
作品:《我在大秦那些年》 李衍打定主意,他必须更快的积累资本,并寻找强大的盟友。
扶苏远在上郡,且性格仁弱,在咸阳的势力恐怕远不及深受嬴政宠爱的胡亥。
那么,还有谁?
李衍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字——蒙恬。
蒙家世代为将,蒙恬手握重兵驻守北疆,与扶苏交好,是朝中少数能抗衡赵高、李斯等胡亥一党势力的重臣。
但蒙恬远在边关,自己根本无法接触。
或许……可以从底层开始?
李衍想起了那个帮他传递竹简的侍卫队长王贲,他许职位不高,但却是帝国运转的基石。
如果展现出的能力如果能为他们带来政绩,或许能赢得一些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衍更加专注于撰写竹简,他不仅完善了耧车的草图,还凭借记忆,画出了曲辕犁相对于此时主流直辕犁的改进示意图,重点说明了其转弯灵活节省畜力的优点。
李衍将这些连同之前写的代田法等整理成册,命名为农事浅见,再次通过王贲的关系,设法送到了将作少府。
同时,他对于太后的病情更加上心,不仅定期询问情况,还根据赤脚医生手册里关于妇科调养的内容,增补了一些食疗方子,通过宦官转呈,并细心叮嘱注意事项。
赵太后对李衍愈发的喜爱,偶尔还会赏赐些东西下来。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咸阳宫的气氛,因为始皇帝又一次准备巡游天下而变得紧张起来。
李衍被软禁在偏殿,消息闭塞,只能从送饭宦官只言片语中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
始皇帝这次出巡,最终将病逝于沙丘平台,而他的命运,也即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深夜,李衍正在灯下翻阅着自己写下的那些竹简,突然,他听到窗外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叩击声。
不是风声。
李衍心中一紧,警惕地站起身,吹熄了灯火,悄无声息地移动到窗边。
“谁?”他压低声音问道。
窗外沉默了片刻,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公子,是我,王贲。”
李衍略微松了口气,轻轻推开一条窗缝。
月光下,王贲穿着夜行衣,神色凝重。
“王队长?何事如此隐秘?”李衍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
王贲快速扫视了一下四周,确认无人,才低声道:“公子,情况有变,陛下巡游在即,宫中暗流汹涌,中车府令近日频繁调动郎官,安插亲信,胡亥公子府上,也常有方士出入。”
李衍的心顿时沉了下去:“可知具体为何?”
“具体不详。”
王贲摇了摇头:“但卑职隐约听闻,似乎与……祥瑞之说有关,有人向陛下进言,说公子您……并非祥瑞,而是……是荧惑星降世,身带不祥,若随驾出巡,恐冲撞圣驾,于国不利。”
荧惑星!
李衍的脑子飞快的盘算起来,荧惑主灾厄、战争、死亡!
这屎盆子扣下来,九条命都不够他死的!
李衍倒吸一口凉气,行此事之人这是要将他彻底置于死地。
而且对方选择在始皇帝出巡前这个敏感时刻,显然是想借机将他这个不祥之人处理掉,甚至可能影响到随行人选。
“消息可靠吗?”李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是卑职一位在郎中令署任职的同乡酒后失言,应当不假。”
王贲语气沉重:“公子,须早做打算。”
打算?他能有什么打算?
一个被软禁的公子,面对来自胡亥、赵高的精心构陷,他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向始皇帝申辩?
且不说他见不到,在这种玄乎的星象问题上,猜忌心重的嬴政会信谁?
“多谢王队长告知此等机密。”
李衍郑重地向王贲行了一礼,王贲冒险前来报信,这份人情于他而言太大了。
“公子不必多礼。”
王贲侧身避开,恭敬道:“卑职人微言轻,能做的有限,公子……保重!”
说完,他再次警惕地看了看四周,身影迅速融入夜色之中。
李衍关上窗户,背靠着冰冷的墙壁,心乱如麻。
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奋力一搏?
直接去找始皇帝?
且不说能否见到,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指控胡亥和赵高散布谣言,只会死得更快。
揭露胡亥和赵高的阴谋?他只知道历史结果,根本没有现在的证据。
如今,似乎只剩下一条路!
再次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让始皇帝觉得,即便他真的是荧惑星,其带来的利也远大于弊!
可是,短时间内,他能拿出什么?
高产的作物种子?他没有。
威力巨大的火药?且不说制造工艺复杂危险,拿出来恐怕第一时间就被当成谋反处决了。
更先进的治国理念?那更是找死。
李衍在黑暗中焦躁地踱步,脑海中飞速翻阅着前世的记忆。
突然,他停下脚步。
地图!
他想起在图书馆整理古籍时,曾看过一些关于古代地图绘制的资料,以及现代地图学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比如比例尺、方向、图例,以及一些简易的测量方法。
在这个时代,地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绘制技术相对粗糙。
始皇帝雄才大略,巡游天下,开疆拓土,对精确地图的需求必然极大,如果能提供一种更精确的地图绘制方法……
而且,这件事,可以和他之前的农事观察联系起来!
他完全可以解释说,为了更准确地规划农田水利,才琢磨出了更精确的丈量土地之法。
这虽然不能直接反驳荧惑星的污蔑,但却能向始皇帝证明,他的杂学对于帝国的统治和扩张有着实实在在的巨大用处!
在巨大的实用价值面前,虚无缥缈的星象之说,分量或许会减轻。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可以立刻做,只需要理论和示意图!
李衍立刻重新点燃灯火,铺开新的竹简。
他写得极其专注,力求逻辑清晰,原理简单易懂,并配上了详细的图示。
李衍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